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福音派人士繼起

 

  衛斯理約翰所推動的復興運動,在英國造成廣泛的影響。但是,福音主義運動卻非完全由衛斯理約翰個人主導,而是在許多奮興佈道者的努力下,配合為數更眾的自發性讀經和祈禱連動而產生的。此時期不少牧者與信徒受福音主義薰陶,成為福音派。

      1785年,英國國教一萬六千名教士中,只有三百人自稱為福音派;但在1830年,一萬八千名教士中,已有三千名福音派;不到五十年,福音派牧者有近十倍的增長。再越二十年的 1850年,在相同數量的教士中,更有六千人自稱為福音派。

  這時期的福音派,雖然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福音派有許多類同之處,但他們關心的不是教義的正確與否,而是信徒個人的生命素質與教會的福音使命等實踐性課題,其特徵是強調宣講、信徒生命的重建、藉福音改造社會與人生。他們不甘受教會組織與制度等框框的約制,不滿足於承擔主持禮儀等傳統教士的職責,而願意從事生命培育的工作,以福音去改造人。

  這些福音派教士大部分不屬於循道派,也未受衛斯裏約翰的影響;他們信仰上的改變主要是透過當時的祈禱和讀經運動而逐漸產生的。其中一位較著名的是牛頓約翰(John Newton,1725-1807),他原為奴隸販主,卻不幸淪為奴隸;後來皈依基督。徹底悔改,擔任英國教會教士,寫下不少如「奇異恩典」等極負盛名的聖詩,記述福音信仰對他個人生命的奇妙改變。

  另一位福音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面(Charles Simeon,1759-1836)。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在劍橋聖三一堂牧會;他篤信福音信仰,且成為劍橋福音主義運動的領導人,對學生和信徒影響很大。他參與一個由聖公會的牧者與平信徒組成的差會:「教會傳道會」,它本身並非聖公會官方的傳教組織,但很早已派遣傳教士來華,在差傳工作上有很大貢獻。

  西面亦成立「倫敦猶太人會」,專注向猶太人傳教。他所成立並以他命名的「西面基金」,目的在籌集款項以資助福音主義的事工發展;當時教會不肯撥款資助新興的福音事工,所以他們必須另辟財源,故這個基金對福音主義運動有很大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還有英國福音派的平信徒主將威勒伯福士(William Wiberforce,1759-1833),他同樣在劍橋接受教育,曾任國會議員,積極從事反奴隸運動。他是「克拉判派」的成員。克拉判派由一群富有的英國福音派平信徒組成,他們致力向有錢階層傳福音(這與衛斯理約翰專門向窮人傳道的路線不同),在社會上層發揮福音的影響力;他們辦的刊物:《基督徒觀察者》(Christian Observer),專門為上層人士而設。

      除此以外,克拉判派還努力在政治層面發揮作用,改變政府那些違反信仰精神的決策,他們成功地在1807年廢止英國的奴隸貿易;1833年,此法令更適用於所有英國殖民地。

      威勒伯福士本人亦協助促成教會傳道會及「大英聖經公會」的建立。這些教士與平信徒的共通之處是:他們個人的生命先被福音改變,然後志切用福音改變他人。對他們而言,福音主義的關鍵處 不在於堅持某個教義上的傳統說法,而是強調福音的實用價值及實踐,行動比理論更重要。

    至於早在十八世紀脫離聖公會自立門戶的不奉國教派,如長老宗、公理宗、浸信宗、循道宗與貴格派(Quakers)等宗派,此時都有相當大的增長。據統計,1850年,英格蘭約有一半人口為非聖公會信徒,他們加入天主教或不奉國教派的教會,可見人數增長之快。

      基本上,公理宗與浸信宗受奮興運動的影響最大,教會增長最快;長老宗因受清教徒較嚴謹的屬靈傳統所拘束,所以便較少受到強調宗教感情自由流露的福音主義所影響。

      在 1790年代中期,循道宗於約克郡(Yorkshire)有一次大復興,主要由家庭祈禱小組推動,宗派人數由1791年的六萬人急增至1830年的二十五萬人。至於貴格派,不少信徒亦受舊興運動的影響,回到主流教會的陣營去。

  1790年代開始,英國出現一個廣泛的祈禱運動,不少信徒投入參與,一方面為教會復興祈禱,另方面也為海外的宣教事工祈禱,這是促成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原因。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