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修道運動繼起

 

壹 克呂尼精神的淪喪

 

每次的更新運動一定或多或少的會建立組織、制度、法規、建築等來保存此運動的精神。但精神不能長久靠儀文及硬體來保存,若一運動不能持續更新其精神,則必然趨於衰敗。第十世紀初的克呂尼修道運動雖盛極一時,但不出兩個世紀,其精神就已喪失。

克呂尼精神之淪喪主要是因為其財富。修道士個人雖不能擁有財產,但修道院卻因其名聲而從捐贈獲得龐大財富和土地。克呂尼城曾擁有歐洲最大的教堂,直到文藝復興期才為新的羅馬聖彼得教堂所取代。財富使得修道院的生活不再簡樸,漸趨奢侈。財富更使得院長職位成為買賣的商品,也使修道院成為政治力競奪的肥肉。

 

貳 熙篤修會重振修道精神

 

當克呂尼修院系統不能保持其水準時,修道會精神轉在另一新興修會系統中重振。Robert of Molesme 1098年來到法國熙篤(Citeaux),以嚴格遵守本篤規條為原則建立了熙篤修會(Cistercian order)。

熙篤修會中最著名的院長必屬克勒窩的伯納(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了。他二十三歲時加入了熙篤修院,他還沒有加入修會就已經感召了一些人作修道士,這些人和他一同加入了熙篤。二十五歲時他就奉派到克勒窩成立新的修院。此後他就成了熙篤修院系統的領袖。他的敬虔思想以默念基督的人性為主。他的講道為人所喜愛,被人稱為「甜蜜博士」,意指他的話從他口中流出如蜜。他的講道促成了第二次的十字軍。因他的努力與影響,熙篤修會快速成長。在1153年已有三百多間修院,其中超過九十間是在伯納的督導下而成立的。十二世紀時,熙篤修會的修士已取代了克呂尼修士成為教會的中堅,承擔教會重要的職務。

然而熙篤修會漸漸的又富有起來,步上她所改革的克呂尼修會的後塵。但江山代有人才出,新的修會又繼之而起。

 

參 行乞修會的興起

 

中世中期教牧工作面臨兩項新的挑戰:人群集中到城市以及貨幣經濟造成貧富差距。為了回應這兩種挑戰,興起了一種新型態的修會,就是行乞修會。這種修會不是退隱到山裡的修道院中,而是生活於城市中,以關懷城市中人的需要。修士們過著貧窮的生活,為人們作簡樸生活的榜樣。

一 方濟會

 

方濟(1182-1226)原名喬凡尼(Giovanni),是義大利中部的亞西西(Assis)人。她母親是法國人,而他也愛唱法國歌,因此人們給他起個綽號叫方濟(Francesco),意思就是小法國人。

有一天方濟的朋友發現他很快樂。他們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快樂?」他說:「因為我結婚了。」「你跟誰結婚了?」他說:「跟『貧窮』小姐。」於是他把他所有的都給窮人。如果父母給他什麼,他就立刻都給別人。他衣衫襤褸,整天向願意聽的人稱讚貧窮的美麗,動手修理廢棄的小教堂,要不就是享受自然的美麗與和諧。他的父親把他關在一個小房間裡,並且向教會當局請求協助。最後主教決定,如果方濟不願善用他家的財物,他就必須宣佈放棄這些財物。當他收到這項判決時,他就宣佈放棄他的繼承權,把他穿的衣服還給了父親,然後赤裸著身子走進了森林,在那兒當起隱士來。

後來在1209年,他聽到別人讀馬太福音十章七至十節,說到耶穌差遣他的門徒去傳道,他們不帶金也不帶銀。在這之前,他幾乎只想到要自願貧窮,也享受貧窮的快樂。現在他卻看到了把貧窮與講道結合的可能性。他應該不是只追求安靜獨處,而是要進到繁忙的都市中向人群傳道,也幫助那些貧窮和生病的人。這樣自願貧窮不再是自我操練的方法,而是與那些不得已而貧窮的人認同的方法了。

得到這新的異象之後,方濟就從退隱之處回到了亞西西,在那兒傳道,也面對以前朋友們的冷嘲熱諷。但是漸漸地,他聚集了一小群人在他身旁。於是他和幾個人就去到羅馬,要求教宗授權讓他建立一個新的修會。這位教宗就是英諾生三世──當時歐洲最有權力的人,又是坐這大位之人中的最聰明者之一。他雖不傾向於准許方濟的這項要求,但他試驗了方濟的志向與品格之後,很有智慧的允准了。

當方濟帶著教宗的許可回到亞西西時,很快地人們就開始湧入他的「小弟兄會(order of the lesser brothers, or Friars Minor)」。當他的運動開始成功時,方濟反倒擔心成功埋藏著失敗之因;當人們開始尊敬他的跟隨者時,他反倒擔心他們將要羞愧。據說曾有一個「小弟兄」拿著別人給他的一個金幣,興高彩烈的回來,他卻要求這弟兄用牙齒銜著這金幣,把它塞在糞堆裡,說:「這就是金幣最適合的地方。」他擔心成功會成為對修會的試探,他在遣囑中禁止他的跟隨者擁有財產,也不許他們向教宗請求把修會的規條變得較不嚴格。

1220年在修會的總會中他交出修會的領導職位,並在他的繼任者面前跪下表示順服。1226年十月三日,他在他年輕時所重建的小教堂中過世。據說他最後的話是:「我已經盡完我的責任,現在願基督使你們也知道你們的責任。『死亡』姐妹,歡迎妳。」

 

二 道明會

 

道明(Dominic, c.1170-1221)是西班牙人。1203年他與主教前往法國南部,見到亞比根斯派在那兒相當的成功,他感到很扎心。他相信除了武力應該還有更好的方法來對抗異端派:講道與教導正統教義。他也發現亞比根斯派之所以吸引人,也與他們過刻苦的生活有關,不像正統基督徒生活太世俗化。於是他想結合正統教義的教導和修道生活,而且要實行方濟會的方式,以行乞為生活方式,希望如此可以讓異端心服口服。

道明會與方濟會的精神是不同的。方濟會以貧窮本身為目的,但道明會則以守貧為說服異端派的方法。後來情勢不需要以貧窮為方法時,他們就不再強調守貧。方濟會起初不太重視學問與研究,但道明會一開始就注重研究。因此多位天主教的神學家都是從道明會而出,最著名的是多馬阿奎那。而道明會也佔據了歐洲新興的大學中的主要教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