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200年前孤獨的傳道者踏足中國

 九龍城浸信會差會及建道神學院四月十五日於九龍城浸信會合辦「情繫中華──馬禮遜來華200年」講座,全場逾二百人參加,最後有多人立志宣教。

「孤獨傳道者」

首先是崇基神學院助理教授邢福增博士圍繞著「200年前的孤獨傳道者」,講述馬禮遜初來華傳教的種種孤獨境遇。首先是中國政府對他不歡迎,當時清廷厲行鎖國禁教,不歡迎外國傳教士,傳教士的身份在中國沒有居住權。當時他亦在日記中感歎「我可作甚麼?」最後馬禮遜還是通過在東印度公司做翻譯工作才獲得繼續發展的空間。

東印度公司同樣不歡迎馬禮遜傳教士。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擁有同中國的貿易特權,馬禮遜以傳教士身份欲搭東印度公司的船來中國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因為東印度公司害怕幫助之後會影響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和自己的貿易特權。最後馬禮遜不得不先轉道紐約,再從紐約乘船到中國。

從紐約駛達澳門後,馬禮遜還遭受了當地天主教的排斥。馬禮遜來華的傳教行動被認為是帶有搶奪地盤之意的行為。他在日記中寫道:「上帝,消除我一切的恐懼。」

不僅外面受到壓力,妻兒相繼地去世使馬禮遜頓然失去了家庭的支撐,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1812年,馬禮遜的第一個嬰兒夭折,1821年的時候,馬禮遜太太不幸病逝。失去了家庭的馬禮遜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獨白:「我的心碎了,我將失去地上所有的快樂,她的死,令我非常可怕。」

在種種困難面前,馬禮遜並非沒有掙扎,他在1813年7月便曾這樣寫過:「……我也必須放棄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因為事實上,我既要為東印度公司譯員,又要當傳教士,這二者不可兼得的……比較妥當的答案,還是我遷往麻六甲或爪哇去做傳教事業。啊!上帝!求你指引我該怎樣做!」

但馬禮遜最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傳教使命,他深信神的作為。在從美國紐約出發向中國的船上,有人為馬禮遜,「您認為您可以改變偉大中華帝國的偶像崇拜嗎」馬禮遜答道「我不能,但是神能。」

最終馬禮遜完成了翻譯中文聖經及華英字典等工作, 「……必須承認十年來我們是有進展,但確實很小……在我們經過的路程中,確實是有许多的障礙,但也當記得已經取得的成就和希望,就當滿心感謝上帝。」他這樣向神感恩。

200年後又怎樣

然後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博士以「200年後又怎樣」為題講述中國目前的信仰情況。梁院長指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裏面人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馬禮遜選擇了來華傳教,在隨後的200年裏,大約有200個基督教機構派員進中國,有3萬多傳教士來華直接或間接宣教。由傳教士建立的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超過200萬。無法想像,基督教對中國的發展有多大貢獻,而這些都是從一個‘孤獨’的傳教士的宣教開始的。

梁家麟又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更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的口號。但是一個民主文明的社會是一定需要信仰的。「當一個國家處於獨裁專制時,也许許不需要信仰,只要聽一個聲音就可以;但是要建立一個文明自由的社會,不能缺少信仰。」他打比喻說,「這就好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聽爸爸的就可以了,但是長大後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他深信基督教將來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九龍城浸信會行政主任蔡少琪先生在回應時以聖經中的保羅、以利亞及耶穌基督的事工勉勵與會聽眾,他們做神的事工時都遭遇過孤獨的處境,尤其是做開荒工作更是如此。但在孤獨之後的是一大群同路人。正如馬禮遜來華宣教,如今更是數以千萬計的華人得救,這便正如聖經所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