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宣教工作的開展

  各公會宗派受了衛斯理運動的影響,開始認識到差派宣教士出去到異地宣教,乃是教會相當重要的使命,因乃有各種宣教團體成立,展開大規模的國外佈道工作。本時期最主要的宣教人物和團體,可列舉如下:

  (一)威廉‧克里和浸信會差會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1761~1834)被 人稱為「現代宣教工作之父」。他是英國人,原是個鞋匠,但熱切求學,利用工餘閒暇,自學而通曉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法文。後來做了浸信會的傳道人,因收入有限,故靠教書補貼。有日在教地理課時,他發現世界大部分地區尚未聽過福音,因此心很憂悶,就在浸信會的教牧聚會中提問:「主耶穌命門徒往普天下去傳道,是單向當日的門徒說的呢,或是也向萬代的門徒說的呢?」

  當時會長答道:「倘若上帝要外邦人悔改,不是靠著你我的力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帝用不著人為祂出去國外佈道。克氏聽了,久久不能釋懷。一七九二年的浸信會教牧聚會,由克氏主講,他引用以賽亞五十四章二至三節,以宣教責任為題,講了一篇有力、感人的信息;說了一句著名的口號:「期望上帝為我們成就大事;嘗試我們為上帝成就大事。」

  赴會的人都受了感動。過了五個月,浸信會的差會宣告成立,第一個宣教 士就是威廉克里本人。

    一七九三年,克氏舉家到印度去宣教。起初,英國商人和英國政府多方留難;並且手中缺錢,家眷生病,工作又不見成效,真是苦不堪言。但他一點都不氣餒,再接再勵。四十年之久,一面傳道,一面教書,又把聖經繙譯成數十種不同的印度文字和方言。他實際上把他一生和所有都奉獻給在印度的宣教工作,妻兒都在印度患病死去。有關威廉克里在印度的宣教工作報告,激勵了英、美的各宗派公會,成立各種國外差會,投入教會對海外的宣教工作。

    (二)聖經公會

  聖經公會(Bible Society)與差會同時興起,成為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左右手。於主後一八零二年,一位出名的北威爾斯加爾文派牧師多馬士‧查理斯(Thomas Charles),因為沒有任何團體肯為他出版一本威爾斯語聖經,於是著手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聖經公會。到了一八零四年,經過一位浸信會信徒名叫約瑟夫‧休斯(Joseph Hughes)的呼籲,終於成立了「英國聖經公會」,為英國本地及國外供應聖經。英國聖經公會的規模很大,到一九零六年時,單在英國國內,就有五千八百個分會;在英國國外,也有二千二百個分會。將新舊約全部聖經繙譯成一千多種文字,每年印刷百萬本以上,並且大多是免費贈閱的。

    隨著英國聖經公會的出現,各國也陸續成立了類似的組織。起初,多係屬於英國聖經公會的分會。但在美國,經過一位名叫撒母耳‧米爾斯(Samuel Mills)的策劃與推動,終於在一八一六年聯合了美國各地的聖經組織,正式成立「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這個聖經公會,也和英國聖經公會一樣,繙譯、印刷並分發成各種語文的聖經,對全世界的宣教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三)馬禮遜到中國傳道

  更正教最初到中國的傳道士,就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他是英國人,十二歲即得救,立志獻身服事上帝,因此努力讀經,時常禱告,又學會了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還有別種的科學。馬氏最大的希望,就是順服上帝的旨意遠赴國外傳福音。一八零四年,他向「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申請為外國傳教師,該會命他就非洲或中國擇其一時,他選擇了中國,便開始學習中國語文,請了一位僑居倫敦的華人楊善達做他的教習。

    一八零七年,馬氏動身來華。因英商不許他乘他們的船,他就先乘船到美國。在彼有美國人問他說:「中國人崇拜偶像,你想感化他們信上帝麼?」

  馬氏說:「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上帝纔能。」

  後來他到了廣州,得不到居留權,且當時滿清政府嚴禁外國人傳教給華人。

    直到一八零九年,馬氏與莫瑪麗(Mary Morton)在澳門結婚,並受聘為英商東印度公司的繙譯員。他藉此取得居留中國的身份,得以往來於澳門、廣州之 間,並且利用所得的薪金作為傳道費用。馬氏一生努力傳教,但甚少有效果,僅得著幾位中國人歸主。第一位信奉主的中國人名叫蔡高,他於一八一四年受浸。第二 位信徒名叫梁發,他後來做了首位中國傳道人,但因清朝政府要捉拿他,就跑到南洋麻六甲(Malacca)。

    馬氏一生的傳道事業雖被時代環境所限制,而不見有甚麼果效,但他精通中文,除編著了一本《華英字典》外,又將新舊約全部聖經繙譯成中文,給中國基督教歷史留下了一頁不可磨滅的功蹟。

    (四)李文斯頓與非洲傳教

  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 1873), 他是蘇格蘭人,家境清貧,十歲時即在一間綿紗廠作工,每日長達十四小時,但他好學不倦,買書自習。後來環境許可,得入夜校攻讀。他悔改重生後,即感到有強 烈的傳道呼召,因此改攻讀神學和醫學,並獲得神學及醫學學位。一八四零年,他得到倫敦傳道會的差派,在南非開始宣教,在那裏遇見著名的莫法德醫生(Dr. Robert Moffat),兩人同工配搭,李氏並娶了莫氏的女兒為妻。

    李氏熱 愛非洲土人,盡力保護他們,因此受到買賣奴隸的白種人的忌恨,甚至燒燬他所建立的教堂,但他不改初衷,深入非洲內陸探險、傳教,而成了有名的探險佈道家。 他因不顧艱險、苦楚,到處向非洲土人傳福音,因此很受土人的愛戴。由於非洲內陸生活環境很差,實在令他筋疲力盡,人們勸他稍事休息,他反而勸別人當竭力為 主作工,他說:「我所作的算不得甚麼犧牲,該算是從中獲取一生的好處。」

  一日早晨,他的僕人到他房間來向他請安,發現他跪在床旁於禱告中去世。死時,年纔 六十歲。他的同工們將他的「心臟」葬於非洲,因他們說他的心屬於非洲;另把他的遺體運回英國,葬於倫敦西敏寺教堂之內。

    (五)戴德生與中國內地會

  戴德生(Hudson Taylor,1832~1905)是英國人,他在1853年加入「中國傳道會」到中國當宣教士。後來因他不滿意該組織,且自己又傾向於弟兄會的思想,故變成一個獨立的宣教士。直到1860年,因健康問題不得不返回英國療病。回英期間,他完成了醫科的訓練,並於1865年成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這是第一個真正超宗派的佈道團,也是十九世紀世界「信心宣教」的模範。

    當時,各宗派的差會都只在中國的沿海各省作工;中國內地會乃設定如下的宗旨:

  (一)只在別的團體不去的內陸地區傳福音;

  (二)歡迎各宗派、人種的傳教士加入行列,共同促成「引導非基督徒脫離黑暗進入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

  (三)接納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的宣教士;

  (四)所有的宣教士必須認同中國人,採用中國衣著、飲食和生活習慣;

  (五)經費完全以信心依靠上帝──不求人饋贈,不向人借款,不表彰捐款人的姓名;

  (六)宣教士沒有固定的薪水,量入為出;

  (七)總會設於中國,僅偶而派人回英國或寄送書信,使關心的信徒得悉他們的工作情況。

    (六)救世軍

  十九世紀的末葉(1878年),有一個名叫卜威廉(William Booth,1829~1912)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並稱它為「救世軍」(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在乎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事業。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 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本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衣。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砲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祂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救世軍的工作,不獨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無告、罪犯、墮落等各種遭遇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的了。現在救世軍的服務已普及世界各國和地區,所用的語言達一百多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