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差會及建道神學院四月十五日於九龍城浸信會合辦「情繫中華──馬禮遜來華200年」講座,全場逾二百人參加,最後有多人立志宣教。
「孤獨傳道者」
首先是崇基神學院助理教授邢福增博士圍繞著「200年前的孤獨傳道者」,講述馬禮遜初來華傳教的種種孤獨境遇。首先是中國政府對他不歡迎,當時清廷厲行鎖國禁教,不歡迎外國傳教士,傳教士的身份在中國沒有居住權。當時他亦在日記中感歎「我可作甚麼?」最後馬禮遜還是通過在東印度公司做翻譯工作才獲得繼續發展的空間。
東印度公司同樣不歡迎馬禮遜傳教士。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擁有同中國的貿易特權,馬禮遜以傳教士身份欲搭東印度公司的船來中國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因為東印度公司害怕幫助之後會影響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和自己的貿易特權。最後馬禮遜不得不先轉道紐約,再從紐約乘船到中國。
從紐約駛達澳門後,馬禮遜還遭受了當地天主教的排斥。馬禮遜來華的傳教行動被認為是帶有搶奪地盤之意的行為。他在日記中寫道:「上帝,消除我一切的恐懼。」
不僅外面受到壓力,妻兒相繼地去世使馬禮遜頓然失去了家庭的支撐,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1812年,馬禮遜的第一個嬰兒夭折,1821年的時候,馬禮遜太太不幸病逝。失去了家庭的馬禮遜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獨白:「我的心碎了,我將失去地上所有的快樂,她的死,令我非常可怕。」
在種種困難面前,馬禮遜並非沒有掙扎,他在1813年7月便曾這樣寫過:「……我也必須放棄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因為事實上,我既要為東印度公司譯員,又要當傳教士,這二者不可兼得的……比較妥當的答案,還是我遷往麻六甲或爪哇去做傳教事業。啊!上帝!求你指引我該怎樣做!」
但馬禮遜最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傳教使命,他深信神的作為。在從美國紐約出發向中國的船上,有人為馬禮遜,「您認為您可以改變偉大中華帝國的偶像崇拜嗎」馬禮遜答道「我不能,但是神能。」
最終馬禮遜完成了翻譯中文聖經及華英字典等工作, 「……必須承認十年來我們是有進展,但確實很小……在我們經過的路程中,確實是有许多的障礙,但也當記得已經取得的成就和希望,就當滿心感謝上帝。」他這樣向神感恩。
200年後又怎樣
然後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博士以「200年後又怎樣」為題講述中國目前的信仰情況。梁院長指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裏面人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馬禮遜選擇了來華傳教,在隨後的200年裏,大約有200個基督教機構派員進中國,有3萬多傳教士來華直接或間接宣教。由傳教士建立的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超過200萬。無法想像,基督教對中國的發展有多大貢獻,而這些都是從一個‘孤獨’的傳教士的宣教開始的。
梁家麟又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更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的口號。但是一個民主文明的社會是一定需要信仰的。「當一個國家處於獨裁專制時,也许許不需要信仰,只要聽一個聲音就可以;但是要建立一個文明自由的社會,不能缺少信仰。」他打比喻說,「這就好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聽爸爸的就可以了,但是長大後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他深信基督教將來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九龍城浸信會行政主任蔡少琪先生在回應時以聖經中的保羅、以利亞及耶穌基督的事工勉勵與會聽眾,他們做神的事工時都遭遇過孤獨的處境,尤其是做開荒工作更是如此。但在孤獨之後的是一大群同路人。正如馬禮遜來華宣教,如今更是數以千萬計的華人得救,這便正如聖經所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200年前孤獨的傳道者踏足中國
訂閱:
意見 (Atom)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
亞他那修年輕時教會受到逼迫,他在亞歷山太教義學院受教育;因其能力與敬虔,亞歷山大主教( Bishop Alexander )對他另眼相看。他還作執事時就陪亞歷山大主教去參加尼西亞會議;亞歷山大去世後他成為主教共46年,期間被放逐5次(共17年)。 他的作品顯出深博學養和豐...
-
黑暗時代產生的由來 在「 羅馬 和平」的盛世, 羅馬帝國 北邊的疆界,僅止於 萊因河 和 多瑙河 一線,廣大的中 歐 和北 歐 地區還住著許多野蠻民族,如 日耳曼 人( Germans )、 北蠻 人(Northmen) 和 斯拉 夫 人(Slavs)等。 到了西元四...
-
……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長闊高深。(以弗所書 3:18 ) 醫生告訴喬治·馬得勝( George Matheson )他快要失明瞭。然而,他繼續學業,並在 1861 年他 19 歲時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當完成神學院研究生的學業時,他已完全失明。雪上加...
-
辯論時間 : 1519 年 6 月 27 日- 7 月 16 日 地點 :德國萊比錫( Leipzig ),萊比錫大學 主要人物 : 馬丁 · 路德( Martin Luther ) 約翰 · 艾克( Johann Eck ) — 天主教神學家、辯論家 卡爾施塔...
-
有一天,耶穌和門徒上了船,對門徒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 他們就開了船。正行的時候,耶穌睡著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風,船將滿了水,甚是危險。 門徒來叫醒了他,說:「夫子!夫子!我們喪命啦!」 耶穌醒了,斥責那狂風大浪;風浪就止住,平靜了。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的信...
-
十六世紀的歐洲,因著宗教版圖的重整,爆發了多次的戰爭。其中最後、也是最無意義的一場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範圍從波希米亞、蒙羅維亞,一路擴大至整個歐洲,危害極甚。就德國而言,這次戰爭殺戮了全德2/3的人口,舉目所見田野荒蕪,工商摧毀殆盡,淒涼之...
-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 ️ 一、詹姆斯 ‧ 庫克( James Cook, 1728–1779 ) 📍 出生: 1728 年 10 月 27 日,英格蘭約克郡 📖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 ️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
-
在1860年至1900年這段“內地開放時期”,傳教士所採用的宣教方式,基本上是與開拓期和五口通商期的宣教方式相同。不過隨著環境的更開放及更多的機會,宣教工作在各方面都有十分明顯的發展。這段時期的傳教士,不但熱心傳福音,而且更盡心竭力的參與各項社會服務,特別致力於社會的...
-
經文: 徒十九21~22;羅十六24;提後四20 鑰節: 城內管銀庫的以拉都,和兄弟括士,問你們安。(羅十六24) 參考經文 羅一13~17 提要 以拉都(Erastus)名字原文之意:「心愛的(beloved)」,他是保羅的同工,聖經記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