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希坡律陀 (Hippolytus)
希坡律陀 (Hippolytus, c170 -236) 生於東方,生平不詳,一直到1842年在希臘的 Mount Athos 發現他所著斥異端 The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Philosophumena) 一書,他的生平才明朗化。
一說他是羅馬主教,殉教者 (The Apostolic Tradition, Hermeneia, Minneapolis:Fortress, p. ix)。在主教 St. Zephyrinus 期間(202∼217),他是最博學的羅馬領導人物,所著的使徒傳統對東方教會教規和崇拜儀式
的影響,比任何教父都大。他的同工 Calixtus 投機,喜好奉承主教。
Hippolytus
指責 St. Zephyrinus 為形態主義者 (modalism;即謂三位集中於基督一身,聖父與聖子無非是同體異名)。此異端為挪威都 (Noetus) 所創,後來他寫駁挪威都異端一反駁文。
希坡律陀聰明博學,是當代的的神學大師,主教
St. Zephyrinus 死時教會卻推選 Calixtus 繼位。希坡律陀怒而退出教會,自立為主教。主教 St. Urban I和彭謙(St. Pontian)在位期間 (222∼230, 230∼235) 希坡律陀也在位。
235年羅馬皇帝馬克西姆(Maximus)迫害基督教,將彭謙與 希波律托同放逐到薩丁尼亞(Sardinia)礦區,兩人和解,止息在羅馬的基督教分裂爭端,希波律托後來鼓勵門人與羅馬聯合。
235年兩人自動遜位,改由 St. Anterus 任主教。後來兩人在此礦區喪命,因此教會稱此兩主教為殉教者。
希坡律陀的主張
希坡律陀的著作多流失,他曾提及有關逾越節的事,已不可考。他也追溯各時代,提出教會法規,他不但論及嬰兒和成人洗禮等,也把羅馬人用來敬拜神明的節期轉變成慶祝耶穌降生日。他的論文仍存留的有On the Hexaemeron、On the Works After
the Hexaemeron、To Marcion、On the
Canticles、On Parts of Ezekiel、On the Passover、Against All the
Heresies (EH6-20-2)。
希坡律陀的〈斥異端〉是 Ireneaus〈反異端〉之後最重要的辯論文。他認為基督教各種異端源於異教哲學。因此嚴正宣告:信仰只有一個。他說「父怎樣要我們相信,我們就要相信;父怎樣要子得榮耀,我們就要榮耀子;父怎樣將聖靈賜下,我們就要接受聖靈。我們不要照自己的意思,也不要照自己的意念,更不要強暴地使用神所賜的東西,反倒是神樂意借著聖經怎樣教訓我們,我們就要照樣接受。」
希坡律陀主張”道論”將真神分為三位。他認為上帝是一體,不可分,又是複體。他強調『兒子的身份是從成肉身開始,而道是他自己肉身創造者』。故道的位格是上帝─人的基礎。
倫理方面他屬於保守派,反對主教 St. Calixtus I 將姦淫等罪列為可寬恕類︰他認為教會成員應限於義人。他也反對主教 St. Calixtus I 為擴展羅馬教會,更改教會法規,致使紀律廢弛,且主教犯罪也不得罷黜。希坡律陀為了保守使徒傳統乃寫使徒遺傳。
使徒遺傳總共43章,希臘文原稿只存片段,只有衣索匹亞(Ethopic)譯本是全本,但不甚可靠。他認為基督教基本信仰是通過使徒傳統承繼下來的,他說:「凡願意辨別真理的人,都可以在普世的各教會中,明顯看見使徒傳統遺傳。
」本書詳述信仰傳承的價值,明確地指出:遺傳、慣例、制度、系統,乃是穩定教會的力量。
尼西亞前期的教會在羅馬帝國沒合法地位,外有迫害,內有異端攻擊。教父和信徒
們有的護教力抗異端學說,有的致力於教會的合一,有的為了保守使徒傳統而努力,有的為堅持信仰而捨命。他們的信仰和經驗值得我們反思、借鑒和效法。
路德的聖靈觀
路德重視聖靈,可在他如何理解聖父、聖子及聖靈之間的關係看出來。他與天主教以及初期教父不同,開宗明義地認定“基督從開始就是由聖父及聖靈所差遣”。路德之所以這樣說乃是要強調,聖靈在本體上絕不比聖子為次(“ontological
subordination of the Spirit to the Son”)。
不過,路德強調,聖靈內住於信徒心中,然其所內住的絕不是個別的信徒,而是互相連結、以愛相繫而成為教會的眾聖徒。聖靈所有的恩賜都是賜予教會的,只能在教會中找到。
路德固然相信只在教會的起始時期,為了將人召聚而使教會成形,上帝用神蹟奇事,甚至方言,叫人相信。當教會成形堅立,她再不需要有外顯的神蹟繼續在其中。其後,另一形式的聖靈的工作乃在聖徒的心內,光照他、潔淨他,並在他生命中產生屬靈的運動(spiritual motion)。
當然,路德沒有否定在特殊的處境,於某一地域文化,當教會仍未成形建立的情況下,神蹟奇事仍是需要的,一如初期教會起始之時。不過,路德所關注的是,我們不能一方面以十架神學(Theologia Crucis)去理解上帝的大能,而另一方面卻又以榮耀神學(Theologia Gloria)去理解聖靈的大能。就如Dennis Ngien指出:“聖靈不會抽離被釘十架的基督去揭示上帝。他的職務不是以十架榮耀以外的榮耀去灌注我們的心靈。”
聖靈的活動與工作,不單顯現在人因信稱義的事以及教會生命上,也同時活現於人的一切活動中,甚至在大自然的事件中。他在講授
《加拉太書》時甚至這樣說:“因此,這一切都是聖靈的服事和他的果子。撫養子女,愛妻子,以及服從法官,都是聖靈的果子。對那些擁護教皇的人來說,這一切不外是世俗之事,乃因他們不明白被造之物的真相。”
對路德來說,一切受造之物必須由聖靈導引,方能復原其本相。沒有聖靈的工作, 一切仍受扭曲,而救恩也落了空。聖靈的工作在路德的神學架構中,遠超過傳統對聖靈工作的理解。因此,Lohse可以這樣說:“路德常論及唯獨基督 (solus Christus),而我們必須相應(為他)加上唯獨聖靈(solus Spiritu Sancto),雖然他並沒有創立這宣認公式。”
不過,話說回頭,我們必須立刻把焦點校正。對路德來說,上帝一切的啟示與救贖的中心,乃在道成肉身並被釘於十字架上的基督。在宇宙之內,再沒有任何地方比十字架更清楚地將上帝的愛、他的旨意以及他的神性表達出來。基督就是“上帝的道”,而 聖經就是聖靈親自將基督活現在我們面前的“上帝的道”。除了聖經,再沒有任何的途徑叫我們可以完備地認識道成肉身的基督,認識他受苦與復活的奧秘。
基督作為“上帝的道”,與聖經作為“上帝的道”是二而為一,不能分割的。聖靈大能最高的彰顯,就是客觀地呈示基督受死、復活為人類所成就的救恩,並使這客觀的真理在人的心中成為主觀的經歷。讓人認識基督的救恩,引導他與基督一同受苦,並曉得他復活的大能,是聖靈彰顯大能最高的目標,其它都是次要的。瞭解到在路德的神學中,基督、“上帝的道”,聖靈與聖經牢固地互相緊扣,絕不容分割,我們才明白路德對當時的“聖靈派”(Spiritualists)嚴加批判,他所攻擊的到底是什麼。
路德所否定的,不是聖靈在信徒得救以至成聖中的基要性,他也不否定聖靈的大能以及恩賜。他否定的是聖靈將人提昇到直接與上帝契合對話,而不需要透過聖經以認識真道的高超境界。路德認為這是教皇權威的復辟。他認為教皇將聖靈據為己有,而藉此讓自己高於聖經、高於一切。“聖靈派”的權威與教皇的權威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另一方面,令路德憂心的是“聖靈派”的“得勝主義”(triumphalism);他們相信聖靈既內住在信徒裡面,便可以使他們全然治死老亞當,而進到完全聖潔的地步,“因為從上帝而生的人已經佔了上風,且能得勝,令罪不會再衍生。”
對路德來說,一切受造之物必須由聖靈導引,方能復原其本相。沒有聖靈的工作, 一切仍受扭曲,而救恩也落了空。聖靈的工作在路德的神學架構中,遠超過傳統對聖靈工作的理解。因此,Lohse可以這樣說:“路德常論及唯獨基督 (solus Christus),而我們必須相應(為他)加上唯獨聖靈(solus Spiritu Sancto),雖然他並沒有創立這宣認公式。”
不過,話說回頭,我們必須立刻把焦點校正。對路德來說,上帝一切的啟示與救贖的中心,乃在道成肉身並被釘於十字架上的基督。在宇宙之內,再沒有任何地方比十字架更清楚地將上帝的愛、他的旨意以及他的神性表達出來。基督就是“上帝的道”,而 聖經就是聖靈親自將基督活現在我們面前的“上帝的道”。除了聖經,再沒有任何的途徑叫我們可以完備地認識道成肉身的基督,認識他受苦與復活的奧秘。
基督作為“上帝的道”,與聖經作為“上帝的道”是二而為一,不能分割的。聖靈大能最高的彰顯,就是客觀地呈示基督受死、復活為人類所成就的救恩,並使這客觀的真理在人的心中成為主觀的經歷。讓人認識基督的救恩,引導他與基督一同受苦,並曉得他復活的大能,是聖靈彰顯大能最高的目標,其它都是次要的。瞭解到在路德的神學中,基督、“上帝的道”,聖靈與聖經牢固地互相緊扣,絕不容分割,我們才明白路德對當時的“聖靈派”(Spiritualists)嚴加批判,他所攻擊的到底是什麼。
路德所否定的,不是聖靈在信徒得救以至成聖中的基要性,他也不否定聖靈的大能以及恩賜。他否定的是聖靈將人提昇到直接與上帝契合對話,而不需要透過聖經以認識真道的高超境界。路德認為這是教皇權威的復辟。他認為教皇將聖靈據為己有,而藉此讓自己高於聖經、高於一切。“聖靈派”的權威與教皇的權威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另一方面,令路德憂心的是“聖靈派”的“得勝主義”(triumphalism);他們相信聖靈既內住在信徒裡面,便可以使他們全然治死老亞當,而進到完全聖潔的地步,“因為從上帝而生的人已經佔了上風,且能得勝,令罪不會再衍生。”
對路德來說,我們這些稱義的人仍是罪人,整個成聖之路仍是恩典之路,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卻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赦免。
我們看到,路德 反對“聖靈派”,問題不在他們強調聖靈大能所彰顯的神蹟奇事、方言、異象或預言。其實,當時的靈恩派關注的焦點也不在神蹟奇事或方言,他們關心的是信徒的 成聖以及與上帝契合的經歷。路德所不容的是有人挾聖靈以號令聖經,將福音(聖經的啟示)私有化,隨己意引申。他更不容任何人因聖靈的內住而自稱已經達至全 然成聖的地步。
路德並沒有懷疑聖靈的大能和恩賜,會按他的旨意彰顯於教會中。在《基督徒的自由》中他這樣說:“……我們將被聖靈以愛充滿,使我們成為自由、喜樂、大能的工人和勝過所有患難的人;既是鄰舍的僕役,卻又是一切的主人。”
我們看到,路德 反對“聖靈派”,問題不在他們強調聖靈大能所彰顯的神蹟奇事、方言、異象或預言。其實,當時的靈恩派關注的焦點也不在神蹟奇事或方言,他們關心的是信徒的 成聖以及與上帝契合的經歷。路德所不容的是有人挾聖靈以號令聖經,將福音(聖經的啟示)私有化,隨己意引申。他更不容任何人因聖靈的內住而自稱已經達至全 然成聖的地步。
路德並沒有懷疑聖靈的大能和恩賜,會按他的旨意彰顯於教會中。在《基督徒的自由》中他這樣說:“……我們將被聖靈以愛充滿,使我們成為自由、喜樂、大能的工人和勝過所有患難的人;既是鄰舍的僕役,卻又是一切的主人。”
不過,路德強調,聖靈內住於信徒心中,然其所內住的絕不是個別的信徒,而是互相連結、以愛相繫而成為教會的眾聖徒。聖靈所有的恩賜都是賜予教會的,只能在教會中找到。
路德固然相信只在教會的起始時期,為了將人召聚而使教會成形,上帝用神蹟奇事,甚至方言,叫人相信。當教會成形堅立,她再不需要有外顯的神蹟繼續在其中。其後,另一形式的聖靈的工作乃在聖徒的心內,光照他、潔淨他,並在他生命中產生屬靈的運動(spiritual motion)。
當然,路德沒有否定在特殊的處境,於某一地域文化,當教會仍未成形建立的情況下,神蹟奇事仍是需要的,一如初期教會起始之時。不過,路德所關注的是,我們不能一方面以十架神學(Theologia Crucis)去理解上帝的大能,而另一方面卻又以榮耀神學(Theologia Gloria)去理解聖靈的大能。就如Dennis Ngien指出:“聖靈不會抽離被釘十架的基督去揭示上帝。他的職務不是以十架榮耀以外的榮耀去灌注我們的心靈。”
訂閱:
文章 (Atom)
泰奧多·比薩簡介
泰奧多·比薩( 1519 — 1605 )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但他的知名度不如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儘管如此,他為被腐敗的羅馬教皇制度所籠罩的世界帶來了健全的聖經神學之光,其所發揮的作用不應被低估。泰奧多·比薩的雕像俯瞰瑞士日內瓦的巴斯蒂翁公園,旁邊還有約翰...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