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生中雖然有極多的工作,但對教會最大的幫助,仍是詩歌。他實在是個最偉大的詩人。在他所有詩歌中,我們選其中四首為代表:
—、〈耶穌,你的全勝的愛〉
“Jesus,Thine All Victorious Love”
(《詩歌》第209首)
(一)耶穌,你的全勝的愛,已經澆灌我心;
我心就不再會搖擺,就能生根於神。
(二)但願聖火今在我心,就已發旺不休;
燒掉所有卑情下品,並使高山鎔流。
(三)你曾賜下祭壇火炭,求你燒掉我罪;
我向焚燒的靈呼喊,聖靈滿我心內。
(四)我心要接鍛煉的火,照亮我魂光耀;
散佈生命在每角落,並使全人聖潔。
(五)搖動的心求你扶掖,使它變成堅崖;
基督成為我的世界,我的全心成愛。
這首詩歌,實在代表他個人聖靈的經歷。不僅有聖靈充滿的經歷,更是對聖靈在人心中如何深入的工作,一層又一層的往深處寫。從這首詩歌中,我們可以看見查理對聖靈的認識及經歷的深入。
二、〈哦,願我有千萬舌頭〉
“Oh,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
(《詩歌》第135首)
(一)哦,願我有千萬舌頭,前來讚美救主;
說他恩典何等深厚,榮耀何等豐富。
(二)耶穌這名,慰我心情,驅盡我的驚怯;
是我安息,是我生命,成為我的喜樂。
(三)他因愛我,竟願經歷人世所有苦楚;
打破罪的捆綁能力,釋放罪的囚徒。
(四)我每靜念救我的愛,立即感覺不配;
不知他為什麼恩待,我這人中罪魁。
(五)我今作他愛的俘虜,甘心作到永久;
因他為我受死受辱,使我得以自由。
(六)我既從你可愛的名,知你待我美意;
假若我有千萬的心,也當—一歸你。
有
人說這首詩歌是來自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看完英國很大的一個足球比賽之後,當球員們列隊經過街上的時候,不知有多少人從門口、窗口伸出手來,向他們喝彩。他
在房間裏,心中忽然有極深的感觸,這些人的喝彩是世界上的虛空和榮華,救主卻缺少人讚美,“哦,願我有千萬舌頭,前來讚美救主”。
三、〈耶穌,靈魂的愛人〉
“Jesus,Lover Of My Soul”
(《詩歌》第729首)
(一)耶穌,靈魂的愛人,求你許我來藏身;
正當波浪滾滾近,正當風雨陣陣緊。
藏我,哦,主,求藏我,直到今生風波過;
引我平安進天門,至終求接我靈魂!
(二)我無別的逃避所,無助靈魂向你托;
求主莫將我丟棄,安慰保守無時已。
所有倚靠寄你身,所有救助在你恩;
我頭無遮,身無蔽,求你聖翼來覆庇。
(三)主啊,你是我所需,夠我一切還有餘;
軟弱、跌倒你扶持,疾病、瞎眼你醫治。
你名至義、至聖潔,我全不義滿罪孽;
我是邪惡沒良善,真理、恩典你充滿。
(四)你前我遇浩大恩,恩足赦免我罪深;
醫治活水望湧流,使我清潔蒙保守。
你是永遠生命源,望在我心成活泉;
從我裏面來湧流,一直湧流到永久。
這
首詩歌也有極多的傳說,其中有三個傳說是較普遍的:第一個是說到當他和他哥哥約翰在外面傳福音的時候,有許多流氓要追著打他們,殺害他們。他們整夜在逃
跑,躲避那些兇惡的人,他們實在走投無路,就在一棵樹下跪著禱告。多少次那些兇暴的人,從他們旁邊經過,神使那些兇暴的人眼睛迷糊,好像看不見他們。天亮
了他們就安然脫險,所以寫這首詩歌“耶穌,靈魂的愛人,讓我來藏身”。第二個傳說說到,有一日暴風雨來襲,突然一隻小鳥沖入他房間。他就把這只小鳥隱藏起
來,保護它,使它傷得痊愈,再放它走。他覺得我們在這世上也是這樣,若不是救主作我們的避難所隱藏我們,我們在這世界仇敵、罪惡的暴風雨之下,其結局是十
分悲慘的。第三個傳說說到在一七四○年,查理第一次從美國講道回來,經過大西洋時遇到暴風雨。大部分描寫暴風雨像我們跟隨主的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艱難,以及
在主裏所得的隱蔽。在這一次經歷中,他寫著:“求主給我能力和信心來禱告。哦,耶穌基督,我不斷呼求神的名,一直到我感動你是何等親近。我知道我藏在全能
者的蔭下,……到清晨四點,船已進水甚多,船長覺得沒有希望,船隻能放棄了。在這可怕的時刻中,我心中找到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喜樂。這平安喜樂是世人不能給
我的,也是無法被奪去的。神的能力充滿我,我不再害怕,神使我上升遠超過天然一切的危險恐懼。”
四、〈你是平靜秘密之源〉
“Thou Hidden Source of Calm Repose” (《詩歌》第391首)
(一)你是“平靜”秘密之源,你是神聖全足的愛;
我們靠你,所以安全,我的幫助,我的山寨;
耶穌,我們是藉你名,能脫犯罪、憂愁、震驚。
(二)你名乃是我們救恩,賞賜喜樂入我心懷;
你名帶來平安、興奮、能力,並加永遠的愛;
你名已經賜給我們赦免、聖潔,並加天門。
(三)耶穌,你是我們一切:痛時,安舒;苦時,安息;
傷心之時,你是喜樂;亂時,平安;失時,利益;
怒目冷眼,你是笑臉;羞辱,你是榮耀冠冕。
(四)缺乏,你是我們富有;軟弱,你是我們能力;
束縛,你是完全自由;試探,你是可靠逃避;
失望、憂愁,你是喜悅;死亡,生命;我主,一切。
查
理和約翰一直是兩人同工,配合得那樣和諧有效,一直走到路終。查理一生寫了五千五百首詩歌。他一生雖不如約翰那樣受人注意,受人吸引,多彩多姿的生活。但
查理實在是“衛斯理運動”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約翰也受到他極大的影響。在他們兩人的配搭中,約翰是首領向外衝鋒,向外開路,顯在眾人的面前。而查理是
一個背後的影響力量,並且他的詩歌使整個的復興力量得加倍的發揮,並且使這復興變成一個十分美麗,絢爛的見證。在一七八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平安中被主接
去。當他離世之前,他仍舊身體十分軟弱,但是裏面主的榮耀和同在是愈來愈加增,生命愈來愈豐盛。最後他寫了一首短歌。現在他已歇了他的工,我們相信他不需
用他這種天分來寫詩,他要在寶座前與眾聖徒一同唱更美之詩。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詩人與詩歌:芬尼‧克羅斯比
芬尼‧克羅斯比( Fanny Crosby;1820〜1915)是教會中有名的盲眼女詩人。她在六個月大的時候,由於感冒,眼睛發紅,又被庸醫誤診而完全失明。這樣的不幸,卻給她打開另一個美麗新世界,在那裡她看見基督是她的幫助、扶持、密友,而有秘密的喜樂泉源,她也成了一位靈命極其豐富,被上帝所用的使女。同時,她寫了許多極美的詩歌,人們因著她的詩歌,得到許多聖靈的感動和供應。直到今日,她的詩歌仍被千萬聖徒所寶貴,所歌頌,成了上帝給教會極大的祝福。
1820年三月二十四日,芬尼生於紐約普蘭鎮的一個窮苦家庭中。她的父母雖然出身卑微,卻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全家熱切愛主。在她還不到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母親因事情太忙,所以請祖母來家照顧這盲眼的女孩。芬尼從小就喜歡坐在祖母的膝上,聽她講聖經故事。她的祖母是一位非常愛主的姊妹,並且也相當的認識主。雖然知道孫女永遠不能用肉眼來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但是她卻看出在這個小女孩的裏面,有一個何等聰明的心靈!當她祖母抱她在膝蓋上時,不只把四圍上帝創造的美麗,講給她聽,更把上帝的大愛,主的救贖和聖經的奇妙,灌輸在她的心裏。
所以芬尼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重生的經歷,且喜歡和主有親密的交通。她深深的被救主十架捨命的大愛所感動(【456】求主使我近十架),這個愛火在她裏面,越來越大(【36】我們不會疲倦不唱);或許和她的眼瞎有關,因為她不能和外面的環境接觸,所以她愛主的心是那樣的單純、真摯和熱切。她看不見別的事物,只有救主藉著聖靈,將祂自己的美麗,啟示在她心裏,因她整天用這樣長的時間,在幔內和主交通(【287】主,我是屬你),所以她從主直接所得著的認識和啟示,不是一些從人得教導者所能比擬的。
她的祖母也把聖經讀給她聽,所以她從小就記得許多很長的經文。她祖母說:『孩子,你縱然不能像我這樣,從書案上取出聖經來讀,可是你能將許多上帝的話,豐豐富富的珍藏在心裏。以後你無論到那裏去,這些話都要隨著你,比一切財物更寶貴,要成為你用不盡的寶藏。』由於這種鼓勵,她更加用心背誦聖經。她所下的工夫,對她一生的事奉,有深刻的影響,這些寶貴的聖經,成了她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她因為眼瞎的緣故,不能進普通學校讀書,在遠處的盲人學校,收費都很貴,絕非她這個窮苦的家庭所能負擔的。但是芬尼從小知道信靠救主,在禱告中向主說明她心中的願望。她相信上帝能作人看為不可能的事。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她的禱告好像沒有蒙主應允,但她一直向上帝祈求,一點不灰心。有一天,一個陌生人從波士頓到這裏來考察,看見芬尼所寫的詩,覺得非常的驚訝,所以就幫助她,進入一所盲人學校讀書。她以大部分的時間研究音樂和文字;畢業以後,留校教書有十一年之久。在她教書的時候,學生們都非常的愛她,她也把救主的大愛傳播在這些學生的心田裏。許多年輕盲目的孩子都因著她而清楚蒙恩。那些因著和她接觸而得救的人,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和她一樣地熱愛救主,而且也都喜歡與主交通。主藉著她在那學校裏成為一個很大的影響力。以後她又到各地教會作見證,並且也最喜歡在貧窮的人中傳福音。
到了年長,靈命相當成熟時,她常常在散會的時候,坐在那裏,許多年輕的孩子,從她身邊走過,她就一個一個用手摸摸他們,或者親一親他們的臉頰。凡是和她接觸的人常說,她給他們的感動,聖靈藉她所流出來的膏油,是他們一生所不能忘記的。許多冷淡的基督徒只要經過芬尼用手和他們一接觸、一撫摸,便覺得被主的愛再次衝擊,而站在那裏流淚認罪,主的愛在他們心中如死灰復燃,使他們得著復興。
在她年老的時候,她在教會中已是個相當有名的使者。雖然她的處境好像很寂寞,但是主的愛使她有不能禁止的快樂。有一天,當她一個人正在那裏坐著,一個愉快的聲音呼喊她說:「芬尼,剛才郵差送來一封你的信。」「從那裏來的呢?」她問著,一面仍不住地織毛衣。那位姊妹說這上面有一張英國的郵票,「快為我唸吧」!她丟下了毛衣,往搖椅上一靠,等著要聽那從海外來的信息:「啊!這是一首長的詩歌」。這位姊妹說。原來是一位在英國被主人用的姊妹海弗格爾(Frances R. Havergal)所寫給她的,那首詩開頭是這樣的:
盲目的詩人在海那邊,歌詞充滿湧流的喜樂,
美麗的歌聲四處傳播,如同晚星從天上降落,
請問詩人既是盲目,何能如此快樂?
當這位姊妹正唸時,芬尼靜坐在椅上,愉快的笑了,因她知道在海那邊的這姊妹,實在瞭解救主在芬尼心中成為她喜樂的祕密泉源,並且也知道她的詩在英國十分受人欣賞。像海弗格爾姊妹這樣的知音,給她無限安慰。
有一次,一位中年姊妹,在會後到她面前來,芬尼就抱著親她說:「但願救主的愛能在你心裏燃燒!」這位女士就哭起來了,說:「二十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也是在聚會之後,我的母親把我帶到你面前,你親親我的臉頰。那時,主的愛就像電流一樣進到我的心裏,我不僅蒙了重生,而且這愛燃燒在我裏面二十年,一直不停頓,這是我第二次遇到你。」可見她感動人的力量是何等地深厚!
又有一次,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她被請到紐約市百威禮教堂講道。雖然她看不到聽眾,可是她的感覺非常敏銳,她覺得聖靈向她指出,聽眾中有一位年輕人,在不久前背棄了自己的信仰,偏離真道;所以她講完道後,就順著裏面的感動說:「在今夜聽見這信息的人中,如果有一位青年,離棄他母親的教訓,走上滅亡的道路,我希望聚會後能和他交通。」她說了幾遍,果然有一位十八歲的青年人,到前面來,對她說:「你不是指著我吧!」接著就哭泣著承認:當他母親將死時,曾應許與他在天堂相會,但是,他現在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學會了犯罪作惡,成為一個沉淪滅亡的人。芬尼擁抱著他,和他親切地談到救主,和他一起跪著禱告,直到他深信他的罪蒙了主的赦免,主的愛充滿了他的心,他才帶著洋溢的大愛回去。
有一天晚上.在非洲沙哈拉沙漠,有一位旅客聽見遠處營火中有土人的歌聲。他素來怕這一帶野蠻的土人,可是仔細聽他們所唱的,竟是讚美詩!那種甜美的聲音使他不禁催促他的駱駝前去,因為他們所唱的正是芬尼所寫的聖詩。雖然這些人外面的樣子看起來非常可怕,但是從他們的歌聲中他知道他們已經蒙了主的救恩。芬尼的詩歌,實在是深入世界各族各方之中。
她享年九十五歲,死於一九一五年二月十二日。曾嫁給一位盲眼的音樂家(Cana Alstyne),所以她的全名是Mrs﹒Fanny.J.Crosby
Alstyne。
芬尼·克羅斯比
芬妮、克羅斯比(Fanny
J. Crosby
1823-1915)美國人,在出生六個月時,因感冒被誤診而失明。她八歲時開始寫詩,十五歲時就讀於紐約盲童學校,在校中,她的詩曾多次獲獎。畢業後任教該校達十一年之久。
1858年她嫁給盲樂師梵阿斯丁(Alexander Van Alstyne),兩人以大半時間服務盲童。
芬妮在四十一歲時寫下第一首聖詩,到四十四歲時決定以此為其終生工作。
她一共寫了八千四百多首聖詩,她的詩歌洋溢著堅定信心和喜樂,許多著名的奮興家及聖樂家都喜愛在大會中唱她的聖詩,或特約她寫聖詩,她真不愧是聖詩作者中的桂冠詩人。
這首「榮耀歸於真神」寫於1875年,1952年葛理翰佈道會中選唱這首詩後,深受信徒喜愛。
本詩稍異與她一貫以見證作詩的風格,全詩以讚美 神為主題。 芬妮所寫的詩歌,有兩大類:一類是說到她和主的交通及對主的倚靠,如「有福確據
」(Blessed Assurance),「 一路引導 」(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靠恩得救」(Saved by Grace)等。 另一類是述說救贖的大愛和罪人得赦,如「莫把我棄掉」(Pass Me
Not),「今呼召你」(Jesus Is Tenderly Calling),「你的罪雖像硃紅」(Though Your Sins Be As
Scarlet)等等。
芬妮從未埋怨令她失明的庸醫,反而說:「我相信仁慈的主與祂奇妙的旨意,他用這種方法,將我分別為聖,使我有機會作祂指派我的事工。」「我若不瞎眼,就絕不會得到這樣好的教育,也不會訓練成如此強的記憶,更不能使這許多人得到益處。」
在她九十歲的慶生宴上,她說:「在這廣大的世界上,沒有比講主的故事給我更大的快樂,因為這是我的信息……我對 神的愛和聖經的真理,在九十歲時比十九歲更寶貴、更堅定。」
她深覺 神的恩典是足夠她用的,因為在基督裡的信心,是足以戰勝人生旅途中任何不測的變化。
她的詩歌,安慰和激勵了許許多多的人,當人們唱她詩歌,或知道她的身世時,便能從她的身上看到 神的慈愛,信實,大能,奇妙和榮耀!
生態守護聖徒法蘭西斯與自然
我們由法蘭西斯的生平,看得出他對詩歌吟作的喜愛、對中古世紀騎士精神的嚮往; 他經常徜徉於自然曠野中,最後拋下世俗牽掛、離家修道,
與「貧窮女士」(Lady Poverty)結為「伴侶」,成為和平的使者, 被後世基督信徒稱為「最像基督」的聖徒(The Most Christ
like Saint)。
但羅馬教會為什麼於1980年, 尊稱他為「生態守護聖徒」? 他關心生態?是個鳥類學家? 飼養、醫治並野放受傷害的動物抑或他是推動保育與珍愛自然的環保人士? 還是他有什麼自然奧妙之能,吸引生物與之為侶,聽從他的命令?
他的想法是動態的、複雜的; 他有特殊獨到的原創性,但也受到環境及傳統的影響; 他有異於常人的經驗 (如與上帝奧秘的溝通、馴服野狼、對群鳥佈道、居於荒野、克苦己身等), 但也有平凡的一面。 他並非刻意塑造自己,卻自然流露出令當時及後世著迷的特性。
在他留下的少數文件中, 從未提及「自然」, 只有「天」、「地」、「世界」及「上帝的創造」等與自然相關的字眼; 他更不可能知道「生態」此一現代字彙,但他的生活例證, 卻活出了適切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 為生態做了最佳詮釋; 部分出於天性、部分來自靈感, 而最主要是受到聖經,尤其是詩篇的影響,因而塑造了法蘭西斯內心中的自然世界。
為了福音而貧窮、依照早期使徒的模式生活、 不再貪戀世俗財利鞟鞟 眾多教宗們早就聽過了。」有位研究法蘭西斯的作者如此評論,他的觀點其實大體無誤; 但另一位作者卻指出,此一評論完全不適用於法蘭西斯對自然的特殊態度。
甚至在他離家修道投身社會之前,法蘭西斯就經常退隱到曠野, 有時藏身石穴中,有時在地洞裡; 這些早期經驗,定然對他的靈命有長遠的影響。 到他完全改變勵行苦修後, 就更經常與同伴寄居野外、樹叢、岩洞,甚至空的墓穴,都成為他們祈禱與棲身之所。
法蘭西斯曾以耶穌的話教導他的弟兄 「天上的飛鳥有窩,地上的狐狸有洞,但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寄居曠野,不擁有房地產,生活一無所有,但卻一無所缺,正是效法耶穌的表現。 一位聖徒曾說︰「由岩洞到天庭,要比由皇宮到天庭快多了。」
由於法蘭西斯與「大地」如此親近, 這也難怪他會稱之為母親與姊妹了; 在他的「太陽頌」(中, 稱火為弟兄、水為姊妹, 這也是由於他及同伴們,經常在野外露宿,藉火照明取暖,飲用溪水解渴,所生發出的切身體驗。 生活在現代都巿中的我們,用電、用水、睡眠休息, 沒有一樣需要直接與自然接觸,實在很難體會法蘭西斯與自然,親如母親、兄弟與姊妹的關係!
法蘭西斯也經常用生物及自然來教導眾人, 例如一群鳴唱不停的燕子, 聽了他的吩咐,安靜下來,聆聽他的教導, 因此法蘭西斯以此告訴人們,當學習順服,靜聽上帝的話語。
他曾對追隨者說︰ 「上帝藉著祂的愛子,創造了人,又將創造者的靈,放入我們裡面。 但是我們卻沒有像其他受造物一樣,尊崇和服事祂。」 法蘭西斯也以一隻貪心的知更鳥、一群匆忙聚斂的螞蟻, 來警戒人們不要貪心,也不要為將來憂慮,要存心順服並仰望上天。
有一次在船上,漁夫送了他一條魚,他稱魚為「弟兄」, 隨後將之放回水中,魚卻在船側伴游, 直到得了法蘭西斯允准,才離船而去。 另一次,法蘭西斯在拉維那的山上靜修,住在一樹叢內, 有一隻鷹也住在那兒,他們比鄰而居、互不干擾。 那隻鷹像鬧鐘一樣,適切地提醒他不同的時辰,使得法蘭西斯可以依當時教會之習慣, 在不同時刻,或祈禱、或頌經、或休息、或起身。 當法蘭西斯病了或倦了,這隻鳥會刻意晚些報時,使他得以多休息。
鳥如何得知他的心意? 傳記的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 筆者以為即使到廿世紀末, 有不少研究單位在探討動物的感情與意識, 如猩猩、狗、海豚為何會救人?也仍無解答。 這似乎是一項創造的奧秘, 但信心單純的法蘭西斯,卻參透並體會驗證了這奧秘。 在法蘭西斯的眼中,人與動物(甚至萬物), 是互相依存的,應當相互尊重與關愛。
在法蘭西斯的傳記中,有很多關於他與鳥的故事, 現在不少天主教教堂的庭院中, 有法蘭西斯與鳥和狼的塑像, 他是鳥類學家、生物學家? 也許是,也許不是。 但他卻比許多專家更能告訴我們, 現代人要如何重建人與自然生物間和諧的關係, 這是因為他溫柔、虛己、不佔有且樂於成為貧窮。
他曾讓鳥歌唱,也曾令群鳥安靜; 他馴服過野狼,也奇蹟式的自岩石中取出水來。 有一則軼事訴說他在波提溫克拉一座他早年修復的教堂中, 有一隻蟋蟀常在附近鳴唱, 有一次,蟋蟀跳到他手上, 他就邀牠和自己,一起高聲讚美造物的主宰。 以後,蟋蟀就經常在法蘭西斯走近時,跳到他掌上, 與他同聲吟唱。 後來,他對同伴說︰ 「蟋蟀姊帶給我們許多喜樂,我們應讓牠走了,否則我們就太沈浸於外物了。」 蟋蟀也遵從地離去。
前面曾提過,法蘭西斯感謝火提供的服務, 他在「太陽頌」中尊稱火為兄弟, 更稱許火是多麼雄俊(handsome)、讚嘆它喜樂(happy) 及強而有力的性格。 後來,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下,法蘭西斯必須踏過火焰, 他就以騎士般的尊重,請求火焰說︰ 「請你以騎士般(chivalrous)的仁慈對我, 過去我一直因造物主的恩,特別敬愛你, 請你此刻以溫柔的氣息待我。」 果真,他得以行走在火中,卻沒有受到它氣焰的傷害。
在這我們看到透過萬能的主宰,建立在法蘭西斯與火兄弟間, 如騎士般互相尊重的關係。 雖然人與火不是站在同一位階上,但藉著造物者的權能, 二者就合一溝通了。 聖經以弗所書一章10節所記的「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在法蘭西斯身上,和他對待生物及非生物的態度與關係上,我們得見部分的印證。
法蘭西斯不是建立萬物平等的「民主」人士。 只因他身上湧流出如孩童般的天真, 對動物及一切受造物,產生了關愛之心, 也就因此藉著造物之主, 建立了人與萬物之間和諧共存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與特質,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
但羅馬教會為什麼於1980年, 尊稱他為「生態守護聖徒」? 他關心生態?是個鳥類學家? 飼養、醫治並野放受傷害的動物抑或他是推動保育與珍愛自然的環保人士? 還是他有什麼自然奧妙之能,吸引生物與之為侶,聽從他的命令?
謎樣的聖徒
我們很容易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位謎樣的聖徒, 而忽略了他中古十三世紀的社會背景; 他的一些理想與生活態度, 的確是與部份現代環保及生態保育觀念相吻合, 但法蘭西斯關愛生物, 並非因為牠們是瀕危物種 或是因為動物權運動所致; 法蘭西斯過著「貧窮」乞討的生活, 也不是因為要推動什麼「清貧」與「簡樸」的生活, 當時雖然中產階級逐漸興起,但一般社會並不富裕, 也不像現代社會的奢華享受、浪費物資。他的想法是動態的、複雜的; 他有特殊獨到的原創性,但也受到環境及傳統的影響; 他有異於常人的經驗 (如與上帝奧秘的溝通、馴服野狼、對群鳥佈道、居於荒野、克苦己身等), 但也有平凡的一面。 他並非刻意塑造自己,卻自然流露出令當時及後世著迷的特性。
在他留下的少數文件中, 從未提及「自然」, 只有「天」、「地」、「世界」及「上帝的創造」等與自然相關的字眼; 他更不可能知道「生態」此一現代字彙,但他的生活例證, 卻活出了適切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 為生態做了最佳詮釋; 部分出於天性、部分來自靈感, 而最主要是受到聖經,尤其是詩篇的影響,因而塑造了法蘭西斯內心中的自然世界。
荒野寄居者
「通向羅馬教廷的路,早就不乏宗教重建或改革者的腳蹤, 法蘭西斯只是步著眾多前人的後塵前去。為了福音而貧窮、依照早期使徒的模式生活、 不再貪戀世俗財利鞟鞟 眾多教宗們早就聽過了。」有位研究法蘭西斯的作者如此評論,他的觀點其實大體無誤; 但另一位作者卻指出,此一評論完全不適用於法蘭西斯對自然的特殊態度。
甚至在他離家修道投身社會之前,法蘭西斯就經常退隱到曠野, 有時藏身石穴中,有時在地洞裡; 這些早期經驗,定然對他的靈命有長遠的影響。 到他完全改變勵行苦修後, 就更經常與同伴寄居野外、樹叢、岩洞,甚至空的墓穴,都成為他們祈禱與棲身之所。
法蘭西斯曾以耶穌的話教導他的弟兄 「天上的飛鳥有窩,地上的狐狸有洞,但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寄居曠野,不擁有房地產,生活一無所有,但卻一無所缺,正是效法耶穌的表現。 一位聖徒曾說︰「由岩洞到天庭,要比由皇宮到天庭快多了。」
視萬物如手足、親人
由於經常棲身郊野,有機會浸淫於優美的自然中, 與週遭的生物相親近, 就更增添他對動物及上帝一切創造的關愛, 法蘭西斯曾釋放被獵人捕捉的兔子; 也曾加入群鳥,一起歌頌造物的主宰; 有一次,到了野地,由於一大群鳥飛來迎接, 有的落在他肩頭,有的臨空飛舞,他就決定留在該地棲息靜修。由於法蘭西斯與「大地」如此親近, 這也難怪他會稱之為母親與姊妹了; 在他的「太陽頌」(中, 稱火為弟兄、水為姊妹, 這也是由於他及同伴們,經常在野外露宿,藉火照明取暖,飲用溪水解渴,所生發出的切身體驗。 生活在現代都巿中的我們,用電、用水、睡眠休息, 沒有一樣需要直接與自然接觸,實在很難體會法蘭西斯與自然,親如母親、兄弟與姊妹的關係!
以自然為師
中古世紀的人們,常以自然當做第二本聖經, 視上帝所造之物為「Book of Nature」,這是受到聖經羅馬書一章20節所影響。法蘭西斯也經常用生物及自然來教導眾人, 例如一群鳴唱不停的燕子, 聽了他的吩咐,安靜下來,聆聽他的教導, 因此法蘭西斯以此告訴人們,當學習順服,靜聽上帝的話語。
他曾對追隨者說︰ 「上帝藉著祂的愛子,創造了人,又將創造者的靈,放入我們裡面。 但是我們卻沒有像其他受造物一樣,尊崇和服事祂。」 法蘭西斯也以一隻貪心的知更鳥、一群匆忙聚斂的螞蟻, 來警戒人們不要貪心,也不要為將來憂慮,要存心順服並仰望上天。
重建和諧的奧秘
法蘭西斯由於與自然生物有很多接觸,對牠們產生了深刻的情感, 看到有人對動物不友善,就深以為苦。 他喜歡與動物為友,和他們說話,但卻不願飼養「寵物」。有一次在船上,漁夫送了他一條魚,他稱魚為「弟兄」, 隨後將之放回水中,魚卻在船側伴游, 直到得了法蘭西斯允准,才離船而去。 另一次,法蘭西斯在拉維那的山上靜修,住在一樹叢內, 有一隻鷹也住在那兒,他們比鄰而居、互不干擾。 那隻鷹像鬧鐘一樣,適切地提醒他不同的時辰,使得法蘭西斯可以依當時教會之習慣, 在不同時刻,或祈禱、或頌經、或休息、或起身。 當法蘭西斯病了或倦了,這隻鳥會刻意晚些報時,使他得以多休息。
鳥如何得知他的心意? 傳記的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 筆者以為即使到廿世紀末, 有不少研究單位在探討動物的感情與意識, 如猩猩、狗、海豚為何會救人?也仍無解答。 這似乎是一項創造的奧秘, 但信心單純的法蘭西斯,卻參透並體會驗證了這奧秘。 在法蘭西斯的眼中,人與動物(甚至萬物), 是互相依存的,應當相互尊重與關愛。
在法蘭西斯的傳記中,有很多關於他與鳥的故事, 現在不少天主教教堂的庭院中, 有法蘭西斯與鳥和狼的塑像, 他是鳥類學家、生物學家? 也許是,也許不是。 但他卻比許多專家更能告訴我們, 現代人要如何重建人與自然生物間和諧的關係, 這是因為他溫柔、虛己、不佔有且樂於成為貧窮。
神聖的合一
曾有學者說︰「他將人自獨裁式統治萬物的架構中釋放出來, 在萬物中建立了民主(democracy)。」 如此描述,實在是太「現代化」了, 法蘭西斯那裡是個「議會」中的議員? 在他人眼中,人是上帝的使者, 人有上帝的「形像」,人仍然受託「管理」萬物。他曾讓鳥歌唱,也曾令群鳥安靜; 他馴服過野狼,也奇蹟式的自岩石中取出水來。 有一則軼事訴說他在波提溫克拉一座他早年修復的教堂中, 有一隻蟋蟀常在附近鳴唱, 有一次,蟋蟀跳到他手上, 他就邀牠和自己,一起高聲讚美造物的主宰。 以後,蟋蟀就經常在法蘭西斯走近時,跳到他掌上, 與他同聲吟唱。 後來,他對同伴說︰ 「蟋蟀姊帶給我們許多喜樂,我們應讓牠走了,否則我們就太沈浸於外物了。」 蟋蟀也遵從地離去。
前面曾提過,法蘭西斯感謝火提供的服務, 他在「太陽頌」中尊稱火為兄弟, 更稱許火是多麼雄俊(handsome)、讚嘆它喜樂(happy) 及強而有力的性格。 後來,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下,法蘭西斯必須踏過火焰, 他就以騎士般的尊重,請求火焰說︰ 「請你以騎士般(chivalrous)的仁慈對我, 過去我一直因造物主的恩,特別敬愛你, 請你此刻以溫柔的氣息待我。」 果真,他得以行走在火中,卻沒有受到它氣焰的傷害。
在這我們看到透過萬能的主宰,建立在法蘭西斯與火兄弟間, 如騎士般互相尊重的關係。 雖然人與火不是站在同一位階上,但藉著造物者的權能, 二者就合一溝通了。 聖經以弗所書一章10節所記的「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在法蘭西斯身上,和他對待生物及非生物的態度與關係上,我們得見部分的印證。
法蘭西斯不是建立萬物平等的「民主」人士。 只因他身上湧流出如孩童般的天真, 對動物及一切受造物,產生了關愛之心, 也就因此藉著造物之主, 建立了人與萬物之間和諧共存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與特質,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
訂閱:
文章 (Atom)
泰奧多·比薩簡介
泰奧多·比薩( 1519 — 1605 )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但他的知名度不如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儘管如此,他為被腐敗的羅馬教皇制度所籠罩的世界帶來了健全的聖經神學之光,其所發揮的作用不應被低估。泰奧多·比薩的雕像俯瞰瑞士日內瓦的巴斯蒂翁公園,旁邊還有約翰...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