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每日教會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每日教會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7/22教會史事件

 

 

在教會歷史上,722是一個具有聖徒紀念意義的重要日子,最著名的事件如下:


🌸 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Feast of Saint Mary Magdalene

  •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和部分東方教會722紀念這位最早見證復活的門徒。
  • 她在福音書中被描繪為耶穌的重要追隨者,根據約翰福音20章,她是第一個見到復活的主並奉差遣去向門徒報信的人,因此被尊為**「使徒中的使徒」**Apostola Apostolorum)。
  • 2016年,教宗方濟各將她的紀念日從紀念級升為慶日(feast day,與使徒們相同地位,強調她在教會中的角色和女性門徒的重要性。

其他與722日接近的重要改革宗歷史事件:

雖然在你提供的文件中沒有具體記載發生於722日的教會史大事件,但我們可以補充幾項與改革宗及教會歷史相關、發生於7月中下旬的重要歷史片段,幫助你建立更廣泛的歷史意識:

加爾文時代的重大改革進程(1536年起)

  • 1536年夏季,加爾文原欲旅居巴賽爾,卻因戰亂被迫繞道,最後來到日內瓦,開啟了日後改革宗神學中心的歷史。
  • 雖然確切的進城日期不是722日,但這個季節標誌著他首次被召到日內瓦,開始與法勒爾一起合作改革教會的工作。

📜 傳統教會年曆(如聖公會、路德宗)中其他紀念日(7月下旬):

日期

紀念人物

備註

720

先知以利亞

在猶太和基督教傳統中為極具代表性的先知

725

聖雅各(使徒)

西班牙聖地亞哥(Santiago)巡禮起源於此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7/21教會史事件

  

在教會歷史上,721 的一個特別事件是:

356721日:聖人亞他拿修(Athanasius)第五次被流放

356721日,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早期教會的重要神學家及亞歷山大主教,第五次被流放。他是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的堅定支持者,強烈反對亞流主義(Arianism),即否認基督與父上帝同質(homoousios)的異端教派。

這次流放是由當時親亞流主義的羅馬皇帝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tius II)所下令。亞他那修躲藏在埃及的曠野和修道院中長達六年,這段期間他與埃及的隱修運動建立了更深的聯繫,這也促成了他後來的作品如《安東尼傳》(Life of Anthony),對修道生活的興起有極大影響。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攻占耶路撒冷

 

 

1099715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達到高潮,十字軍在長達七週的圍城後攻陷耶路撒冷,這一事件對中世紀歐洲與近東基督教、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歷史背景與攻城經過

  • 背景:第一次十字軍是在教宗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克勒芒會議上發出「解放聖地」的呼籲後展開的,目的為支援拜占庭帝國抵禦穆斯林並奪回耶路撒冷。
  • 攻城(109967日至715日)
    • 十字軍約有13,000人圍攻耶路撒冷,城市由法蒂瑪王朝(埃及什葉派)控制。
    • 十字軍建造攻城塔與攻擊器械,並在西北方(大衛塔附近)集中火力突破城牆。
    • 715,耶路撒冷城牆被攻破,十字軍湧入城內,進行大規模屠殺。

🔥 重大後果

1. 建立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

  • 攻占後,十字軍建立一個拉丁基督教王國,並選立 高弗雷(Godfrey of Bouillon 為「聖墓守護者」,雖未自稱王,其弟波杜安(Baldwin I)之後則登基為王。

2. 宗教與倫理爭議

  • 攻占耶路撒冷時的大屠殺在伊斯蘭與基督教史中留下傷痕:穆斯林與猶太平民被無區別屠殺(如阿克薩清真寺、聖殿山)。
  • 這也強化了穆斯林世界對基督教世界的敵意,影響後續數個世紀的宗教衝突。

3. 「神聖戰爭」神學

  • 攻佔聖城被視為「實踐信仰」與「贖罪」的頂點,也加深了教會對暴力神學的合理化。
  • 教宗與修會建立「神聖征戰」(bellum sacrum)的思想基礎,使日後十字軍行動獲得合法性。

🕊神學反思

  • 屬靈與軍事的張力:耶路撒冷作為聖地,應為和平之地,卻成為宗教戰爭的核心,提醒教會:用劍傳道是否背離基督的福音?
  • 今日觀點:當代教會多以懺悔與對話看待十字軍歷史,強調「信仰與權力」的危險結盟。

 

1519年7月16日:萊比錫辯論(Leipzig Debate)結束

 

 

  • 辯論時間1519627日-716
  • 地點:德國萊比錫(Leipzig),萊比錫大學
  • 主要人物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 約翰·艾克(Johann Eck天主教神學家、辯論家
    • 卡爾施塔特(Andreas Karlstadt路德的同事,先於路德辯論
  • 核心議題
    • 教皇的至高權柄是否有聖經根據?
    • 公會大公會議是否會錯?
    • 教會的權威來自聖經還是傳統與教宗?
    • 胡斯(Jan Hus)是否被錯誤定罪?

 

🔥 歷史與神學意義

1. 路德公開質疑教皇權威

  • 路德在辯論中主張:教宗與大公會議都有犯錯的可能,唯有聖經才是最高權威
  • 他甚至表示:胡斯的部分教義是正確的,這在當時幾乎等於承認異端。

2. 辯論結果加速路德的分裂

  • 雖然形式上沒有勝負評判,但艾克將路德與胡斯主義畫上等號,為日後教宗對路德的譴責鋪路。
  • 這場辯論直接導向1520年《逐出教會詔書》(Exsurge Domine)的發布與路德的被絕罰。

3. 路德神學邏輯成形

  •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的立場開始從思潮變為公開主張。
  • 路德與改革宗開始從「教會內部改革呼聲」走向「教會外部的新信仰體系」。

🕯默想與應用建議(可用於教會週報或講章)

「真正的教會並不在於權柄的地位,而在於是否忠實於上帝的話語。」
馬丁·路德

  • 應用主題:在當代教會中,我們是否仍堅守「聖經至上」?
  • 經文對應:使徒行傳 17:11,「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

加爾文靈修神學

    加爾文神學中靈性的意義-靈性與上帝主權論的關係  ,     加爾文的禱告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