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教父們的著作

 

A.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

 

1875年所發現之第二世紀基督教文獻,是有關十二使徒教導的總整理;包括如何處理解決教會內的問題,有關道德教訓、實行聖禮的教導,及設立長老/執事的指示.這是初期教會情形的寶貴資料

 

        B. 革利免的書信

         

 對於革利免本人,我們所知不多.因僅有二封書信存在,他可能是羅馬主教之一

 

1.     革利免一書

 

從羅馬發給歌林多之公開書信,是寫在豆米仙為皇帝(81~96AD)開始逼迫信徒之後.此信之目的是為了針對歌林多教會的一些問題:似乎教會有年青的趕走了一些年長的領袖.在信中引用舊約和使徒,有關信心和善行的教導.因此信之作者認識保羅和彼得,加上信中誠懇的勸勉,使此信顯得非常受人歡迎,為人所知.

 

2.     革利免二書

 

此信常被學者稱為匿名的書信.有人稱是羅馬的革利免所寫,但值得懷疑.

 

C.     伊格拿修書信

 

伊格拿修(35~107AD),安提阿主教.是使徒約翰門徒,在赴羅馬被擲於獸場殉道途中,路經小亞細亞曾寫了七封信給不同教會.強調兩件事:

a.     為主殉道是與主聯合

b.     教會之合一,有賴於正式的組織/階級管理.

 

D.    巴拿巴的書信

 

有人以為是一世紀保羅同工巴拿巴所寫,或二世紀初一位亞歷山大的學者所寫.此非巴拿巴福音書(此傾向諾斯底主義),此書信是新約教導的應用.

 

E.     荷馬牧人書

 

為二世紀羅馬人荷馬所寫的啟示書,為喚醒基督徒悔改.是屬教牧性質,對聖經之解釋采寓言式.對初期教會影響極深.

 

F.      帕皮亞殘篇

 

帕皮亞(Papias)是使徒約翰門徒,寫了”主言的解釋”(Oracle of our Lord),共五冊,但已失傳.

 

G.    坡利甲的殉道

 

描述坡利甲殉道,非常鼓舞人心.他是示每拿主教(70~155AD),使徒約翰門徒.主後155年殉道.當地方總督要他咒詛基督以免受死,他回答”我事奉祂已八十六年,祂對我的作為毫無錯誤,我怎能褻瀆拯救我的主呢?

 

H.    坡利甲書信

“致腓立比人書”屬教牧性質

 

I.      長老們的遺物

 

一些片斷的資料

 

J.      致丟格那妥(Diognetus)書信

 

二世紀末或三世紀初,某基督徒的護教信.

 

 

早期基督教如何擴展

 

        A.造成基督教擴展之因

 

          根據有記載的資料如使徒行傳,及一些傳說如多馬到了印度---  

 

          我們可歸納出下列諸因:

 

統一語言(通用希臘文),與統一文化,共同價值系統,

此有助於任何思想的傳遞

猶太民族散居羅馬帝國各處,成為福音傳遞的好土壤

羅馬帝國的太平盛世,四面通達的交通網,允許基督教的傳遞

外邦世界中,人心的虛空,成了基督教思想傳遞的沃土

 

B. 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

 

前三十年(30~60AD):享受帝國法律保護,被視為是猶太

教的一支派

 

60~70AD:帝國開始迫害基督教會

羅馬歷史學家-泰西塔斯(Tacitus @55~117AD),記載羅馬皇帝尼祿王(54~68AD在位),誣告基督徒縱火燒羅馬,並在64AD發生第一件可證實的地區性迫害

 

羅馬學者-蒲林尼(Pliny 23~79AD),寫給羅馬皇帝-圖雷真(Trajan @52~117,在位98~117AD),告知基督徒拒向凱撒帝上香敬拜,結果皇帝回答”致他們於死”

 

 

伊格那修(Ignatius),是安提阿的大主教,112AD寫了七封信,當時他正面臨迫害,預備殉道,並視之為榮耀冠冕

 

優西比烏(Eusebius 263~339AD):是該撒利亞的主教,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是密友.是典型的第四世紀宮延主教,著述極多,其中有”基督教會歷史”,涵蓋30~325AD之教會史,其中有”第二世紀中期的殉道者”-坡利甲為其中之一

 

迫害的合法原因

 

控告信徒食人肉、喝人血:這是誤解信徒的聖餐(6:52~56)

控告信徒是無神論者:不拜羅馬眾神

控告信徒亂倫:彼此相愛,親嘴問安

行神跡違反羅馬禁止巫術的法例

被視為是下階屍人的迷信(eg中國農村的信徒)

信徒不參與羅馬的反道德的社交生活如競技場的戰犯奴隸肉博至死,或人獸搏鬥

 

 

迫害中的教會

 

a.殉道士的見證,更造成教會的增長,所以特土良(北非迦太基 160~220AD):殉道士的血是教會擴展的種子.

        真正大規模的迫害是在羅馬皇帝狄希阿斯(Decius)在位期間249~251AD),後在戴克裏先(Diocletian)284~305AD間續有迫害.

 

                    b.教會漸形成有規模、有組織

 

開始教會有執事(6:1~6),長老(監督)(11:30;14:23;提前 3:1)管理個別教會,後來人數漸多,到了150AD, 有了地區的主教,後又有大主教統管全部區域.同時教會各種形式、禮儀也漸成形.根據考古發現,一些教會的標幟如魚、十字架---也陸續出現.之後大主教更發展成更有權柄、能力的羅馬天主教教宗.

 

教會歷史概說

         記載有關自五旬節教會建立以後,它發展的事蹟

 

A.     研究教會歷史的原因不是為了:

 

1.知道屬天真理

 

羅馬天主教,除了聖經正典之外,還接受教會傳統為真理的一部份

 

2.     找到能適用於今天教會的模型

 

3.     護教

 

我們護教是根據聖經,而非歷史

 

4.     尋找適合今天教會的真理和應用乃是為了:

 

1.     瞭解現今教會組織的來源與發展過程

2.     尋求屬靈偉人的經歷,以得鼓勵

3.     學習歷史的教訓

 

如從一些運動(靈恩--)的演變,神學的探討,學習分辨何為重要,何者不重要.

 

B.     教會歷史在神學上的地位

 

基本神學是由下列諸項組成:

 

釋經(Exegesis) 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系統神學

 

C.     教會歷史的分期

 

此處之分法非絕對性;不同歷史學家有不同分法

 

1.         五旬節~100AD:使徒時期

 

此期約結束于使徒約翰去逝時

 

2.         尼西亞前時期:100~325AD

 

此期亦稱為教父時期,是基督教信仰教義形成的基礎期;325AD亦是尼西會議召開時,是第一次教會聚集商討教義上的紛爭,同時亦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宗教地位的開始

 

3.         尼西亞後時期:325~451AD

 

451AD是迦克墩會議期;有人將此期延長至600AD(大貴鈞利時,Gregory the Great);又有人延至787AD(最後一次大公會議);甚至有延至1054AD(東西羅馬帝國分裂).但以451600AD最多被採用

 

4.         中古時期

 

此期又可分為三段:

 

a.         早期~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此段期間是根據3.之分法,所以可有四種:450/600/787/1054~1200AD

 

經院哲學代表現代歐洲歷史的開始,此時大學院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知識份子階級增加

 

b.        高潮期:1201~1300AD

 

此期代表羅馬天主教之黃金時期;羅馬之經院哲學是主流力量,教會亦大量成立

 

c.         後期:文藝復興期1300~1500AD

 

此期是歐洲歷史的另一新開始,同時代表羅馬天主教的開始衰弱,官方的天主教會多元化,一時間同時有34位教宗產生,各自為政,混亂教義.

 

5.         改革宗教~後改革期:1500~1650(1700)AD

 

文藝復興引進宗教改革;此期中另有一期稱為後改革期(1590~1650or1700AD),或新教正統期.

 

6.         現代期:1700(1650)~現今

 

從啟蒙運動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