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一百年的工業革命時期,帶來了國家的富強。歐美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變得富有起來。其中以美國的發展最快,逐漸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基督教在歐美的情況
基督教從十八世紀開始,興起了一連串的奮興運動,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當時出現不少著名的奮興佈道家,例如,慕迪、衛斯理等。這些神的僕人到各處開佈道會、奮興會,在聖靈的工作下,信主悔改的人數很多,而願意奉獻做宣教工作的也不少。教會對海外宣教工作的負擔亦日漸增加,各宗派的差會也隨著增多。歐美教會在十八、十九世紀大大復興,大量信徒已裝備好,等待去海外宣教,而中國的福音大門,也再在這時期開放。這樣巧妙的配合,實在是神奇妙的安排。
基督教在中國的情況
主後1860年至1900年的統計數字和以前兩段時期的比較,可說有很大的發展,主後1838年,來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只有卅多人,代表四個不同的差會。1842年中國受洗的信徒人數只有180人,直到“五口通商”前期,全國信徒有350人。當“內地開放時期”時,傳教士共81人,代表20個差會。1874年,傳教士增至436人,中國信徒人數已有5,573人。1889年,傳教士共有1,296人,包括宣教士的妻子和女宣教士,這些女宣教士對中國婦女的教育、福音工作都有很大的貢獻。這時的傳教士來自41個差會,中國信徒人數有55,093人。這是顯示出中國的教會正在穩定地發展。
一. 中國傳道人的增加。記得在“開拓期”和“五口通商期”,對於中國傳道人,我們只提及由馬禮遜帶領信主的印刷工人–梁發,此外就沒有了。但在內地開放時期,大量中國傳道人出現了,而且在中國教會的事工上,佔著重要的地位。這時的宣教工作是西方的傳教士和中國傳道人合作的時期。根據統計,主後1876年中國傳道和牧師的人數是749人,十三年後1889年增至1,657人,同年的傳教士人數是1,296人。這數字顯示了中國教會已經進入成熟和獨立的階段了。
二. “自立閩南大會”的成立。這是1862年第一所獨自、自主、自養的教會,是教會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教會在行政上,完全不受外國差會的控制和管轄,經濟方面也講求自養,不接受差會的支援。這顯示中國教會已從嬰兒階段,由受差會照顧和保護的階段,進入成長的時期。1862年的獨立運動實在要感謝美國的傳教士–打馬治的提議和努力。當時“自立閩南大會”信徒有二千多人,牧師有十六位,教會有十八間房屋。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十六世紀的歐洲,因著宗教版圖的重整,爆發了多次的戰爭。其中最後、也是最無意義的一場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範圍從波希米亞、蒙羅維亞,一路擴大至整個歐洲,危害極甚。就德國而言,這次戰爭殺戮了全德2/3的人口,舉目所見田野荒蕪,工商摧毀殆盡,淒涼之...
-
🕊 ️ 一、詹姆斯 ‧ 庫克( James Cook, 1728–1779 ) 📍 出生: 1728 年 10 月 27 日,英格蘭約克郡 📖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 ️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
-
使徒約翰是伯賽大人(約 1:44;可1:19) 父親:西庇太,是個漁夫 母親:撒羅米,是愛主的姊妹(路 8:3;太27:56;15:40;可16:1) 哥哥:雅各,也是十二使徒之一,他是十二使徒中首位殉道(徒 12:1) 而約翰則是最後離世的。 ...
-
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出現塞維 ‧ 圖里阿改革,隨之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具有明顯的貴族專政性質。 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權由執政官掌握,執政官有二名,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平時有行政、司法權,戰...
-
黑暗時代產生的由來 在「 羅馬 和平」的盛世, 羅馬帝國 北邊的疆界,僅止於 萊因河 和 多瑙河 一線,廣大的中 歐 和北 歐 地區還住著許多野蠻民族,如 日耳曼 人( Germans )、 北蠻 人(Northmen) 和 斯拉 夫 人(Slavs)等。 到了西元四...
-
在十八世紀,英國興起了若干自由傳道者(evangelists)。他們並非受雇於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曾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 自由傳道者由於不在聖公會的體制中,便不受任何牧區的約束。在這以前,英國教會有嚴格的牧區觀念,每個牧者都有其隸屬的教堂及牧區,他們的工...
-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 藉着死 ,
-
約在公元 150 年生於希臘的雅典,他也如奧古斯丁一樣,經過漫長的尋覓才找到心靈的歸宿。在皈依之前,他曾周遊各地,拜訪名師,最後在亞歷山大遇到當地教理學院的創始人 Pantenus ,深受他吸引、感染,以致留在亞歷山大進行研究、講學,凡二十多年,直至教難興起,才迫不得已離...
-
【人生的命運和歸宿】 王明道自小對死亡懼怕,六到九歲時已經開始為死亡問題擔憂:「我怕死,但我知道遲早不免於死。我求長生,但我知道不會得到長生。我悲觀,我失望,沒有人給我帶來安慰與喜樂!每逢讀書或玩耍的時候也是興高采烈,但一想到人生的歸宿,就感覺痛苦萬分!」 他時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