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教會繼續為自由奮鬥

1.希爾得布蘭的明智外交

 

    希爾得布蘭成功地打敗羅馬貴族,將一位以改革為志的教皇選上寶座。然而難處還在,教皇制雖脫離了羅馬貴族的控制,但仍在德皇束縛之中。希爾得布蘭希望教會也能自德皇的枷鎖下掙脫,但教皇制又是不能沒有政府支持的,問題是,如何找到一個支持教皇而不控制教皇的政府。

 

    希爾得布蘭環顧四周,發現只有塔斯卡尼公爵(Duke  of Tuscany)是可靠的,只可惜力量不夠強大。義大利南部有諾曼人,當教皇利奧九世在位時,曾為領土問題和諾曼人交戰,教皇戰敗,甚至破囚。然而,希爾得布蘭卻以明智的外交手腕使諾曼人成為尼古拉二世的封侯,並依封建制度條例使他們為教皇提供軍事防衛。不但如此,希爾得布蘭又為教皇獲得義大利北方民主政黨的支持。

 

    在這些強大政權有力的支持下,教皇權位非常穩固,希爾得布蘭感到這是面對當時最重要問題的時機。西元1059年,在羅馬召開的宗教會議中,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衣禮」。

 

2.選教皇的新方法

 

     教皇尼古拉二世時代,最重大的事是建立選舉教皇的新方法。這新方法於1059年的會議中宣佈,除了一些修正外,這項方法沿用至今。新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把選教皇的大權自義大利貴族及皇帝手中釋放出來。

 

    這項新的選舉方法如下:前任教皇去世時,先由紅衣主教們提出繼任教皇的名字;待紅衣主教作出抉擇後,他們再徵求羅馬的神甫及百姓的同意。

 

    此次會議的宣言中,僅含糊地提到年輕德皇亨利四世之名,以示禮貌,但卻絲毫未提皇帝與選舉有任何關係。

 

    宣言中也定下一個規條:即教皇可以選自不同地區,必要時甚至可以在羅馬以外舉行選舉,不管選上者當時是在哪裡,他可以立時擁有教皇職位的全部權勢。

 

3.教皇亞歷山大二世

 

   選教皇的新方法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這個作法使教會與教皇制脫離了所有政治權勢。

 

    宣言公佈後不久,教皇尼古拉二世就去世,新方法立刻面對考驗。

 

    希爾得布蘭這時早已是克呂尼革新運動的領袖,他使亞歷山大二世繼承尼古拉二世。然而,德國及倫巴第主教,以及義大利貴族們都不喜歡這個新方法,他們與太后愛格妮聯合,指派帕爾馬主教(Bishop  of  Parma)繼任教皇職位,稱為何挪留二世(Honorius II )。

 

    在這種局面下,幸好德國發生了一個混亂事件,才挽救了希爾得布蘭及克呂尼改革家:西元1062年,科倫(Cologne)大主教亞諾(Anno)綁架了德皇亨利四世,並取代太后愛格妮的監護地位。亞諾是個極有野心的人,他看出改革團體對自己有利,便公開承認亞歷山大二世為正式教皇,而使何挪留二世悄然引退。這件事,使希爾得布蘭再度獲勝。

 

    新教皇在各方面相當成功,因為有希爾得布蘭強大的輔佐。

 

    亞歷山大二世使德國兩個最強的大主教為買賣聖職行補贖;他又不許亨利四世與皇后離婚。此外,亞歷山大二世批准諾曼第威廉公爵進攻英格蘭;又許可義大利南部諾曼人的活動。結果,威廉公爵征服了英格蘭,諾曼人在義大利也征服了西西里。這樣,亞歷山大堅定了他的地位。

 

4.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

 

    希爾得布蘭在24年中,先後擔任了六位教皇的總參謀。西元1073年,在一個危急情況下,他自己成了教皇。這件事完全出乎意料,而且相當不合理。

 

    那時,希爾得布蘭正在拉特蘭宮主持教皇亞歷山大的喪禮,群眾們突然高呼他為教皇,他們狂熱地將他抬到聖彼得教堂,把他放上教皇座位,奉為教皇。就這樣,希爾得布蘭未經提名選舉,沒有按1059年宣言的規定而成為教皇。只是,過不久,紅衣主教們舉行了一次正式投票,追認此事合法。

 

5.教會與政府的關係

 

    君士坦丁大帝信主以前,並沒有所謂「教會與政府關係」的問題。 在異教國家,國王和異教祭司間的關係,不成為問題;有時祭司在國王治下,有時國王在祭司治下。在以免列國,則為政教合一。新約教會於五旬節誕生後,教會和政府是分開的。君士坦丁大帝信主前,教會是個被逼迫的團體;君士坦丁的信主將局面翻轉,從此政府承認教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時,教會和政府事實上是兩個平行的組織,因此便產生了「教會與政府」之間關係的問題。

 

    解決之道有三種可能性:

 

1)教會與政府地位同等。

 

2)政府高於教會。

 

3)教會高於政府。

 

    東方的教會採用第二種方法。東羅馬皇帝全權控制君士坦丁堡主教長及東方希臘教會。

 

    在西方,這個問題造成嚴重的衝突。有許多人主張政府高於教會,也有許多人主張教會高於政府,只有少數人贊成教會與政府地位同等。

 

    這點又看出東西方教會的不同,東方教會在這方面沒有問題,因此,東方教會的歷史也平淡乏味;而西方教會為了和政府互爭領導地位,教會歷史中充滿活力與刺激。

 

6.教會預備面對更激烈摩擦

 

    西方教會曾在屬世統治者的控制之下,例如被義大利貴族及德皇控制,他們把教會帶回到查理曼大帝及君士坦丁大帝的時代。克呂尼革新運動,就是一項把教會自政府捆綁下掙脫出來的努力,該運動有相當的成就。 然而,教皇們並不以脫離屬世控制力量為滿足,他們希望更進一步,把政府放在教會的管理之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