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主張聖靈有其位格。
位格是上帝本體的一種存在,和其它位格互相關聯,對加爾文而言,位格必須是在關係中才有意義。當說到聖靈的位格時,必須由上帝的靈,以及由基督的靈來了解,也就是說必須通過衪和聖父上帝以及和聖子上帝的關係才能了解。
以關係來了解聖靈的位格,不只是理論性的問題,而是提醒我們若要了解聖靈,不能離開聖父上帝和耶穌基督。
加爾文主張聖靈有其位格。
位格是上帝本體的一種存在,和其它位格互相關聯,對加爾文而言,位格必須是在關係中才有意義。當說到聖靈的位格時,必須由上帝的靈,以及由基督的靈來了解,也就是說必須通過衪和聖父上帝以及和聖子上帝的關係才能了解。
以關係來了解聖靈的位格,不只是理論性的問題,而是提醒我們若要了解聖靈,不能離開聖父上帝和耶穌基督。
他被認為是景教之創始人,約生於主後386年,出生地在安提阿附近。其成長過程,在安提阿教派中學習,所以受其影響很大。
428年狄奧多西二世皇帝任之為君士坦丁堡主教。同年聖誕節,提出否定馬利亞為「生上帝之人」,引發爭議。
431年狄奧多西二世皇帝召開以弗所會議。涅斯多留過分強調耶穌的人性,由此淡化了他的神性,基於其「基督二性二位說」的主張遭到譴責。涅斯多留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定作異端,最終451年客死埃及。
[思想背景]
1. 受安提阿派神學的影響,強調基督的「人性」,救恩論傾向「倫理道德」。
2. 道成肉身方面,受「道人基督論」影響,強調神人二性在基督裡面的區分。
3. 解經上注重歷史背景和字面意思,影響對基督論的詮釋。
[二性結合的困擾]
第四世紀亞歷山大教會長老亞流(256-336)認為,如果耶穌是洛格斯(logos)的化身,是神聖的,且與父神相同,那麼神性會因為耶穌在時間中的人性而改變,而且上面會在裡面受苦,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耶穌基督裡面道成肉身的洛格斯,並不是完全神聖的,而是一個偉大且地位很高的受造物。這種半神論沖擊著教會,雖然經過尼西亞會議解決此一困擾,但已引發神人二性的探討: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結合?結合後變成怎樣?
[二性是道德性的結合]
亞歷山大學派主張,神人二性合為一性,神性在其中滲透一切,並且完全控制人性 安提阿學派則相信基督擁有由肉身、理性和自由意志構成的完整人性。主張耶穌基督具有二性和二位格。也就是說兩個人可以變成一個人,而同時又是一個人。就好像多人組成的協會,在法律的眼中,也算是一個人或一個法人。所以涅斯多留認為,上帝的道和基督來到世界,完成道成肉身,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可以同在一個位格裡,同尊同榮,同受萬物敬拜。
基督固然為救贖眾人而死,但他裡面上帝的道卻不可能死,所以基督神人二性必須有所區分,因此強調神性與人性的結合是道德性的結合,是意志上的結合,而非本質上的合一。雖然別人因為他提出馬利亞為「生基督的人」,不是「生上帝的人」,而指控他否認基督的神性,但他否認這個說法,強調他只是堅持把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分別出來。
[結合以後成為完全的人]
涅斯多留認為一個存有不可能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上帝,因此堅稱道成肉身乃是上帝本著自己的恩慈,倒空自己,成為人的樣式,上帝藉著「虛己」彰顯出來,而人性則被高舉起來,所以基督應該是完全的人。也唯有他是人,才能體貼人的軟弱、絕望和試探。而且他要同時是無罪的人,才能做人的代表,替他們贖罪。
[對涅斯多留基督論的質疑]
由於涅斯多留認定神-人二性的特徵,必須永遠劃分清楚,因此二性之間的道德性結合,有如穿外套一般,二性便只能有表面連接的關系,這將使二性之間的「屬性相通」無法發展。
正統之基督論為"亞他那修信經"所述:
『為求得永恆救贖,彼亦必篤信我等之主耶穌基督成為人身。
依真正信仰,我等信認上帝之子我等之主耶穌基督,為上帝,又為人。
其為上帝,與聖父同體,受生於諸世界之先;其為人,與其母同體,誕生於此世界。
完全的上面,亦完全的人,具有理性之靈,血肉之身。
依其為上帝,與父同等,依其為人,少遜於父。
彼雖為上帝,亦為人,然非為二,乃為一基督。
彼為一,非由於變上帝為血肉,乃由於使其人性進入於上帝。
合為一;非由二性相混,乃由位格為一。
如靈與身成為一人,上帝與人成為一基督。』
[對涅斯多留的批評]
其當初反對聖母崇拜是對的,但是神人二性解釋太過造成異端實在是讓人引以為誡。我們也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因為許多異端皆出於敬虔之人,而非出於不愛上帝之人,只因過於強調某一觀點而失去對真理之準確性,真是可惜。
在以弗所主教會議上因異端受到譴責的涅斯多留(Nestorius)是幼發拉底(Euphratesian)敘利亞革爾曼尼西亞(Germanicia)人。他後381年後出生,受教於摩普綏提亞的狄奧多若,學的是安提阿神學。他忠實地反映了乃師的觀點。他在428年被任命為康上坦丁堡主教,就任後立即向亞流派異端和諾睥天派進攻。他為了支持他的副手亞拿斯大修(Anastasius),宣布了他自己的見解,因此在431年召開的以弗所會議上以異端受到譴責。(亞拿斯大修反對流行的把馬利亞當做“上帝之母”的主張)
說涅斯多留為亞拿斯大修所作的辯護,以及他三番五次排斥theotokos(上帝之母)這個字,可以看出他似乎認為基督由兩個人組成。他并不否認基督的神性﹔但是由於他強調基督人性的現實與完整性,他所描繪的基督神性與人性的關系,成了道義上的“連結”或意志的合并,而不是一種基本上的“結合”。雖然他從來沒有把基督分為“兩個兒子”:上帝之子與馬利亞之子,他拒絕把耶穌這個人的人的行為與所受苦難歸給基督的神性。
他反對把馬利亞稱為'“上帝之母”,因為那樣做等於宣稱神性可以由一個女人產生,或者說上帝可以只是兩三個月大的嬰兒。涅斯多留以令人敬佩的現實觀念將基督的神性與人性清楚區分,但他未能把二性約化為福音中顯然不能區分的獨一耶穌基督。他寫了十二項咒詛反擊他 的主要對手亞歷山太的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投給他的十二項咒詛。他在43l年被放逐後,用“赫拉克利底斯的商場”(The Bazaar of Heraclides)的筆名寫他的辯護書,敘利亞文本現仍存在。涅斯多留在辯護書里努力為自己的立場辯解,并回答區利羅對他的批評。他於451年死在上埃及。
上帝的獨一性及基督的神性如何相容的問題。
耶穌是靠聖靈的能力而為彌賽亞;完全否認耶穌的神性。
主張因基督而得特別知識以得救;靈善物惡二元論;基督為造物工師;幻影說的基督論。愛任紐大力駁斥。
代表人物為撒摩撒他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嗣子說的基督論。
代表人物為撒伯流(Sabellius),一個本體依次以三個形相表現。特土良力駁之,著《反帕克西亞》(Against Praxeas),主張三個位格共一本體。
基督是
受造物 與父同本體
有起始 與父同永恆
不同本質,不全知父 與父同等
會改變,可能犯罪
只是被尊稱為上帝,不真是上帝
即今日的尼西亞信經,是由迦克敦會議所通過,內容可 能是 君士坦丁堡大會基於類似耶路撒冷的區利羅之教理問答(c. 345)的信經所制定。
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及亞他那修信經是羅馬天主教及許多更正教宗派如信義宗所接受的三大古信經。
亞他那修信經並非由亞他那修所寫,乃是約AD500用拉丁文所寫,而冠上其名,原作者不詳,內容針對亞流派及涅斯多流派。
敵聖靈派:在尼西亞會議後,有一些神學家雖然接受聖子與聖父同質,但不接受聖靈與父和子同質。他們被稱為敵聖靈派。亞歷山太會議(AD362)將此派定罪,等於也將亞流派定罪,因而確定了正統派最後將勝利。
西方教會較重實際,東方較重玄思,所以上帝論與基督論的爭論發生在東方,人性論與拯救論的爭論則發生在西方。
伯拉糾是英國的修士,他在道德修為上有很高的名聲。他405年在羅馬讀到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禱告的:「求你賞賜你所命令的,命令你所定意的」這句話很不以為然。這樣的說法似乎把人看成是上帝手中的傀儡。
伯拉糾在以弗所所召開的第三次大公會議(AD431)中被定罪。
後又有半伯拉糾派興起,由John Cassian為首,認為人的意志與上帝的恩典,在人的得救上各居一半地位。此派在AD529的Orange會議中被定罪。
此問題的辯論是在亞歷山太與安提阿兩學派之間。亞歷山太學派強調基督的神性,以確保基督裡的啟示是從上帝而來的。安提阿學派則強調基督的人性,因為他必須是人才可以是救人。
他為了支持三一論,要解釋Logos是如何在基督裡成了肉身,於是主張基督的靈是Logos,他沒有人的logos,只有人的魂與身體,且後者是受Logos的主宰。對亞歷山太學派來說這是完全可以接受,只要耶穌能以上帝的身份說話,還有身體能與人類溝通就可以。他否定了基督完全的人性。加帕多家教父之一的女撒的貴格利就說:「他沒有取的,他就沒有拯救。他拯救他所聯合於神性者。如果亞當只墮落了一半,那麼基督就有可能只取一半也只救一半。但如果全部的人性都墮落了,那麼全部的人性都必須合一於道才能完整得救。」
亞波里拿留在君士坦丁堡大會中被定罪。
他428年 成為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他不喜歡人們稱馬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 God-bearer)」,認為此稱呼會混淆了基督的人性與神性。因此他主張改稱「基督之母」,意指馬利亞只是耶穌這人的母,而非其神性之母。他主張基督有二性,二性表現於二位格,一為上帝,一為人。為人的基督在凡事上順服為神的基督。如此使得基督不是神-人,而是神在人裡,神人並存。但這說法使得道成肉身有了問題,因為道並沒有真正的取了人性。此說在431年的以弗所大會──第三次大公會議中被定罪。
涅斯多留派並未消失,流傳於帝國東部並傳於波斯及印度,甚至於AD635由阿羅本(Alopen)傳入中國。在1625年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著AD700時被稱為景教的涅斯多留派基督教在中國的盛況,但在第九世紀唐武宗滅佛時,一併被消滅了。
因對涅斯多留反動,優提克斯認為基督神人二性混合為一,但卻重其神性而輕其人性。他認為基督是來自於兩性,但合為一性。此說之結果等於否定基督的人性的真實。449年在以弗所開大會以政治運作將反對此說的安提阿派人士定罪。羅馬主教Leo I對此問題也寫信提出看法,但大會不許宣讀此信。利歐稱此會議為「強盜會議」。
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支持優提克斯的皇帝從馬上摔下,跌斷了脖子。他的姐妹繼位,是支持羅馬的立場的。她召開了迦克敦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罪,羅馬主教利歐一世(Leo I)寫的「大卷(Tome)」在會中對基督一性論的駁斥為多數人所接受,其基督論基本上就是特土良早已主張的「兩個本性在一個位格中」。此會議沒有信經,卻宣佈了「信仰定義」。並未正面表述基督的二性是如何合於一位格中,只是負面的聲明基督的神人二性沒有混合、改變、分割或分離。
泰奧多·比薩( 1519 — 1605 )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但他的知名度不如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儘管如此,他為被腐敗的羅馬教皇制度所籠罩的世界帶來了健全的聖經神學之光,其所發揮的作用不應被低估。泰奧多·比薩的雕像俯瞰瑞士日內瓦的巴斯蒂翁公園,旁邊還有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