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路德教我們怎樣使用經文禱告

 

在禱告完主禱文之後,如果我還有時間,我會用類似的方式來逐次思想上帝的十誡,直到自己完全預備好心志向主禱告。對於上帝的每一條誡命,我都會從四方面來思想它。

 

在我看來,這四方面聯絡在一起,如同四條主線編成的花環一般,其中的第一條主線,是關於誡命所教導的內容,它讓我來思想我們的主藉著這條誡命對我有怎樣嚴肅的命令和吩咐。第二條主線,是我對這條誡命的感恩。第三條主線,是我為此的認罪。最後的主線,是我因著誡命向主的求告。如下,我會按著這樣的方式來思想和禱告:

 

主說,“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上帝。”(《出埃及記》 202,3

 

對於這誡命我會首先思想上帝在其中對我有怎樣的教導和命令:上帝定意要成為我的上帝,因此無論環境如何,他都要我向他有堅定的信心,這是他向我的心意所在,我也要將自己永遠的福分仰望交託在他的手上。除他以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的事物值得我去依靠仰賴,不管它是什麼美物、尊榮、智慧、能力或是任何的受造物。

 

第二,我要因著主深不可測的憐憫獻上感恩。我這失落在罪中的受造物,沒有半點美德和功勞,然而他竟願如慈父一般恩待我,心甘樂意地親近我,成為我的上帝,完全地接納我,在我所有的患難中做我的安慰者、避難所、幫助和力量。他如此恩待我,並不記念我的惡。要不是他藉著向我們說話的方式,用人的語言明確地告訴我,他要做我的上帝,我這可悲、瞎眼、必死的人將必然去跟隨各式各樣的假神。主這樣的大恩豈是我能說盡的嗎?

 

第三,我要因自己的罪和對神恩典的輕忽而認罪痛悔,因為上帝如此美好的教導和他所賜下的至寶,竟常常遭到我的輕視和侮辱,我心中那無數的偶像已經大大地激動了他的憤怒。我要為此悔改,祈求上帝的赦罪。

 

最後,我要向上帝求告說:“噢,我的主,我的上帝,求你以你的恩典來幫助我,讓我每天都能對你的誡命有更深的認識,也讓我能夠以更加敬虔的心時刻按照你的話語來行。求你察驗我心,不要讓我再輕忽你的作為,免得失去了對你感恩的心,並去依靠別神或世上其他的幫助,而不去單單依靠你這位獨一的真神。阿們。我親愛的主,親愛的天父。阿們。”……

 

以上便是我如何應用上帝的十誡進行禱告的例子。我將每條誡命分作四個方面,即將其看作一部關於教義的書,一部讚美詩,一部認罪書以及一部祈禱書。當我們使用上帝的十誡來如此禱告時,我們當思路清晰、內心火熱地來到上帝面前,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必將它們全部都放在一次禱告之中,免得我們的心力無法支撐而陷於疲憊。

 

合上帝心意的禱告並非一定要長篇大論,那帶著火熱之心常常來到主面前的禱告,必然是討主喜悅的。如果在上帝的誡命中你能找到一部分(哪怕很短),是可以鼓勵你的心向上帝仰望尋求的,這便足夠。聖靈必然能成就這樣的工作,這也是他樂意賜給我們的恩典,特別是當我們的心能夠從各種自己的思慮煩擾中脫離出來,真正降服在主話語之下時,聖靈便會賜給我們更深的看見。

 

在這裡我就不再對《使徒信經》和其他的經文作講解了,因為若是一一分享的話,也許我永遠都無法結束這封信。所有按此方式操練禱告的人,可以每天輪流使用“十誡”、《詩篇》或是聖經中的某章經文,願這樣的燧石能夠點燃你向主禱告的熱火。

 

 

彼此成全的蘭大衛醫師與梅監霧牧師

 

     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和梅監霧牧師(Rev. Campbell Moody)是台灣醫療宣教史上一對值得認識的人物。

 

    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和梅監霧牧師(Rev. Campbell Moody)是台灣醫療宣教史上一對值得認識的人物。他們都是蘇格蘭人,蘭醫生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梅牧師畢業於蘇格蘭自由教會神學院及格拉斯哥大學,他們同船來台,一起生活並先在台南學習台語。梅牧師較有語言天份,說得一口道地的台灣話,成為後輩宣教師學習台語講道的典範。



  一八九六年相偕由台南徒步到彰化,開始醫療與傳教的事工,彰化地區因而成為中部宣教中心。他們因工作負荷沈重,且罹患瘧疾,健康大損,英國母會考慮為其更換工作環境,改調派中國大陸或新加坡;但因著對台灣的熱愛,仍然堅持留下,並視彰化為「第二故鄉」。蘭醫師委身台灣長達44年(1895-1939),梅牧師則因病委身台灣36年(1895-1931)。



  蘭醫師大部份的時間忙於醫療,照顧病患;由於醫術好,人格高,當地人尊稱為「彰化的活佛」。除了在醫館免費醫治患者外,也常和梅牧師出外佈道,他的醫療服務為福音的種子鬆土,梅牧師曾推崇他:「許多人決志是因為被蘭醫師的生活見證及醫療服務所感動。」

同樣的,蘭醫師對梅牧師也極為尊敬,他說:「梅監霧牧師是一位永不懈怠的宣教士。」

  倆人友誼深厚,在生活上常彼此照顧,也一起渡假;在工作上合作無間,互相扶持,彼此打氣。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是各自回應上帝的呼召,在上帝的國度裡共事,相輔相成,一起為完成上帝的旨意而奮鬥。

       教會史學家萬榮華曾經寫道:「從來沒有人能像他們一般和諧共事,這實在是主的恩賜,而梅牧師則將宣教福音事工歸功於蘭大 衛醫師的醫術及醫德。」

        蘭醫師較內向,沒有音樂細胞,梅牧師則較外向,歌聲嘹亮;蘭醫師以醫療見證為著力點,梅牧師以直接佈道,傳揚悔改赦罪的福音為職志,在街頭、廟口和家庭裡佈道。他們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倍受許多台灣人的愛戴,這是他們在中部宣教成功的秘訣。

 

 

梅監霧牧師小傳(主後1869~1940)

 

            梅監霧牧師,蘇格蘭人,18651110日 誕生於Benvue Bothwall,父親Robert Moody、母親Mary Ewing Naismith,梅牧師有兩姊、一兄、一弟,是虔誠愛主的家庭。父親是格拉斯哥一律師辦事處的紀事,母親屬名望家Hamilton家庭出身。

 

神學院畢業後 , 赴瑞士留學於Bren大學神學院一年,然後在格拉斯哥一所佈道所Gallowgate Mission工作。有一天晚上聽到其前輩 巴克禮 博士演講台灣宣教,心有感而得巴牧師之勉勵決心應答神之召命,準備到台灣。

 

離別本國到台灣

 

       梅牧師決心到台灣 , 但未向雙親提出 , 因為怕雙親煩惱阻檔 , 到出發之前夕才向母親告辭 ,母親聞息傷心痛哭 , 但是梅牧師愛主之心勝過雙親 , 心不搖動 , 以言語勸慰母親 , 從此別離親朋乘船來台。同船有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andsborough , M.D.與廉德烈牧師Rev. A.B.Nielson,他們三人於 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在安平登陸 , 在台南得林燕臣秀才教授台語。

 

佈道家梅牧師

 

        一八九六年十一月梅牧師與蘭醫生兩人徒步來彰化,開始行醫傳道,當時英國長老教會設立彰化為宣教副中心 ( 台南是宣教中心 ) 梅牧師設大肚、愛蘭、茄定 ( 西螺 ) 為臨時站 , 臨時站有宣教師休息處 , 使宣教師可以在一年中有幾次住在這裡,巡視附近新設教會,後來就尋覓設候補地集中宣教,梅牧師用蘇格蘭的這一種宣教方法一村又一村佈道,為主甘心粗食布衣,吃蘇格蘭黑麵包,用喇叭 ( 銅製形如羊角 )、或是銅鑼叫人說「上帝遺失兒女」緊集百姓宣講福音,若是看到那地方有百姓慕道,就租民屋,在這裡繼續佈道,主日托附近教會來輪流主理培養,或是派駐傳道師做工。

 

       梅牧師的熱情配合仁慈的蘭醫生的醫療傳道,使中部地區自一八九六年到一九○六年十年,建設十八間,信徒教自一千三百人增加到四千二百人,中部台中州包括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一千一百村落,其中九百村皆有梅牧師傳福音的腳蹤。他創設鹿港、二水、柳原、溪湖、清水、大里、芳苑、豐原、草屯、員林、赤水、和美、竹山、大肚、大城、田中、北投、二林諸教會。

 

神學家梅牧師

 

梅牧師是優秀的神學家在英國梅牧師以神學家聞名,神學生時代,受院方推派參加格拉斯哥與愛丁堡兩間神學院每年一次的討論會。

 

一九二九年受聘參加Bnuce Lecture,布魯司演講 , 其題目為The Purpose of Christ 基督的目的,本演講後來成書出版。

 

梅牧師的著作十二本,四本是台灣白話字本:羅馬書信、佈道論、古代的教會、活路問答。

 

八本英文The Heathen Heart. The Saints of Formosa . Love's Long Campaign. The mind of the Early Coverts . Christ for us and is us. The purpose of Christ. The King Guest. The childhood of the Church.

 

其中一九三二年著的The mind of the Early Coverts「初代改宗者的心意」一書榮獲母校格拉斯哥大學贈送神學博士 D.D. 學位。

 

聖樂家梅牧師

 

    梅牧師精於音樂,與老蘭醫生娘為南部大會時代聖詩委員,他做的舊聖詩有二五首 A 、四五首、四六首、二一七首、二六六首等五首。中部多間教會之樂隊都由他組織。

 

梅牧師之婚姻

 

梅牧師於一九○八年與Miss Margaret Findlay結婚,她是格拉斯哥,拉克厚其恩 師芬 博士之令嬡,可惜體弱,梅牧師為照顧她到新西蘭、日本等地療養,可惜於一九一五年十一日八日逝世,葬式遊行彰化街路之時,梅牧師領導樂隊獨唱「天堂攏無苦難永遠無死」來舉行路邊佈道。

 

一九二二年梅牧師與彰基院護士主任洪伯祺姑娘Miss Margaret Arthur結婚,她後來擔任英國長老會女宣道會幹事多年。七十六歲逝世於英國。

 

梅牧師之風範

 

(一)勤於工作

 

梅牧師不辭勞苦拼命傳道,忍渴耐餓,歷盡風霜不肯休息,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辛苦,恐積勞成疾,他答曰短壽勝於長壽 , 為主工作而死是最快樂的。

 

(二)克己待人

 

他自己衣著簡便,善待別人,某宣教師曰,梅教師之衣著如英國乞丐,卻拼命出力奉獻,彰化教會建堂獻四千五百元、南投建堂一千餘元、台中建堂一千元,其餘如:清水、草屯、二水、溪湖、屏東、斗六等地之教堂或土地皆有他奉獻之份,樂意幫助窮困、生病、傳教者,常暗中幫助,他平時搭火車之三等車,可因此省下來的錢,二年久幫助蓋一間教堂。

 

(三)一視同仁

 

    對富翁、有勢力者及目不識丁者一律平等,以笑容迎接客人,雙手奉茶,開口說我們台灣人,出外佈道都自己帶,不勞煩別人,他說「耶穌自己背十字架」。有一次於溪湖佈道與林學恭牧師共睡於三尺寬的桌櫃,於南投佈道宿於三等客棧,忍耐臭蟲之襲擊。

 

(四)注重祈禱

 

     梅牧師,佈道前,後皆祈禱,客人往訪常看他祈禱中,其桌上常放教會,傳教者信徒之名冊,時常為他們祈禱。

 

梅牧師往大雅佈道後染病而於一九二四年回國。

 

一九二七年由蘇格蘭寄附一大鐘給彰化教會以紀念前牧師娘。

 

       一九四○年二月二八日逝世於蘇格蘭Lennoxtown。同年 六月十三日 台中中會為他舉行盛大的追思禮拜於彰化教會。

 

 

 

梅監霧牧師出書年表

1907年 《異教徒的心》
1912
“Love's Long CampaignThe Saints of Formosa”
1913
“The East and the West”
1920
年 《早期改教者的心思》
1922
年 《古早的教會》
1929
年 《耶穌的目的》
1932
年 《國王的客人》
1935
年 《為我們且在我們當中的基督、教會的童年》

梅監霧牧師小檔案

 18651110日 生於英國蘇格蘭
1888
年 自由教會神學院畢業
1890
年 心中萌生海外宣教異象
1895
1218日 與蘭大衛醫生抵達台灣安平港
1896
11月 以彰化為據點,在中台灣宣教
1901
9月 前往新加坡
1902
89日 重返台灣
1908
年 結婚
1909
年 因師母生病,調至紐西蘭
1914
年 重返台灣
1915
年 師母病逝
1916
年 肺炎,返國治病
1918
9月 返台宣教
1921
年 再婚,至台南神學院教書
1924
年 因熱病返英國
1940
228日 病逝

梅監霧牧師對台灣的貢獻

 

    梅牧師對台灣的貢獻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梅牧師是忍渴耐餓、不辭勞苦的熱情傳道者

 

    他粗衣布食,以蘇格蘭式的「沿村露天佈道」方法在當時的台中州(包括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拓展福音,中部地區一千一百個村落中大約有九百個村留下了梅牧師的腳跡。他克己待人,卻拼命出力奉獻,協助諸多教會的建堂工作。他也創設了鹿港、二水、柳原、溪湖、清水、大里、芳苑、豐原、草屯、員林、赤水、竹山、大肚、大城、田中、北投、二林等教會。現今中部地區的教會基礎可以說是蘭醫生和梅牧師所共同建立的,他們兩人也可以說是台灣教會史上最合作無間的宣教夥伴。

 

二、梅牧師是一位觀察敏銳、思考深刻的學者

 

    他在宣教的過程中詳細觀察台灣漢人的宗教心理,特別探討他們對基督教信息的接納情形及理解程度。通過台灣漢人對基督教信仰傳統接受或拒絕、理解或誤解的過程,他分析並陳述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傳統宗教及文化的意涵。因此,他的作品所顯示的,其實正是日據時期台灣社會在基督教信仰衝擊下的一個「大眾宗教」面貌。梅牧師發現台灣漢人對福音缺乏興趣,因為很少人認為自己是「犯大罪的人」,在宗教上是強烈的「現世主義者」。換言之,漢人信徒的信仰往往停留在「物質的低層次」,是「麵粉基督徒」(rice-Christian)。

 

三、梅牧師也是一位偉大的初代教會史家

 

    他認為,因為台灣是宣教運動上的「處女地」(virgin soil),和基督教最初進入羅馬帝國時的情境非常相似,所以台灣宣教史和初代教會史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重合及互動關係。梅牧師的結論是,台灣的基督徒和二十世紀歐洲的新教基督徒不能相比,而是應和「前尼西亞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徒相比。他們在對福音的「接受」上雖然令人失望,同時他們的信仰熱誠及純潔生活往往和「主耶穌的恩典」毫無關係,但是我們應記得初代教會的信徒也是如此。正如初代教會的信徒﹙甚至神學家﹚無法了解保羅所強調的「上帝的軟弱」以及耶穌是「義人為不義的人受苦」的道理,福音也成為被台灣信徒視為「愚拙」的「絆腳石」(林前一:23)。

 

四、梅牧師是多才多藝、受人敬重的聖徒

 

    他精於聖樂,寫了舊聖詩25A4546217266等聖詩,也組織樂隊。他極為博學,又有創造力,從小就發明許多科學性的新設計,也曾在台南神學院教授「自然地理學」、「初級天文學」等課程。他好學不倦,飽讀群書,臨死前還細細閱讀著馬丁.布柏的《我與你》。他待人謙恭有禮,一視同仁,言必稱「咱台灣人」,絕不勞煩別人。受其人格感化影響的人有林燕臣牧師、林學恭牧師、許敏長老、楊福春先生等人。

 

    綜而言之,梅牧師是一位露天佈道家、歷史神學家、聖樂家、屬靈的聖徒。他的英國同工稱他為「英國乞丐」,他的台灣人同工稱他為「台灣的保羅」,筆者則認為他是台灣教會史上最有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