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舊約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舊約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羅波安與耶羅波安

 

讀經:王上十二~十四;代下十~十二。

聖句: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利十九32

32 " 'Ris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ged, show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and revere your God. I am the LORD.Leviticus19:32

 

所羅門王不忠於上帝,種下王國分裂的惡因,加上其子羅波安的無知,使得盛極一時的國家,於主前約九百七十五年終告分裂,歷經約有二百五十年之久。

王國分裂後,在北部十個支派的國度稱為「以色列」,南部的兩個支派稱為「猶大」;有時候稱以色列為「北朝」,稱猶大為「南朝」。這次分裂,是以色列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以後,兩國便一直彼此相爭。北朝諸王都是惡王,南朝則尚有幾位善王。本課將介紹南、北朝的第一位王──羅波安與耶羅波安。

壹、羅波安(王上十二、十四;代下十~十二)

羅波安接續父親所羅門,在示劍被立為王(代下十1),在南朝作王十七年(代下十二13)。他的母親是亞們人(代下十二13)。觀其一生,雖不無建樹,在治理國家的前三年,能與百姓都事奉上帝(代下十一141617),但以後便一直趨向於行惡(代下十二1;王上十四2224)。

一、羅波安的優點

羅波安雖然稱不上是英明的王,但亦略有佳作:

1.修築城邑(代下十一512):修築堅固城,安置軍長於其中,又充分準備食物、武器,使城極其堅固。

2.遵行主道(代下十一17):也行善益事(十二12),故使國家強盛三年。

3.辦事精明(代下十一23):分散眾子於全地各堅固城。

4.謙卑上帝前(代下十二6):在上帝前自承錯失。

二、羅波安的缺點

1.違棄耆老之謀(代下十115

所羅門時代百姓負重軛作苦工,百姓期望能在羅波安的統治下得以「輕鬆些」,往日侍立在所羅門面前的老年人也皆同意,但羅波安卻一意孤行,偏聽侍立在他面前的少年人之言,反而加重百姓的負擔。結果導致以色列人反叛,王國於焉分裂,從此以後,屢有兄弟鬩牆之事(參:代下十、十一)。

2.未能持守律法(代下十二114

羅波安未能持續對上帝的遵從,竟引導百姓離棄上帝的律法,得罪了上帝,致有埃及王示撒的來攻,不但耶路撒冷被攻取,且聖殿、王宮的寶物盡被搶走,損失慘重(代下十二29)。

三、上帝的賞罰(代下十二7812

羅波安與民行惡,惹上帝發怒,但因尚知認錯悔改,故上帝不滅絕他們,使他們略得拯救;上帝雖不藉示撒之手殘害百姓,但均使他們作示撒的僕人,飽受轄制之苦。

貳、耶羅波安(王上十二~十四)

耶羅波安被百姓擁戴成為北朝第一位王,可惜的是,他不尊重、順從上帝,領百姓犯罪、背叛上帝,致北朝自此積重難返,在信仰上一潰不振。耶羅波安的家庭原是卑賤的,他的母親是以法蓮人,且是寡婦;耶羅波安年輕時是大有才能的人,故所羅門會重用他(王上十一2628)。耶羅波安作王廿二年。

一、充滿罪惡的一生

耶羅波安的一生,以罪大惡極形容之毫不為過,簡述如下:

1.剝奪祭司、利未人的職分(代下十一1314

耶羅波安和他的兒子們不許祭司和利末人事奉耶和華,使他們不得不撇下家業而離開。

2.作金牛犢(王上十二2630

恐民因拜上帝而心向南朝,故造兩個金牛犢要百姓當作神敬拜之,這事使百姓陷在罪裏。

3.亂立祭司(王上十二31

耶羅波安無視祭司職分之尊貴性,竟徇私意以假亂真,立凡民為祭司。

4.擅自獻祭(玉主十二弦 )

耶羅波安竟然向金牛犢獻祭,其愚昧、驕傲的本性顯露無遺。

5.私定節期(王上十二33

耶羅波安照他的意思來建造他的國度,故上帝的律例全然破壞,連拜神的節期也自訂之。

6.不聽警告(王上十二16

神人的警告及使耶羅波安的手枯乾之事,並未喚醒他執迷不悟的心,始終毫無悔意。

二、上帝的處罰

耶羅波安的諸多惡行,全然將上帝丟在背後,故惹上帝發怒(王上十四9)。不但招來殺身之禍,且禍延家人、百姓:

1.精兵被殺(代下十三1517

與南朝爭戰,上帝使耶羅波安的精兵陣亡人數多達五十萬人。

2.被上帝擊殺(代下十三20

多行不義必自斃,終於被上帝攻擊而死。

3.禍延後代(王上十四1012,十五29

先知明言凡屬耶羅波安的人必被除盡;巴沙篡位後就滅盡耶羅波安的全家,應驗先知所言。

結論

羅波安為王後,本可延續王國的強盛,但可惜的是,年輕氣盛的他均聽不下經驗豐富的老年人的建言,而相信那些對國策、民情毫無所知的少年人的意見,致引起民怨,使國家終於分裂。有時候,年輕人對於父母、長輩的叮嚀、提醒,常斥為嚕嗦、聽不下去,若再交上不良朋友,則有偏離信仰、誤入歧途之危險。經驗、經歷常是由時間累積而得,故年輕人應該樂於接受父母、長輩之指導;潮流、科技會變,但是在信仰方面,真神的真理與信仰原則絕不會變,故吸收別人在靈程上的經驗,是一位注重靈性長進的年輕人應有的態度。願我們都能承續長輩所留之佳美信仰,並持守之,永不「分裂」

 


 

惡王— 羅波安

 

  羅波安王從父親所羅門繼承下來的是一個何等強大富饒的國家,然而在他的手上不但兄弟鬩牆,更遭致外敵欺侮。羅波安王為政十七年,聖經史家述其公職,言其家私,貶多於褒。

 

苛政猛於虎 江山半壁失

 

   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一歲的“不惑之年”了(王上一四:21),新王掌權,是仁政當先,愛民如己命呢?還是橫刀立威,視民如草秸?可惜,羅波安王頭腦發熱,聽從一班鼠目寸光之同輩的話,做出了一個令他悔恨終生的選擇。

 

   對於所羅門時代留下的苛捐雜稅,老百姓怨聲沸騰,老臣們的建議是“王服事這民如僕人”,而少年人的建議是“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老臣們的勸戒是“用好話回答他們”,而少年人的勸戒是“用嚴厲的話回答百姓”(王上一二:7, 11, 13)。關鍵時刻,羅波安王選擇聽從少年人的意見,走上國家分裂的不歸路。

 

國破山河在 奮發圖自強

 

   心有不甘的羅波安王,迅速招聚了十八萬精兵強將,“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代下一一:1)。但覆水難收,天命難違,羅波安王不得不接受現實,在先知示瑪雅的幫助下鳴金收兵,班師回朝。

 

   接下來短短的三年內,羅波安王勵精圖治,率領眾民在猶大遍地修築工事,廣積糧油,猶大國如銅牆鐵壁般堅固。此時正值北方以色列國排擠和逼迫具有正義感的祭司和利未人,這些上帝的僕人們毅然背井離鄉,投奔到羅波安王的麾下。在他們的幫助下,猶大國逐漸走出了陰影,大有重振昔日所羅門王朝雄風的氣象(代下一一:17)。

 

   失敗固然可悲,但常為成功之母。羅波安王雖因偏聽偏信,因小失大,招致國家一分為二,但能及時從羞辱中振作起來,自強不息;作為一國之君,這三年內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惜好景不長。

 

三心兼兩意 惹動上帝怒氣

 

   聖經明說,“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又明言,“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因為王和民得罪了耶和華”(代下一一:17;一二:2)。究竟,羅波安王在執政的第四年做了些甚麼事呢?罪狀有三:

 

   其一,引進全民造假神運動。自從撒母耳帶來屬靈大復興(撒上七:3-4),到大衛王時代,聖經未提一次以色列人敬拜偶像的事,所羅門王直到晚年,才開始在自己家中和首都耶路撒冷城設擺偶像(王上一一:7)。但羅波安王可能是以色列歷史上掀起全民拜假神運動的始作俑者,“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王上一四:23)。此風一開,歷代競先仿效,貽害無窮。

 

   其二,縱容民眾性觀念和性關係開放。摩西律法上對兩性,婚姻和家庭倫理道德多有論述和規範(利一八:1-30,二○:7-24),但從羅波安王第四年起,國紀家法大幅鬆弛,縱容百姓兩性觀念開放,“國中也有孌童”(王上一四:24)。此乃為上帝眼中之大惡。

 

   其三,以多元文化為國策,奉行道德相對主義。“猶大人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惡的事”(王上一四:24),上帝的兒女與世俗文化同流合污,彼此平等互重,失去“獨居之民”的聖潔氣質和“光鹽效應”。

 

   正如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將稀世國寶盜為己有一樣,埃及王示撒入侵猶大,“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裏的寶物,盡都帶走”,甚至連御林軍手中的金盾牌都不放過!(王上一四:26)這是以色列人自建國以來,第一次國門被破,落在外邦人的手中飽受凌辱。若不是羅波安王和眾首領尚存一絲自知之明,在上帝面前自卑悔改,猶大國早已亡了!(代下一二:6-7, 12

 

國危君自樂 惡王蓋棺定

 

   羅波安王統治的最後十二年,南邊有埃及軍隊如入無人之境,肆意搶奪;北邊與以色列國爭戰,烽煙不斷(代下一二:15)。在這種內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羅波安王卻疏於問政,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聖經史家不惜筆墨,無情鞭撻君王荒誕糜爛的私生活。他共有十八個妻子,六十個妾,生了二十八個兒子,六十個女兒(代下一一:18-21)。羅波安緊隨其父所羅門之後塵,不僅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違背聖訓(申一七:17),更甚者親自出馬,為眾子“多尋妻子”(代下一一:23)。

 

   綜觀羅波安王一生,含着“金鑰匙”出生,擁有令人望塵莫及的先天優勢,但胸無大志,懦弱無為。不但親手葬送半壁江山,更臣服於異教徒淫威,將歷代國寶珍品喪失貽盡。儘管有良心發現的一刻,卻如暗夜中天空的一道閃電,轉瞬即逝。私人生活極度不檢點,陷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不顧,終得惡王名聲,遺臭萬年。聖經史家一語道破其真人真相:“羅波安行惡,因他不立定心志尋求耶和華。”(代下一二:14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