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公元51年至70年之教會



[保羅的第二次佈道行程]

    耶路撒冷會議後,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雄心更大。第二次的行程還是由安提阿出發。在出發前,保羅與巴拿巴的意見不和而拆伙,另與西拉同行。在路司得時,提摩太也加入了隊伍。在每西亞的邊界,本有兩條路可通往以弗所,但是聖靈的指引使他們來到特羅亞。在這里見到馬其頓呼聲的異象,航海到駐防城腓立比。從此佈道工作踏足歐洲。在腓立比,因福音引起的社會變動導致保羅與西拉被誣告下監。但他們因是羅馬公民而被釋放。在帖撒羅尼迦一連三個星期在會堂里講道而被指說是「傳另有一個王」而逐出城。庇哩亞的人卻「天天查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在雅典,保羅不只要應付一個拜偶像的社會, 而且要與當時的哲學家們辯論。

    革老丟皇(Claudius)在公元52年間把猶太人與猶太人基督徒逐離羅馬城。相信是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引起紛爭而被當時的皇帝逐出城。保羅來到哥林多,遇見被逐出境的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18:1-4)。這時的佈道隊有保羅、西拉、提摩太、亞居拉、百基拉等;他們在哥林多工作了一年半。哥林多城是一個道德沒落的地方,後來教會中也發生不道德的事情。保羅後來寫哥林多前書指責這些不道德的事。

[保羅的第三次佈道行程]

    在第三次佈道行程中,保羅在以弗所住了三年(19:1-10),以弗所成為了當時亞西亞最大的佈道中心,相信啟示錄所說的七間亞西亞教會是在這時期建立起來。

    第三次佈道行程後,保羅再到耶路撒冷,雖受到教會的歡迎,卻受到猶太人的謀害(21)。保羅因為擁有羅馬公民權而不得不遣送他到羅馬皇帝面前受審。

    保羅抵達羅馬後,必須等候審判,在這段時間中,他有機會向羅馬人傳福音。從羅馬書中,可見保羅與住在羅馬的信徒領袖已很熟悉。保羅約在公元60年到達羅馬,當時有路加等陪伴他(28:30)。有記錄說保羅在兩年後被釋放,後到西班牙去傳福音。

[羅馬城大火]

    公元64年,羅馬發生一場大火。謠言立刻傳開說有一小撮人放火燒城,後基督徒被嫁禍成為代罪羔羊。因此,成群的基督徒被拉到鬥獸場去喂獅子。相信這時基督徒的逼迫只限於羅馬城內。有記錄說保羅和彼得是在這時殉道。從歷史的文件中,這時候的教會已遍佈了整個羅馬帝國中。遠至法國,英國都有許多人信主。

[耶路撒冷城被毀]

    猶太人復國的運動一直來都沒有平息。猶太地有許多青年成了抵抗羅馬政府的游擊隊。大祭司見情勢不妙就求助分封王亞基伯二世(Agrippa II)派兵征壓。但是在公元66年,加利利和約旦河一帶都落入游擊隊的控制中。後來羅馬皇帝決定在公元68年派兵直接攻打耶路撒冷。

  按照歷史學家猶西比的記錄(H.E. 3.5),在大戰之前,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因想起主耶穌的吩咐,一早逃至約旦河外的地方。後這猶太人基督教會漸漸與外邦人教會失去了聯絡。公元7年,泰土斯(Titus)大將帶領大軍進攻耶路撒冷,泰土斯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把游擊隊完全消滅。

公元30年至50年之教會



[教會誕生在五旬節]

    當耶穌升天後,上帝藉聖靈在五旬節(2:1)震撼了一班門徒的心靈,也提供給他們能力去執行耶穌生前所吩咐下來的工作:就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28:19-20),教會也在這時正式誕生。

    五旬節當天,耶穌的使徒和門徒聚集在一起等候,約有一百二十人。當大家正聚集一起分享時,聖靈如火焰般落在各人身上(2:1-2)。藉著這力量,門徒就走到來過節的人群中見証復活的耶穌基督。他們遇見不同地區來的人,就放膽用他們的方言(「鄉談」)來為主作見証(2:3-13)。後來彼得起來証道,多次引用舊約証明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2:14-36)。那天就有整三千人信主而受洗。這時,地上有形的基督國度(教會)就在這天誕生了。

[初早期的教會生活]

  當時信主的人多數是猶太人。他們聚集在各家庭或聖殿空曠處聚會。他們「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團契),擘餅,祈禱」(2:41)。因著一些信徒生活上的需要,許多信主的人都願意變賣產業捐給教會,互相支助。

   他們常向人作見証,並且有神蹟奇事隨著使徒們發生,猶太公會或官府也暫時為著眾人的緣故而沒有捉拿他們。為了牧養許多信徒,有多位執事被選出來為打理教會事工。使徒們這時雖受恐嚇,但仍放膽傳道。

[教會受逼迫]

    起初的幾年,這班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基督徒與猶太教徒形成了一個緊張的局勢。在基督徒當中卻有許多受希臘文化影響從外地來的人。這班「猶僑」與猶太地的猶太人隔膜極深。司提反就是一位希利尼化的猶太人基督徒。他富有口才,常講激烈的佈道信息。耶路撒冷猶太公會的人一天買兇告他。在混亂中,他被石頭打死。掃羅(保羅)卻是幫兇之一。這是第一次的逼迫記錄。

    司提反的死,使耶路撒冷的教會受到逼迫。導致門徒四散。四散的多是希利尼化的猶太人基督徒。掃羅,當時是一位希利尼猶太人,正在耶路撒冷受高等教育,他藉著大祭司的命令,四處捉拿希利尼化的基督徒收入監里。使徒暫時躲避,到外地去,一方面可能是要避開這緊張的逼迫,也藉此把福音傳到各地去。教會因為這逼迫反而在各地興盛起來,尤其是敘利亞省的安提阿。在安提阿,外邦人用「基督徒」(christianoi, 原意:屬基督的人)這名字來稱呼那時的信徒。保羅也在這期間歸主。

     約在公元41-44年間,當時希律安提帕仍擔任猶太地分封王,彼得和雅各被捉在監里等候治死。雅各提早被拉去斬了。彼得卻由天使救出,也趁夜逃到外地。

[保羅的佈道行程]

    相信保羅是在公元37年信主。在亞拉伯退修三年,在大馬色工作三年,並且上耶路撒冷探訪使徒們。後在基利家數年(1:21;2:1)。安提阿教會聽聞保羅的熱心,就差遣巴拿巴和保羅往外地佈道。第一次行程比較短,從居比路島到南加拉太,約有一年九個月的時間(13,14)。這次開始了教會真正向外的傳福音工作。

[耶路撒冷大公會議]

    外邦人歸入教會對猶太人基督徒來說常引起一些問題。猶太人基督徒從小就受了割禮,也守許多潔淨禮。與外邦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存在著。一天,保羅與巴拿巴從佈道行程歸回安提阿時,發現許多人在教會爭吵,也見到猶太人與外邦人基督徒分桌而吃飯,連彼得和巴拿巴也跟著作(2:11)。為了把問題解決,安提阿教會決定派保羅、巴拿巴等上耶路撒冷總會去開會商討。在會議中,保羅先述說上帝在外邦人中的工作。也有猶太人基督徒要求外邦人信徒受割禮(15:5)。後來彼得發言述說上帝怎樣恩待外邦人如哥尼流像猶太人一般。後來雅各(耶穌的弟弟,相信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主席)結論說話。他引用了舊約說明上帝的救恩要給外邦人,並總結如下:

a. 外邦人基督徒不必受割禮。
b.守潔淨禮如不可拜偶像,不可犯姦淫,不可吃血(這可能為了許多在教會中的猶太人基督徒的緣故)

    議會也發公函由特使派往各地教會告知以上的決定。

使徒時代的教會三個段落



    這時期可分為三個段落:

1. 公元3050年,由五旬節教會的誕生至耶路撒冷大公會議;

2. 公元51年至70年,保羅第二次佈道行程至耶路撒冷被毀;

3. 公元71年至100年,教會平安增長至使徒約翰逝世為止。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近代教會史

     十八世紀以後的羅馬天主教   ,   

     英格蘭的大覺醒   ,  福音派人士繼起  ,

     近代福音派教會的發展     ,

     弟兄會  ,      

    一個基督教經歷內憂外患的時代  ,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背景  ,

     海外宣教運動  , 宣教工作的開展 ,

     宣教還是侵略  , 

     更正教的海外宣教事工起步遲緩  ,

    宣教與帝國主義  ,   二十世紀海外宣教運動  ,

    宣教運動的擴展和影響  ,  愛丁堡國際宣教會議 ,

    普世基督教協會之成立  , 普世基督教協會  ,

     佈道時期的教會(1)  ,  佈道時期的教會(2) ,

     十九世西方和中國基督教的情況  ,   

      中國近代的基督教  , 

      孫大信(Sundar Singh)和印度  , 

       李溫士敦(Livingstone)與非洲教會 ,

      南美教會概況 ,   北美教會 ,

      復興運動 ,   復興運動的展開 ,

      運動的發生及擴展  ,

      教會的合一運動  , 教會聯盟與聯合 ,

      擴展與分裂的時期序論  ,

      教會的青年工作基督教青年會 ,

      聖潔運動與靈恩運動  ,

     二十世紀的挑戰與前瞻  , 

    後現代主義  ,  新紀元運動 ,

    洛桑會議  , 瑪麗.瓊斯和聖經公會 ,

     當代的福音派 ,

    現代主義(Modernism)不信超自然  ,

    

     

1904-1905年威爾斯大復興

英國威爾斯在復興歷史上享有復興之地的美譽,由18世紀中葉開始的二百多年裡,先後出現過四次福音復興運動,其中以19041905年的第四次復興運動最為信徒所熟悉,而所帶來的屬靈影響力也是最廣泛、最深遠的。
 
. 威爾斯大復興的前夕

復興臨到之前,英國社會貪污、賭博、酗酒之風盛行,教會也失去了應有的本質。19世紀末期,歐洲的教會裡外受敵。教會裡有自由派神學被過分高舉,信徒被批判以至懷疑聖經的思想所蠶食;教會外面就受 到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斯的共產主義、弗洛伊得的心理分析論,以及各種的人文主義和世俗主義的衝擊。教會漸漸失了屬靈的影響力和見證。

   
整體教會是這樣,威爾斯的教會也不例外。基督徒對信仰冷淡,生活不敬虔;教會聚會人數下降,事工缺乏發展,講台信息無聊。熱心的基督徒發出渴望復興的聲音,他們開始切實地向上帝祈求復興的臨到:
‧ 在威爾斯西部,有兩三位婦女為鎮上的婦女得復興代求了幾年。

‧ 
在羅達谷,有基督徒為掃遍全球的復興臨到祈求多年。

‧ 1903
1904年,有一位姊妹懇求上帝復興的大能臨到,否則她寧願死去。

‧ 1903
年,有三位傳道人組成禱告小組,每天為別人和自己教會荒涼而求上帝記念。

   
在大復興降臨之前,上帝的靈早已藉著有負擔的基督徒以禱告和呼求去預備好了。
. 威爾斯大復興的領導人物

A. 伊文羅拔士

    
在威爾斯大復興中,最觸目的人物是伊文羅拔士。他本來是羅格地方一個寂寂無聞的基督徒,但自從大復興展現以後,便大受注意。1878年 出生的羅拔士,父親是礦工,他後來成為鐵匠。他最大的心願是尋求復興,他忠心地出席教會所有的聚會,因他聽取了教會一位長老的忠告:不要失去被聖靈祝福的 機會。他很努力的讀聖經,無論往何處去,總帶著聖經。由於他性 格很內向,缺乏演講的天分,也沒有卓越的解經恩賜,許多人不相信他會成為神合用的器皿。

    
然而,羅拔士被上帝呼召去傳道,他在1904年前往紐卡斯爾的傳道人預備學校唸書,以便將來接受作傳道人的訓練;但是他並沒有完成學業,他受了聖靈的感動返回家鄉。後來,他在靠近羅格的毘斯加山的一次聚會中講 道,他說:如果威爾斯要領受聖靈的大大澆灌,那麼基督徒就應該遵守四大要點。
這就是很有名的四個重點的講道。這四個重點就是:
1. 過去有任何未向神承認的罪,應當立刻承認,要除去隱藏的罪;

2. 在生活裡有任何疑惑的習慣,應當棄絕;

3. 時常順服聖靈;

4. 公開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
    

在一個禮拜之內,這類聚會連續舉行,屬靈氣氛越來越熱烈。在主日,羅拔士主領聚會,有60個 年輕人決志信主。在不同的聚會中,羅拔士繼續呼籲信徒要順服聖靈。聖靈大大地彰顯祂的能力,參加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多,聚會時間也延長了。漸漸地,整個社區 都感到震盪。在聚會中,上帝的同在與聖靈的感動顯而易見;在聖靈的帶領下,會眾禱告、見證、唱詩、讚美上帝,表面上好像毫無秩序,但實際上非常和諧。

     1905
2月,羅拔士向英格蘭利物浦港的威爾斯人傳福音,有750人信主。然後,他進行旅行佈道,在北威爾斯周遊了兩個月之久。在5月底,一共有十萬人決志相信耶穌。後來,復興的烈火傳到英格蘭康威爾,而教會大復興的消息也傳遍了全世界。
B. 其他人
 

其實,在大復興全面顯明之前,上帝已經在不同地方使用一些人迸發復興的火花:
‧ 羅斯娜戴維斯:在幾年間舉行許多聚會,借著講道喚醒基督徒起來贏得靈魂。

‧ 賓路易師母:在蘇瑞郡主領查經班,又在1903年在威爾斯設立聚會,帶來很大的屬靈影響力。

‧ 邁爾牧師:19031904年,他在威爾斯主領培靈會,聖靈大大的向數十位牧師及布道家作工,促使年輕的傳道人迫切的為國家覺醒禱告,熱心地推動靈命進深的工作。

‧ 塞特約書亞:1904年,塞特約書亞以查經會吸引信徒追求更深的靈命。11月,他在以便以謝禮拜堂主領布道聚會,復興出現了,有不少人信主。復興的火焰由南威爾斯燃燒到北威爾斯。

‧ 1904年,曾建士召集教會一群青年基督徒,認真地指出他們的毛病,呼籲他們順服聖靈。曾建士要求他們出來講見證,其中一位姊妹的話:我全心愛我的主耶穌基督,大大感動了很多人。
 
. 總結

威爾斯復興叫許多不信者回轉歸主,在復興開始後兩個月內,已經有七萬人信主。教會的基督徒也充滿了活力,同心事奉,彼此認罪,過著切實相愛的生活。社會也有所改變,酗酒的、偷竊的、賭博的都被轉化過來;礦坑裡的賭風停止了;聖經的銷量是以前的三倍。
威爾斯復興的火焰也影響其他國家。普世復興史權威 歐伊文 博士說:威爾斯大復興是所有覺醒運動中遍傳得最遠的,它影響了全印度、韓國及中國的福音事工,又更新了日本及南非的復興,而且在非洲、拉丁美洲及南海一帶,帶來了覺醒的浪潮。
 
威爾斯大復興給今天教會帶來什麼啟示呢?大復興如何出現?是許許多多的信徒不約而同的組織禱 告會,不斷向主呼求復興臨到他們的地方教會和普世教會。結果上帝應允禱告,復興之火不斷蔓延。教會要復興,首先要復興禱告聚會,動員所有基督徒熱切的向上 帝呼求,因為多禱告就多有力量,不禱告就沒有力量;另外,我們要完完全全的降服在上帝面前,讓上帝使用。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愛任紐

a.       背景:.

生於士每拿是波旅甲的門徒,後來被呼召至法國南部的里昂及維也納牧養教會。在該城遭逼迫時正在羅馬開會躲過一劫後,返回里昂,因主教殉道他被立為主教。帶領教會對抗當時危害教會最大的異端諾斯底主義。也是在教會受逼迫中照顧群羊的牧者。

他特別強調教會的信仰根基,要建立在使徒的傳承上,也就是要回到新約仰源頭。他一生的事工說明當代教會所面對的危機,一個是羅馬帝國的逼迫,另一個為內在異端的威脅

b.神學:

1)其著作為信徒大眾而寫的,沒有複雜的哲學思辯。

2)上帝是整個世界的牧者。從創造到最後的目標都在上帝的牧養之下。

3).聖化:

人是上帝創造工作的最高峰。上帝給人自由,做負責的受造物。當人愈順從上帝時,就愈與創造主有親密的交通。愈與上帝親密的交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過程就是聖化。在此過程中,人愈來愈像上帝的形象。聖化非我們會完全消失在上帝裡面或我們變成上帝。

    4).救恩:

人類的始祖受撒旦誘惑犯罪,人類的歷史朝向犯罪路上前進。基督道成了肉身為要扭轉這趨勢,藉著他的死與復活 ,人可以藉著相信的洗禮與他聯合,分享的勝利並繼續藉著崇拜聖餐及祂的道得到餵養。

中世紀時期

       中古世紀的教會 (1)   ,    中古世紀的教會 (2)    ,

       教皇的始原    , 中古時期教皇與教會的興衰  , 異端裁判所  ,

        中世紀與教宗制度的產生  ,  中古時期:教皇的貢獻與改革  ,

       修道主義與克呂尼革新運動  , 漫談中世紀修道主義 ,

     中世紀蠻族    ,    條頓族(Teutonis)  , 英、德兩國之歸主   ,

     尼斯多留教(Nestorianism,在中國稱景教)  ,  元朝之景教   ,

     回教開始—穆罕默德(Mohammed)  , 教會喪失領域 ,

     歐洲大陸的教會和宣教運動 ,

     教會組成聯盟  ,  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  ,  黑暗時代   ,

     教皇權勢的發展  ,教會被政府控制  ,

     教會分裂 , 東西教會分離的原因 ,

     希臘東正教會介紹  ,  希臘教會毀圖像爭議 ,

      修道主義與克呂尼革新運動  ,  修道運動繼起 ,

      教會為自由奮鬥 , 教皇勢力增大—貴格利第七世(Gregory VII)  ,

      教會繼續為自由奮鬥   , 教會被迫妥協 ,

      教會發起十字軍運動 , 十字軍東征 ,           

      教會權勢頂峰時期  , 擁戴教皇的著名教士  ,

      新敬虔的覺醒 ,

      佛蘭西斯乞食修道傳到中華  ,

      教皇的權勢衰敗—邦尼腓第八世(Bonifacius VIII)   ,

      教皇之巴比倫時代  , 教會權勢衰微   , 教會內部的困擾  ,

      教權衰弱與復起  ,
 
      中世紀的末期    ,

       中世紀的學術   ,

      中世紀的天主教    ,  中世紀之告解禮與赦罪  ,

      黑暗時代的基督教 ,

中世紀的天主教

    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基本上是「半伯拉糾派」;也根據「半伯拉糾派」對「人的意志與責任」的解釋,導出「神人合作,功德補罪」觀念。

中世紀的「告解禮」與「贖罪卷」的根本出發點,就是「墮落之後的人,裡面仍有良善的小火苗;只要人願意接受恩典的幫助,就可發作燃成大火。」

罪人要珍惜自己裡面弱小的自由意志,配合上天主教會外在所提供的恩典(經由聖禮),就可得救了。

    綜合上述,中世紀天主教會所提供的救恩之路,是「神人合作:信心加上行為」才能稱義得救。

十六世紀天主教的「天特會議Trent」信仰告白,宣告:那些說在亞當犯罪之後,人失去了自由意志或說自由意志只是名存實亡這些人可咒可詛;那些說唯獨單單因信稱義,不需要加上行為的人是可咒可詛的。

「天特會議」如此宣示,明顯的是針對「宗教改革」運動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