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敬虔主義的人物

 施本爾(Spener)

 

    正統基督教會注重信經,卻稍為忽略信心上的行為。但是德國人施本爾卻不同意。

 

    施本爾幼年學習神學,後做教師,曾遊歷許多地方。他的性情溫柔,極想擺脫世俗的快樂。後來他寫著《敬虔的願望》(Pia Desideria)一書。這書上說:「因牧師不肯克己,和政府措施不善的緣故,以致不能引導人民信真道之路。」後來提出六個意見:

. 凡人都應該研究聖經。

        二. 不可把傳道的責任放在牧師一人身上,凡屬信徒都應盡這樣的義務。

        三. 信徒不可只是聽道,而是要行道。

        四. 信徒以愛為主,當為世界的人禱告,又須以榜樣引導他們信主。

        五. 神學院應當改良課程,出來的人能有養生的技能,並使榮耀上帝的人,任牧師職。

        六. 講道之目的,當注重於啟發聽道者之信心,和信心的果子。


    這書一出,看的人很多,更有許多信徒想要按書中的教導實行出來。因此他們不但聚集在教堂敬拜主,而且時常聚集在各人家裏,查考聖經,不住的禱告,所以稱為敬虔派。不久,這道傳到其他國家,激勵人培養聖潔行為,少貪世俗的快樂。這時雖不免有反對的人,但也有許多信徒因此奮興起來。公元1750年施本爾死的時候,要人將他埋葬,穿著白衣,放在白棺木裏,表明去世的快樂。又說 :「我為這教會冷淡的光景, 憂愁了一世;從今以後,我到那全勝的教會去了!」


夫蘭克(Francke)

 

    夫蘭克是德國人。讀神學的時候,特別注重聖經和古文。他早已受了敬虔派的影響。有一次他預備要講約翰福音20:30-31的道理,講題為「活潑的信心」,就捫心自問:「我有活潑的信心沒有?」他不覺得有這信心,便疑慮不安,即刻禱告上帝。上帝聽他的禱告,使他心中充滿喜樂,這喜樂在他一生中都不失去。後來他充當哈勒(Halle)大學的教授,兼任神學院講師的職務。他的心願,就是要造就有活潑信心的牧師。他十分注重聖經,要求神學生熟讀聖經過於其他科目。

 

    蘭克當牧師的時候,很是熱心。每禮拜日有許多的窮人站在門外求他幫助。他請這些人入座,並和他們談道。他發現許多窮人都不明白真道,很是憂愁。一天有一個人在禮拜堂捐了一筆錢,夫蘭克便將此款項開設貧民學校。接著的捐款很多,他又開設孤兒院和師範學校等。他時常依靠上帝的幫助,感動人樂意捐輸,並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求人的幫助。

 

    夫氏所修的房屋規模宏大,直到如今還在開辦學校。他的學校不但教授神學和古文,並且注重理科。他認為教育普及才可吸引更多的人看聖經。但他對待兒童如對待成人一般,禁止兒童遊戲。

 

    丹麥國王統治印度的時候,也請夫蘭克派人去傳道。公元1705年夫氏派了兩個人到那裏。有些歷史家稱這為新教到外國去傳福音的開始。

 

親岑多夫(Zinzendorf)

 

    敬虔派雖反對教會的冷淡,旦是沒有另立教會。等到親岑多夫受敬虔派的影響後,才新立一個教會。親岑多夫是德國的貴族,死於公元1760年。他幼年在夫蘭克學校讀書, 後來遊歷外國的時候,看見「耶穌受苦」的圖像。上面寫著說:「這是我替你行的, 你為我行了何事?」親岑多夫因此大受感動,願意奉獻他的性命給耶穌。於是他聯絡有活潑信心的人,組成一個教會的大團體;不論是羅馬天主教的信徒,加爾文教會(改革宗)的信徒,信義宗的信徒,只要忠誠,都可入會。但這計劃不能成功,他就另立新教會。

 

    這時有胡司約翰的教徒,在波希米亞遭了逼迫。親岑多夫答應給他們來住在他自己的地方;他們在那裏新建的城叫「主護所」(Herrnhut)。不久親岑多夫當這教會的主教,常常盼望各處的信徒來與他聯絡組織更大的教會。所收的教友,雖說不多,其中也有從歐洲各處來的宗派。他所組織的教會名叫兄弟會(The Brethren),但別人多半稱他們為「主護所會」。

 

    親岑多夫幼年在德國哈勒讀書的時候,聽聞說夫蘭克派人在印度傳道的事,他也立志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縱使他一時不能達到目的,但當他組織起了這兄弟會的時候,隨即派人到美國的格林蘭(Greenland)傳道。後來又派人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如今計算起來,弟兄會的教友比在德國母會的教友還要多三倍。從這些事上可以證明他們是西方熱心傳福音的教會。

 

    後來衛斯理也受了兄弟會的影響而熱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