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會的靈性生活
由於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罪惡存在,教會的靈性生活無法完美無疵。
罪惡很早便已滲入教會:耶路撒冷第一個教會的美好靈性,何其快便被亞拿尼亞、撒非拉玷污了!成立在撒瑪利亞的第二個教會,即碰到行邪術的西門,把宗教當做職業,想以金錢賄買屬靈的恩賜;這種行徑後世便稱之為西摩尼(Simony),在中世紀教會中非常猖獗。
由於教會有缺點,不論教內或教外的人都經常挑它的毛病。其中有許多批評是不智,也不公平的。不錯,基督徒都是聖徒,然而聖徒也是罪人,更何況教會裏的人不盡是「真基督徒」。
有時教會的屬靈光景降到非常低落的地步,但是在教會中的基督,一直保守他自己的教會。
2.修道主義與禁欲主義的興起
到中世紀,教會的光景更加低落,促使人們迫切尋求屬靈的滿足。這種情形本可以導致屬靈的複興,不幸卻發展成一種病態的複興;人們沒有回到純正聖經的教導,反而轉向禁欲主義。
禁欲主義是一種極端的「自我否定」。過禁欲生活的基督徒放棄一切人生的樂趣與安適,專注於宗教默想,並恪行宗教儀式。
這種沒有組織,也不離群的禁欲生活,往往會有更深一層的進展。第四世紀時,早已有人離開社會,退隱到深山、曠野。在東方教會中,這種修道形態非常普遍,然而只適合男性,也不適合歐洲酷寒的氣候。
西方教會則發展成修道院。在院中,修士和修女過禁欲生活;他們棄絕世上的財物;飲食絕不超過最低需要量,每日僅以白水及麵包度日,而且經常禁食;他們也用鞭子鞭打自己、刑罰自己;修士和修女絕不結婚;在禁欲生活中,他們專心祈禱、讀經及默想。
修道主義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是修道會的成立。幾間修道院聯合在一起,制訂一套規條,治理統一,便成為一個修道會。
3.修道主義奠基在錯誤觀念上
中世紀修士對西歐文明有極大的貢獻。當蠻族湧進帝國時,這些修道院變成了避難所;它們成為疲憊客旅的歇腳處,是病痛者的接待站,同時又是當時農業與文化的中心。
可惜修道主義本身奠基在錯誤的觀念上。當時在教會中,有所謂的高級與低級的靈性。一個基督徒若要成為「高級」的信徒,就必須做修士或修女。修士和修女被一般人尊為「敬虔者」。這種把靈性分成高級與低級的看法是錯誤的。
甚至今天,羅馬天主教的神甫也有分別:在教會中事奉的神甫是住在俗界的,稱為「教區神甫」,進入修道院的神甫則稱為「敬虔神甫」。
修道主義的骨子裏認為,本性罪惡的人可以藉著逃避世界而達到聖潔的地步。
到了西元九世紀,許多修道院的修士不再過禁欲生活。這些修道院受當時腐敗風氣的影響,竟變成罪惡的蘊育所。
教會認為,信徒只要遵行教會所定的儀式就夠了。這些儀式包括學會主禱文、使徒信經、認罪及守聖餐。聖餐被認為是領受神恩惠的奇妙導管。
在那時,一般人的信仰多半非常表面化:只要遵守宗教儀式就夠了。然而他們認為,修士和修女必須遠超過這個標准。
4.克呂尼(Cluny)修道院
不管怎樣,每個時代都有真基督徒,甚至在最黑暗的第十世紀也不例外。他們看到教會的腐化,心中懮傷。其中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教虔者威廉;他於西元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其後的兩百年中,克呂尼革新運動成為改善教會屬靈光景的強大力量。修道主義的原則及方法雖然錯誤,但它的動機卻是真誠的;克呂尼運動的方式雖然錯誤,但確喚起當代屬靈的覺醒。克呂尼修道院在最興盛的時期,統管了二千多所修道院。
這運動塑造出偉大的希爾得布蘭(Hildebrand),後來成為教皇貴格利七世;因他的緣故,克呂尼修道院對教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