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衛斯理約翰家世與教育

 

清教徒與高教派的結合。


  衛斯理約翰生於大家庭,有十九位兄弟姊妹。母親蘇桑那(Susanna)對子女管教嚴格,要求他們嚴守規矩,這對衛氏影響極大;父親撒母耳(Samuel)為聖公會高教派的牧師,但家庭卻有強烈的清教徒「不奉國教者」(Putitan Non-conformist)的氣氛。


  這裏略提一下聖公會當時的情況。十八世紀初,教會大致可以分作兩個派別:一個是所謂「高教派」,效忠王室,拱衛聖公會的禮儀傳統;另一個則是「低教派」,他們受改革宗神學思想影響,在一場爭論後稱為不奉國教者。


  加爾文反對天主教的修道主義,卻主張把世界變成一個修道院。清教徒主義秉承了這樣近乎律法主義的屬靈氣質。清教徒家庭非常注重宗教教育,家長得肩負教導子女聖經與屬靈知識的責任,每天帶領他們靈修禱告;他們亦重視道德紀律,要求嚴守基督徒的律法,追求個人的自製自律,有中有節,舉手投足皆有標準範式,合乎基督徒的體統。衛氏非常注重生活操守,自小已有禁慾的傾向。


  衛氏雖然關懷窮苦人,愛護後輩,但卻不擅交際,性格內斂,尤其難以與人以平輩相交。他是一位優秀的領袖和導師,但無法做別人的知己好友。衛氏的婚姻關係惡劣,妻子下堂求去,大抵亦與他這種性格有關。


  有心理分析者認為,衛氏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有清教徒的氣質,道德操守嚴謹;另方面則受聖公會高教派的遺存,無法與人建立深契的關係。


  在衛氏的成長期間,有兩本書對他的屬靈生命塑造有很大幫助。其一是金碧土的《效法基督》。金碧土生於十六世紀,與馬丁路德差不多同期。他關注到教會廣泛存在的屬靈枯乾問題,不過卻採取了與路德截然不同的解決路徑,他主張復興傳統修道主義的屬靈精神,強調自我否定、治死慾望、追求貧窮儉樸等。金碧土的屬靈觀對衛氏有相當的影響。其二是羅威廉(William Law, 1686-1761)的《呼召過聖潔生活》( 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Holy Life,1728)。羅威廉是劍橋的教授及牧師,在1714年,因拒絕效忠喬治一世(George I),成為拒誓派(Nanjuror)。在《呼召過聖潔生活》一書內,他強調信徒必須進行道德改造,學習自我否定、謙卑與自製,生活旨在榮耀上帝。此書亦對衛氏及威特菲德等福音主義者產生很大的啟蒙作用。


  衛氏在牛津大學念書時,已被聖公會按立為執事,預備接受聖職。他受到古教父的啟迪,努力要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的關懷、服務與犧牲,並對當時剛崛起的資本主義非常反感,認為資本主義倡導私有制,肯定人的貪念,與基督教信仰的原則相違,故是人性墮落的產物。衛氏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這與今天我們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魚得水般的感受,很多人認為基督教信仰只是無法與共產主義相相容,與資本主義卻和諧無間,甚至相信資本主義是唯一合乎聖經的制度呢!


  由於衛氏有這樣的社會與經濟信念,所以他認為對人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營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甚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託管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託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衛氏這個觀點對日後循道會的傳統影響甚大;對循道會而言,社會服務不是教會可有可無的工作,卻是整個教會使命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