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宣信之四重的福音
宣信根據他對主的經歷,整理了四個要點,並且公開傳講這些要點,做為他工作的獨特教訓和信條。這四個要點就是:基督是救主、聖別者、醫治者、和要來的君王。
基督是救主
宣信認識基督是他的救主,這成了他基督徒生活第一個柱石。帶人得救是他一生的負擔,正如他在一首詩歌中所表達的:
拯救與服事是我們的標語;
為人而活並為祂而活;
親愛的主,
幫助我們對你有真實的信靠,
好來服事我主並拯救失喪者。
關於基督是救主,宣信所強調的,乃是藉著簡單的信,而有重生的經歷,以及罪得赦免,而有喜樂的確據。在得救之後,所有的信徒都得著鼓勵,無論在家中或在國外,都能過一個對福音滿有託付的生活。
基督是聖別者
因著當時許多人裡面產生一種屬靈的不滿足,宣信就開始強調基督是聖別者。他帶領人一同進入「基督在你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這個奧祕。
宣信說:「重生,就像人蓋了一棟很好的房子。聖別,就像人住在這房子裡,讓整個房子充滿了喜樂、生命、與美好。」這聖別的教導,幫助了許多被傳統宗教規條所束縛的信徒,叫他們過被聖靈充滿的生活,而有一種滿足的喜樂與自由。
宣信嚴厲駁斥當時盛行的完美主義。他強調聖化並非這主義所提倡的無罪,也不是指人的好道德、好性格、或者其他的美德。他說:「聖並非人自身慢慢養成的一種 性格,聖乃是與主耶穌基督聯結;這聯結就如主在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裡所描述的,是那麼的完全,又是那麼的親密」。聖化是遠離罪,是對上帝的奉獻與降服,是與上帝的樣式和旨意的和諧一致。真實的聖化,產生對神並對人那超越的愛。
宣信說,聖化不是作出來的:「我們不需要慢慢的、痛苦的攀登那神聖的高處,相反的,我們乃是接受那一位全聖的主」。他還說:「我們一定得看見耶穌就是聖別我們的這一位。」「當我們被聖靈所佔有,我們就一同有分於神聖的性情。 無論是誰,若是能與上帝有這樣的關係,那是一件何等神聖的事。也就是說,一個卑賤的、最不引人注目的造物,竟然與神一同在寶座上,何等的希奇!」
宣信很享受奧祕派(如蓋恩夫人和芬乃倫神父)的著作,也深受寂靜教徒(Quietists)文字的吸引。他也很欣賞他們那種聽禱(listening prayer)的訓練,這是在讀經時,向主的話敞開的一種操練。他們深深覺得,人對聖別者真正的認識,就是魂中經歷那安息日的安息。
宣信看見聖別一面來自於處理重大的危機,另一面,是一種日常生活持續的經歷。他說:「我要學習每一秒鐘都從主支取屬靈的生命;當我呼吸時,我將祂吸入,也將我呼出;每時每刻為著我們的靈,每時每刻為著我們的身體。」
基督是醫治者
宣信相信身體的醫治,能藉著救贖的恩惠 ── 信心而得著。他說:「從疾病裡得釋放,是包括在救恩裡,也是根據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5節,馬太八章16~17節,以及雅各書五章14~16節,而給所有信徒的權利。」
因這教訓,使宣信和一些更保守的福音派人士產生了很大的距離。有些人指控,他的教訓使將來身體的得贖失去了該有的價值。有些人進一步指控,他帶領年輕信徒罔顧對身體的正當照顧,並灌輸他們反對醫藥的信仰。無論如何,宣信仍然持守對神醫的確信,但他還是認為神醫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乃是傳福音給失喪的靈魂, 並鼓勵人過被聖靈充滿的生活。
基督是要來的君王
四重福音的第四面,乃是認識基督就是要來的君王。宣信和他的追隨者一致認為,根據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4節,關於主的再來,尚未應驗的最大預言和條件,就是全地福音化。宣信說:「每一個人必須要有得 救的機會,基督的新婦也必須是從各國、各族、各語言召聚一起的,就是外邦人數目的添滿,也是迎接主再來的完滿預備」。這樣的信仰,乃是宣道會能在國內或國 外推廣福音工作的動力。
宣信創立宣道會
宣信一面宣揚他「全備的福音」信息,一面受到許多基督徒的批評。在一八八七年,他和全地有同樣看見的基督徒組成了基督徒聯合會(the Christian Alliance),一同追求更進深的基督徒生活。兩年之後,因著某些國家的宣道工作,有了迅速的發展,他成立了福音宣道聯合會(the Evangelical Missionary Alliance),來應付這個特別的需要。
一八九七年,這兩個聯合會合併成為基督宣道聯合會(the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簡稱宣道會)。
宣信成立宣道會的本意,不是要形成獨立宗派,而是要產生基督徒中間的交通、結合、或是聯合,盼望大家對於上帝更深的事物以及福音有相同的渴慕。宣信說:「我們是以世界性宣道工作為目的的基督徒聯合會,這聯合會是完全高舉基督的,祂 ── 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盼望這個聯合會能帶領上帝饑渴的兒女,來認識那能帶給他們靈魂體三部分之神聖祝福的產業。同時盼望這個聯合會也能鼓勵並激動上帝的百姓,在國內那些沒有教會的地方,以及國外正在滅亡中的外邦地土上,作這個世代所忽略的工作。」
宣信盼望這個聯合會只是提供一 些交通,他非常小心,以免這聯合會發展成一種組織派別。當人數增加之後,他們盼望初信者都有一個屬靈的家,於是有了受浸、和擘餅。無論如何,宣信一面不讓這個聯合會發展成一個宗派;另一面,也提供了「監督」或牧人給各地方,來滿足當地信徒的需要。
漸漸的,宣信的工作量增加了,並且也經常旅行。他這一生所力行的經節是:「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這位勞苦的宣信,決心傚法保羅,在福音工作上不收任何金錢,拒絕接受任何的薪水,防備不讓自己有任何的貪心或欺詐。他也拒絕接受榮譽博士的頭銜,他不要任何的榮譽,免得他被高舉,過於弟兄中最小的一個。
宣信雖然非常忙碌,他總是分別時間來禱告讀經。他說:「我們的生活不能像坐快車、吃快餐一樣,我們必須在至高者面前,持守安靜而隱密的生活。我們必須在主面前等候,使我們從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好叫我們再回到生活裡,就能奔跑卻不睏倦,行走卻不疲乏。」
在禱告方面,宣信鼓勵信徒們思考主如何回答門徒有關禱告的問題。主的回答很簡單:「去禱告。」宣信說:「學習禱告唯一的路,就是去禱告。我們在禱告中學習如何禱告。越禱告,我們會越知道禱告的奧祕。」
宣信有一種恩賜,能帶領人一起進入(福音的)服事。他許多的同工,都是他親自傳福音帶得救的。說到服事,他說:「一個懶惰、遊手好閒的人,是不能服事 的;一個不結果子的基督徒,也是沒有藉口的。凡是願意為著神的事奉和神的榮耀,把自己交給神的,神的能力和工作就會臨到他身上。」
宣信以及宣道會工作的焦點,是在為上帝得著許多的人。他們認定基督若要再來,福音必須傳遍全地。
為此,他們在紐約州的 Nyack 成立了聖經宣道訓練學校,好訓練一批人到國外宣道,或是在國內學習服事。宣信是這個行動的監督,他不斷的為弟兄姊妹禱告,也指導他們如何在當地服事。
宣信寶貝聖經,認為聖經是基督的畫像,他說:「有一次,我看到一份美國憲法,很有技巧的刻在一個銅盤上,近看不過是一份文件,遠看卻是喬治華盛頓的肖像。 文字逐漸的消失,華盛頓的面貌慢慢的浮現出來,過不久,我只看到這個人,卻看不到文字,也看不到理念。這使我想到,當我們來讀聖經,以及領會神的思想時, 我們從其中所看見的不是理念,也不是道理,而是一個愛的臉孔照耀出來,這就是耶穌自己作了我們的生命、源頭,以及同在的扶持。」
宣信對耶穌的那種熱愛,實在能摸著人的心。慕迪說:「沒有一個人能像宣信那樣摸著我的心。」他享受基督內住的同在,他所活的,與他所教導的是一致的。陶恕說,宣信能使神學歌唱起來:「在他的口中,道理變得那麼的溫暖、那樣的活潑。」
宣信創立一個出版社,發行了一份超過四十年之久的週刊,以及一份宣道報。他寫了超過七十本的書籍,此外,還有許多福音單張和小冊子。
宣信是一個多產的詩人,他寫了許多詩歌。他在這些詩歌中高舉主的名、教導內住的生命、宣揚福音並鼓勵人傳福音。他藉著這些詩歌,帶領人進入更深的生活。 譬如,「主,求你向我吹聖靈」〈210首〉和「在曠野加低斯」〈202首〉。他寫了一些對付老我和過十字架生活的詩歌。還有,他的詩歌強烈的呼喚乾渴的人來到生命的活泉這裡。他也寫了一些關於屬靈爭戰和主榮耀再來的詩歌。許多基督徒詩集都選錄他的詩歌,在我們的詩歌中就包含了三十餘首。
宣信喜歡在信息的末了,用 一兩節詩歌作結束,來總結他的負擔。他的詩歌,大部分是經文的傳講。他能用經文編寫標語,也能使用或改編聖經用語,例如「唯有耶穌」,好作成標語讓大家來唱。
最後幾年,宣信把大部分的工作轉給一些年輕、剛強的弟兄們。在一九一九年春天,他有一次輕微的中風,但不久又好了。在 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當他為所有傳教士禱告一段時間之後,進入了昏迷狀態。這一次,他再也好不了了。隔天早晨,他在主裡息了他一切的勞苦。
宣信的新起頭
許多人對於宣信經歷神醫這件事,抱批評和懷疑的態度,有的人甚至明確的拒絕他這種所謂「有問題的教導」。當他接受浸禮以後(按:他之前接受的是點水洗禮,而不是浸禮),更激怒了宗教人士。除此之外,他越來越感到乏力,因為他所牧養的會眾無法接納在街頭接受救恩的新移民。至終,他得著引導而離開了牧師這個有保障、有名望的職位。
接著,宣信獨自開始在紐約市傳福音,他不但仰望主保守他的健康,也信靠主供給他每日的飲食。對他的妻子而言,這是一個很為難的試驗,她很難跟隨宣信這些「不切實際」的追求。
宣信和一個七人小組開始為紐約市的福音禱告。這個小組一直在成長,開頭是週間在他家中聚集,至終租場所開始有主日聚會。這一群弟兄姊妹有一個負擔,就是把失迷的人帶到救主面前。他們在試驗和錯誤中學習,主一直祝福他們的勞苦,因此人數就增加了。在他們中間,從低階級到高階層的人都有。宣信在帶領的時候,脫離了從前阻礙他往前的保守傳統,而建立起一個屬靈的、滿有能力的聚會生活。至終,宣信所要的工作中心建立起來了,從這個中心打發許多工人出去。
宣信對每個肢體都能盡功用很有負擔,他常常為此禱告,也鼓勵許多人進入這個負擔。藉著他對主的信心和奉獻,許多人被主興起來加入服事,但在服事之前,都必須要接受某一種訓練。他們常常舉行街頭聚會,建立救護工作,在醫院和監獄裡傳福音,為一些水手舉行特別聚會,開辦孤兒院和貧民診所,也在兒童、青少年和移民團體中工作。宣信出版了《遍地福音》(The Gospel in All Lands),這是北美第一份有插圖的宣道雜誌。宣信本人也受邀到一些大的團體中,例如開西大會(the Keswick conventions),講關於更進深的基督徒生活。他所傳講的,包括生命的豐富,醫治,家庭,以及各地宣道的福音工作。
宣信到紐約市
在路易維爾市幾年後,宣信再次有一個負擔,要到一個更大的區域,甚至到地極去服事。他知道海外宣教是一個更大的需要,所以他想要發行一份新的雜誌,讓信 徒們知道海外工作的訊息。然而,他知道在路易維爾市從事這樣的工作是很困難的,這種工作必須在一個大的宣道區域中心才能實行。當他收到紐約市某一個團體的 邀請函之後,他就很清楚他要走什麼路了。
當宣信開始在紐約市這個新的區域裡作工,他的勞苦一如往昔,所以,在他的教會裡有一些人開始有了復興,許多傳教士也加入他福音事奉的行列。
然而,宣信仍舊為了這些富裕的會眾竭力奮鬥,盡力讓他們從封閉中走出來,向周圍廣大的需要敞開他們的心,但無論他怎麼作,似乎沒有什麼果效。他為海外宣教的負擔繼續努力,也因此付上了代價。他原本身體就不好,到了紐約一年多之後,他的身體越來越差,只好被迫離職休息。一位著名的醫生坦白跟他說,他的日子已經不多了,這叫他陷入極度的沮喪。
在他去職修養的期間,參加了一個傳統形式的崇拜,聽到一個單純又屬靈的黑人講道,他的心靈「奇異的復甦了」,他覺得有某種程度的恢復,所以就回紐約繼續服事。因著他的健康並沒有完全恢復,雖然他才三十七歲,走起路來卻像一個疲憊的老人。
毫無疑問的,當時北美許多風起雲湧的屬靈運動影響了他,包括芬尼和慕迪這些大佈道家的福音運動,聖潔運動(the holiness movement),五旬節運動(the Pentecostal movement),現代宣道運動(the modern missionary movement),連許多城市也興起街頭聚會和救護職事(rescue missions)。
另一個著名的運動就是神醫,其中一 名大將是查理庫利醫師(Dr. Charles Cullis),他單單以信心的禱告來醫治他的病人。宣信參加了一次他所主持的聚會,對於他的教導有深刻的印象。在研讀聖經之後,宣信確信醫治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工作之一,這應是向罪惡苦難的世界所傳遞之福音的一部分。宣信的特點之一,就是不以道理為滿足,他所要的是經歷。經過一段時間的禱告,主親自醫治了他,拯救他脫離早逝的陰影,為此他寫下這段話:
現今仍有一位大醫師,
祂手滿有亙古能力,
在祂的命令下,
我們的苦痛逃竄
── 我是醫治你的上帝
祂手滿有亙古能力,
在祂的命令下,
我們的苦痛逃竄
── 我是醫治你的上帝
因著宣信得了醫治,他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神醫支持者。他恢復健康之後,繼續滿有活力的服事主達三十五年之久。終其一生,他都宣揚神醫,但是他還是將服事的重心擺在比神醫更大的真理──救恩以及基督徒生命的豐滿──上面。
雖然宣信得醫治之後,沒有再經過什麼治療,但他並不堅持自己的看見和經歷,他反而勸告別人,如果對神醫沒有信心,就應該去看醫生。
宣信支持各種聖靈恩賜的表顯,但不同意五旬節派的教導——認為說方言是得著聖靈澆灌的唯一證明。他對於五旬節運動的評語是:「我不能同意這個運動,雖然我承認五旬節派當中也許有一些上帝的工作。」
宣信認識基督的全豐全足
宣信在傳福音的負擔上越來越強烈,他感到尋回迷羊的呼召一直在催促他,要他成為一個傳福音者。原來,宣信是一個自傲、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基督在他身上似乎只有一點點地位,他在生活和事奉中也沒有彰顯多少基督,所幸他接觸了懷特將軍,從他得到許多幫助。他也從柏曼(W.E. Boardman)所著的《更高的基督徒生活》(The Higher Christian Life)得著許多開啟。有一天晚上,在一次復興聚會以後,宣信和主辦了一個交涉,當晚,他經歷主的十字架對付他的舊人,他也看見了全豐全足的基督。
宣信說:「從那時起,一個新的祕訣成為我一生的吸引、榮耀和力量」。這位稱他為義的基督,也要藉著聖靈來聖別他。現在他活在地上的確據,就是「一個奉獻給基督,並釘十字架的一生。」
然後宣信寫了一首詩歌:
與基督同死何等的安適!
脫世界、自己、罪惡,
與基督同活何等的超脫,
祂生我裡供應我。
脫世界、自己、罪惡,
與基督同活何等的超脫,
祂生我裡供應我。
宣信提出一個所有基督徒都要有的祕訣:「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聖別的地位,我們更要活出基督」。他說:「長久以來我一直禱告,求主聖別我,有時我也覺得我經歷到了。我有了一種摸著,但怕它稍縱即逝,就想極力抓住它……最後,我還是失去了,因為我沒有抓住基督。」
因著他寶貝基督是他的全豐全足,他寫了這首詩歌:
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
前要的是醫治,今要主而已;
前我貪求恩賜,今要賜恩者;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者。
前要的是醫治,今要主而已;
前我貪求恩賜,今要賜恩者;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者。
宣信希望能和其他城市的牧師一同作傳福音的工作。他建議他們舉行更多的福音聚會,好得著這城裡一切失喪的人。宣信的建議簡直是對牛彈琴。牧師們拒絕了他的提議,因為他們害怕這會影響他們自己的服事。但宣信並沒有放棄他的負擔,藉著在教會裡一些人的幫助,他開始在主日晚上有享受福音詩歌的聚集。藉著這樣的聚集,他們帶領無數的人信入基督。宣信和他的同工們非常享受這種傳福音的工作。
後來,他盼望有更大的場所來舉行主日晚上的聚會,所以他租了一個劇院,這使許多人感到震驚,也招來許多的批評。他從這個事例學了一個功課:若他要在負擔裡來跟隨主,他就要經歷宗教團體的誤會和逼迫。
除了傳福音之外,宣信其他的時間都去看望人。有一次,他決定花一些時間等候上帝特別的充滿。雖然經過好幾個禮拜的禱告,他仍然感到不滿足。直到有一天,主向他說話,要他到某些人中間去,他裡面才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滿足。當時他說:「當我在信心裡來接受主,我就能尋見祂。然後,我進一步用我所得著的主,來成為人們的祝福。」
訂閱:
文章 (Atom)
泰奧多·比薩簡介
泰奧多·比薩( 1519 — 1605 )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但他的知名度不如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儘管如此,他為被腐敗的羅馬教皇制度所籠罩的世界帶來了健全的聖經神學之光,其所發揮的作用不應被低估。泰奧多·比薩的雕像俯瞰瑞士日內瓦的巴斯蒂翁公園,旁邊還有約翰...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