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伊拉斯謨與馬丁路德的關係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帝的主權」問題上,兩人分道揚鑣。


一、共同點:改革的早期同路人

1. 反對教會腐敗

  • 兩人都批評羅馬天主教會的貪婪與形式主義。
  • 伊拉斯謨在其諷刺作品《愚人頌》中猛烈嘲諷神職人員的虛偽與迷信。

2. 提倡經文更新與回歸聖經

  • 伊拉斯謨編輯了《希臘文新約》(1516年),這對路德翻譯德文聖經具有關鍵性影響。
  • 路德曾感謝他:「你是第一個讓聖經重見天日的人。」

二、分歧點:自由意志與救恩觀

1. 爭論的起因

  • 1524年,伊拉斯謨出版《論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認為人有能力與恩典合作,對救恩的回應具有自由意志的作用。
  • 路德在1525年出版《被捆綁的意志》(De servo arbitrio),激烈反駁,主張:

「人的意志在罪中已經被捆綁,除非上帝主動拯救,人無能自救。」

2. 神學差異的根源

神學議題

伊拉斯謨

路德

自由意志

人有有限自由,可選擇回應上帝

人意志被罪捆綁,無法選擇上帝

救恩的參與

上帝恩典為首,但人有合作的責任

救恩完全出於上帝的主權與恩典

對人性的看法

人仍有道德潛力(人文主義影響)

人全然敗壞(宗教改革核心教義)

路德說:「伊拉斯謨,你觸及了問題的核心。」(因為他看出人意志與神恩的張力正是福音的關鍵所在)


三、歷史與屬靈意義

1. 為什麼這場辯論重要?

  • 這不只是哲學問題,而是關乎我們如何得救人是否可以靠行為與決定回應上帝的恩典
  • 路德強調唯獨恩典(Sola Gratia),並建立「信心稱義」的核心教義。

2. 伊拉斯謨的立場其實更接近中間派

  • 他希望避免宗教分裂與衝突,主張改革應溫和、透過教育與理性。
  • 他不支持路德的激進行動,例如與教宗決裂與公開破壞教會秩序。

四、我們今日的反思:理性與信心如何並存?

這段歷史提醒我們:

追求真理有時會面對張力

  • 路德強調上帝的主權與恩典的不可抗拒,而伊拉斯謨則相信人有道德責任與理性自由。
  • 我們是否也面對「信靠上帝主權」與「人需要回應」之間的張力?

信仰不排斥理性

  • 儘管分歧,兩人都深信學術與真理的重要,這啟發我們今日的查經也應結合理性思辨與屬靈領受。

五、結語:從「夥伴」到「辯論者」

  • 伊拉斯謨像是為宗教改革「舖路」的人,卻沒有走上改革的道路;
  • 路德則是那位踩下油門、不怕撞牆的駕駛者,堅信聖經的真理必須捍衛到底。

 

沒有留言:

宗教改革者使用的人文主義方法研經的例子

    宗教改革者雖然在神學上強調「恩典、信心、基督」等教義,但在方法論上,他們大量使用了 人文主義的語文與歷史研究工具 來進行聖經詮釋。他們繼承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對「原文、原典、原意」的強調,應用在聖經解釋與神學建構上。 ✦ 宗教改革者使用人文主義研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