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漫談中世紀修道主義


一、分辨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遠離世俗負累,專注於某個宗教目標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始於四世紀,多在群體中以固定形式進行。後者則指著某種對付罪惡與獲得善行的特殊操練方法,例如長時間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保持警醒,甚至打苦鞭苦待自己等等帶有鎮壓肉體的苦行味道的操練方法。苦修主義早於耶穌時代已頗流行,而在初期教會多以個人方式進行。此外,也有一些獨自遠離凡塵,躲在山林或沙漠曠野修道的隱修土。他們有些採取苦修的形式,也有些專事冥想祈禱。他們的修道形式,稱為隱修生活。

二、修道主義興起的原因

初期教會的禁欲苦修主義。嚴格履行奉獻所有的使命。初期教會十分強調道德操守的重要,他們認為基督徒須嚴格保持貞潔敬虔,不容罪惡相侵,更必須貫徹信仰的各項要求,不容有任何妥協或寬容的餘地。

1、受希臘文化二元論影響——重靈魂、輕肉體

修道主義認為靈魂是比較聖潔、高級的部分,聖體是有罪的,比較低級的成分,所以需要藉著禁欲主義,將靈魂從身體的牢獄、囚禁中解放出來。一個追求長進的基督徒,應該是看清身體的需求和物質的享受,因此,禁欲主義成為基督徒追求敬虔的一個指標。

2、教會世俗化

教會國教化以後,就不免會世俗化,神職人員也漸漸腐化,大批異教徒為了世俗目的進入教會,這些信徒的品質低劣。一些有志之士,想與世俗的教會劃清界限,出世的思想漸漸提升,修道院成為當時對抗腐化教會制度的一種理想形態。

3、信徒追求與上帝親密關係的管道

當時教會公共崇拜儀式化,使得有心追求的人,得不到滿足,嚮往追求個人與神更親密的關係。

三、修道主義的發展

1、東方的發展

東方的修道主義創始於埃及,有一位信徒安東尼,領受了馬太福音1921節中耶穌對那位少年財主所說的: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開始離群索居,過著克己的生活,後來仿效的人漸漸多了,分成獨居式和群居式的修道主義。

後來有人改革,在埃及的南方創立第一所團體式的修道院,制定崇拜的方式,以及生活的規章,也設立一位院長來管理修道院。不久也出現了女修道院。女修道院可以說是古代先進的婦女運動,使婦女不需要依賴婚姻也可以生存。

東方曾經出現比較極端的修道方式,就是用標新立異、憤世嫉俗的方式來修道。東方的修道主義,常常以苦待己身的形式出現,既反基督教的精神,也不合乎人道。東方的修道主義,在形態上比較孤僻、個人性。

2、西方的發展

1、聖本篤修道院(或稱本篤會)

西方最早最有名的修道院就是聖本篤修道院,這個修道院比較合乎中庸之道,接近人性、優美、平和。除了每天的崇拜以外,也規定修道士都要工作。修道院認為:懶惰是領會最大的仇敵。所以,修道士都要在田野工作、耕地、種菜、養活自己,也要在書房讀書、抄寫聖經。這種自食其力的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

2、奥古斯丁修道院(或稱奥古斯丁會)

奥古斯丁修道院在十一世紀創立於義大利北部以及法國的南部。有三個著名的規例:安貧、守貞、順服。後來在西歐廣為流傳。基本上都接受奥古斯丁的神學思想:人在救恩上是無能為力的,人需要上帝的恩典。奥古斯丁修道院也肩負起教牧的責任,在醫院裡有重要的服務。

3、西篤會

這是法國的另一個修道院,強調簡樸、克己,後來也傳入了英國。修道院與官方教會是分開發展的,但是當官方教會腐化的時候,就希望修道院幫助他們協調衝突,因為修道院通常比較高超、清廉、容易取信於民。

4、道明會(即:多明我會)

修道會有成為乞食修會(或稱,托缽修會),徹底遵守貧窮的教規。西方最有名的兩個分別是道明會與方濟各會。
道明會的創始人是西班牙人道明(聖多明我),他主要的負擔就是幫助異端歸正。方濟會與道明會的特點就是強調安貧與傳福音。

5、法蘭西斯修道會(即:方濟各會)

創辦人是法蘭西斯(聖方濟各),是十二世紀的義大利人。法蘭西斯在一次教會崇拜中,馬太福音10章耶穌差遣十二使徒的話,如號筒般臨到他,他決志出去傳福音。外出的時候,身上不帶錢,過著絕對貧窮的生活。後來追隨的人越來越多,都立志要過貧窮的生活,而且兩個兩個出去傳福音,隨走隨傳。

法蘭西斯修道會的特點是:
1、安貧,認為財物是身外之物。法蘭西斯堅持不要為明天的需要憂慮。
2、崇尚自然,博愛萬物。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動物接觸、相處。
3、注重學術,他們落腳於大城市工作,有很多大學的教授、神學家是屬於這個修會。
6、第三修道士

方濟會與道明會又為平信徒設立另一種修道方式,使信徒不必出世,在家裡就可以修道,成為第三修道士。所有的信徒都可以參與修道,只要自己願意,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財產,可以一方面從事世俗工作,一方面遵守教規,實行比較嚴格的靈性操練,例行禁食、禱告、施捨、行善等。

四、克呂尼運動

九世紀以後,由於當時世俗勢力和社會風氣的滲入和影響,許多修道院修規廢弛。為了對本篤會進行改革和重整,910年左右有亞吉田公爵敬虔者威廉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建立一座修道院,以此為中心興起克呂尼運動。

克呂尼修道院紀念使徒彼得和保羅,遵行本尼迪克規則並有嚴格的禁欲解釋。主張修道院獨立、自治、不受主教或當局的控制,但接受教皇保護。修道制度強調靜修和禁欲的生活,熱心服侍貧窮的人。他們在改革修道院制度的同時,也宣導教會的改革,反對買賣或者竊取聖職等。還強調神命休戰,即從週三晚到週一早晨為紀念基督受難而停止一切武裝衝突,違者要受到教會嚴厲的懲罰。

五、修道主義的影響

修道主義對保存文化及發展教義作出極大的貢獻。特別在中世紀初期,歐洲在一片混亂的境況中,大城市沒落,羅馬勢力日衰、蠻族興起,倚賴城市而發展的希羅文化難以延繼下去。保存著希羅文化的精華,以待日後重綻異彩的,便是修院中的修土。他們是希羅文化的監護者。當其時,只有教士或高級修土讀書識字,連皇帝或貴族也多半是文盲的,反正識字不是日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修士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抄寫聖經。在印刷術尚未發明時,聖經需要藉抄寫保存,否則紙張會隨年日過去而爛掉。為了保存聖經,修士不斷抄寫聖經。抄寫聖經是非常嚴肅的工作,由專門的修土以畢生精力來負責。他們在保存及發揚基督教文化上,也作出了非常的貢獻。

在福音工作的擴展方面,超過一千年以來,修士成為最主要的宣教士,他們的腳蹤在十三世紀便已來到遠東。這些修士為了天國的緣故,撇下一切,無私無畏地踏上海外宣教之路。

擁有愈少的人,能改變世界的機會便愈大;擁有的愈多,受人踟踱猶豫的因素便愈多。亞西西主教曾對方濟各說:你所要求的那種不擁有什麼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是太困難了些。方濟各回答說:我的主,要是我們有財產,便得找武器來守護之,而這便是爭論與訴訟的泉源,並且造成我們愛上帝和愛鄰舍的障礙。這是我們不期望擁有短暫之物的原因。要是我們嘗試在心靈和及現實上實踐貧窮,便會感受到那是何等的自由和坦蕩蕩。我們的事奉是自由、靈活及開放的。修士不擁有什麼,卻改變了這個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