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者雖然在神學上強調「恩典、信心、基督」等教義,但在方法論上,他們大量使用了人文主義的語文與歷史研究工具來進行聖經詮釋。他們繼承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對「原文、原典、原意」的強調,應用在聖經解釋與神學建構上。
✦ 宗教改革者使用人文主義研經方法的三個關鍵特徵:
1. 原文研究(ad fontes)
回到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避免依賴中世紀拉丁譯本(Vulgata)中可能出錯的翻譯。
2. 歷史語境分析
關注經文的原始背景、語境、寫作目的,對抗靈意化、神秘化或權威式詮釋。
3. 語法與修辭分析
應用文法、詞義、文體修辭等技巧解釋聖經,強調理性與清晰。
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例子
📖 羅馬書 1:17 的詮釋:「義人必因信得生」
原文:δικαιοσύνη
γὰρ θεοῦ ἐν αὐτῷ ἀποκαλύπτεται...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中顯明出來…」
- 路德一開始誤解「上帝的義」為審判的公義,使他恐懼。
- 但透過研究希臘文和教父奧古斯丁的原典,他明白「上帝的義」是指上帝白白賜下的義,不是要求的義。
- 他說:
「那一刻,我覺得我進入了敞開的天堂。」
🔍人文主義元素:
- 從語源與語法中發現「義」是恩典的義,而非律法的義;
- 不依賴拉丁文「justitia Dei」的解釋,而回到希臘文 dikaiosynē theou。
二、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的例子
📖 加爾文的《聖經註釋》與《基督教要義》
- 加爾文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
- 在他的註釋書中,他明確使用語法分析、上下文考察與詞義辨析。
例子:加拉太書 2:16
「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
- 加爾文指出:動詞 δικαιοῦται 是被動語態,強調是被上帝稱為義,非人靠行為自得;
- 他也討論「信心」在希臘文中不是一種努力或德行,而是完全信靠(pistis)的行動。
🔍人文主義元素:
- 精確的語法解釋;
- 用上下文連貫分析經文脈絡;
- 避免神學預設影響經文本義。
三、慈運理(Ulrich Zwingli)的例子
- 他受伊拉斯謨影響極深,擁有出色的人文學訓練。
- 曾在講台上按原文逐節講解馬太福音,而非使用教會節期安排的講道經文。
- 這種做法是當時教會前所未見的,並且鼓勵聽眾自行閱讀與思考經文。
例子:出埃及記與聖餐
- 他使用歷史語境與舊約語文研究,將聖餐的「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象徵性,而非實質變化(反對天主教的變質說)。
🔍人文主義元素:
- 追求經文原意,打破傳統的教義權威;
- 應用語文工具來解釋聖經,不再依賴中世紀的神秘詮釋。
四、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的例子
- 他用希臘文與希伯來文原文翻譯新約與舊約成英語,對抗教會壟斷。
- 對字詞選擇極其講究,如將教會譯為 "congregation"(會眾)而非 "church",體現原文「ἐκκλησία」的意涵。
🔍人文主義元素:
- 翻譯以字義與文法為準,堅持貼近原文;
- 反對神職人員專制,推動「信徒皆祭司」理念。
五、結論:人文主義方法如何服事「唯獨聖經」?
宗教改革的目標 |
人文主義的貢獻 |
回到聖經權威 |
提供語文工具,解開原文意義 |
解釋經文而非傳統 |
建立歷史語境與語法解釋的詮釋方法 |
翻譯與普及聖經 |
發展詞源學與教育工具,使平信徒可閱讀聖經 |
拒絕神職壟斷真理 |
強調教育與理性,人人能自己研讀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