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王明道信主及蒙召的經過
【受別人愛心和品德的感召信主】
在十四歲時,受到一位有愛心和品德良好同學的感動信了主,起初他還有當「偉大政治家」的宏願,自十四歲那年重生後,王明道有著非常規律的靈修生活,除了早晚禱告,每天至少讀經一次,並且參加教會聚會風雨無阻。
【對死的恐懼和委身】
當十八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群醫束手之際,他向上帝作了一個應許:如果痊癒,他會接納上帝為他作的安排。王明道病癒後想進入大學未能如願,勉強當一間長老會所屬小學的老師,與學生接觸中漸漸明白傳道工作的重要,因此1920年,當他二十歲時立志接納上帝的呼召,作傳道工作。他為了表明心志,把「文盛」的名字改成「明道」,含義為「願上帝用我在這個黑暗邪惡的世界上,証明祂的真道。」
王明道從蒙召到委身,是一個漫長的內心掙扎過程,並不是朝夕間或在感情衝動下所作的決定。起初,他不願意作傳道人,反而認為政客比傳道工作受到更多的尊榮;王明道堅決抗拒上帝的呼召有三年之久,他並沒有不理上帝的呼召,只是不願意放棄作政治家的野心,不願讓步;最後卻在相繼的幾次重病中得到了醒悟,在一次必死的大病中,醫生已經放棄治療,上帝垂聽了王氏悔改請求醫治的禱告之後,他說:「如果我的病不能痊癒,我承認我應該死;但如果上帝存留我的性命,我再不敢抗拒上帝了。」
他平日最怕死,這次死亡的威脅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屬靈的轉機】
王明道求學的心志一再受到打擊。先遇到「五四」運動事件學校罷課的風潮,及母親和姐姐臥病,不得不觸犯校規服侍家人,以盡孝親之情;隨後為了進燕京大學,多次求見本科的科長卻得不到,好像所有求學之門都被關閉;當時王明道的心情非常抑鬱和沮喪,一籌莫展。這種難堪的遭遇卻帶來了屬靈的轉機。
王明道在入學無望,憂傷到極點時,得到聖經的安慰:「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
從聖經中獲得啟發,使他灰暗的人生重現曙光。他效法耶穌四十晝夜的曠野經歷,過著讀經、禱告、禁食、默想的屬靈操練生活。這是王明道神學思想形成的主要時期。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