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馬教會歷經之階段
回溯羅馬教會的四個階段:
(一)羅馬教會很早就顯出,在教會歷史中它會占重要的一席。
(二)因著羅馬主教的努力,教皇制漸漸成形。
(三)十世紀及十一世紀前半期,教皇制被政府控制,非常腐敗。
(四)教會屬靈情況低落時,宗教復興開始,這復興是由克呂尼修道院帶出來的。
2.亨利三世協助克呂尼運動
「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父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事實上,這個運動就是由一個平信徒(亞奎丹公爵)創設修道院而開始的。
我們是否記得三位教皇同時在位、互相攻擊的事?其中以本尼狄克九世最壞、最無恥,他竟然將教皇職位出售。為了結束這種混亂局面並維護健全的教皇制,克呂尼運動的改革家們決定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的亨利三世求援。
亨利三世是一位虔誠的信徒,非常讚賞克呂尼運動。於是在他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宗教會議,把西維斯特三世革職,同時逼貴格利六世辭職,並將他放逐到德國。他又召開另一次會議,將本尼狄克九世革職。教皇座位本來就不能容三人同坐。現在,這三位競爭者相繼被摔下了寶座。
為了避免再捲入羅馬的腐敗,亨利三世另選一位德國主教就任教皇職,就是教皇革利免二世。然而這個教皇與繼任的教皇都很短命,在位不久就去世。亨利便指派自己的表兄弟、土爾主教為教皇,是為利奧九世。
3.教皇利奧九世
他在位五年(西元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
他一登位就非常忙碌,首先是改組紅衣主教會議(College of Cardinals)。原來在羅馬早已存在所謂紅衣主教,這些紅衣主教是教皇個人的助理及顧問。從形態上看,紅衣主教會議和教皇的關係正如內閣和總統之間的關係一樣。
利奧九世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全部成員都是羅馬人,他們來自羅馬的貴族,長期控制教皇,腐化了教皇制,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
這樣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筍哥(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父絕對禁止結婚。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4.東西方分裂
然而教皇利奧九世在位時也有難處。我們還記得東西方教會之間早有歧異,距離日遠,只是到目前為止,教會仍是一體。直到利奧九世在位,東西方教會才正式決裂。這事導因於利奧九世與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之間的不睦。西元1054年,教皇利奧九世的代表拿著教皇革除瑟如拉留教籍的詔諭,放在君士坦丁堡聖蘇菲亞教堂的聖壇上。主教長瑟如拉留盛怒之下,一報還一報,也革除了教皇利奧九世的教籍。於是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為二:東方為希臘教會,西方為拉丁教會。
5.克呂尼改革家面臨難關
教皇利奧九世去世後,德皇亨利三世又指派一位德國人為教皇,號稱維克多二世(Victor II );但他只在位兩年(西元1055一1057年),而亨利三世也於西元1056年突然去世。教皇維克多二世對克呂尼改革家及德皇亨利三世都很忠誠。當亨利三世去世時,王子只有六歲,維克多使他在母后愛格妮(Agnes)的輔佐下,即位為亨利四世。
這時克呂尼改革家們面臨難關:教皇制雖然已脫離羅馬貴族的控制,然而還是藉德皇之助而維持的,事實上,教皇制不過是換個主人而已。到目前為止,有兩個原因使克呂尼改革家們容忍皇室對教皇的控制:
(一)這似乎是教皇制擺脫羅馬貴族的唯一之路。
(二)雖然德皇亨利三世也像羅馬貴族一樣壟斷教皇制,但他對革新運動非常贊同,羅馬貴族則完全反對。因此,克呂尼改革家們寧可站在皇室這一邊。
如今這位神聖羅馬帝國能幹的皇帝去世了,即位的亨利四世只是一個六歲孩童,當權的是他軟弱的母后愛格妮。
因此,克呂尼改革家們深信,這是教皇制擺脫皇室控制的最佳時機。
6.教皇司提及十世
既然克呂尼改革家能夠控制羅馬,在他們的領導之下,經由羅馬聖職人員選出了一位新教皇司提反十世。這件事完全沒有經過皇室的決定或影響,甚至根本沒有諮詢太后愛格妮的意見。
教皇司提反是個能幹的改革家,他宣稱所有的聖職都需經「教會」按立,平信徒毫無權柄。他極力反對「平信徒授衣禮」。
德皇的權勢在於他可以指派自己喜歡的人當主教,若將這權勢從德皇手中奪走,皇帝就變得很弱。德皇當然是不會答應這樣做的,因此若教皇要執行他的諭令,必然會造成皇帝和教皇之間強烈的摩擦。
司提反深怕這種摩擦的發生,因此沒有推行他的主張,反而要求太后愛格妮支持他就任教皇職;然而,在愛格妮給他支持不久後,他就去世了。
7.希爾得布蘭遴選教皇
教皇司提反十世去世後,克呂尼改革家們面對的局面十分困難。羅馬貴族一直想奪回控制教皇的權勢,司提反十世死後才一星期,羅馬貴族就選了一個自己人為教皇,是為本尼狄克十世。
於是,那些在改革運動中新選出的紅衣主教必須離開羅馬逃命。這時期,對克呂尼改革家而言,是個黑暗時期,似乎教皇本尼狄克九世時代的腐敗又捲土重來,然而,他們卻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中得到説明。
原來在教皇貴格利六世被放逐到德國時,有一位名叫希爾得布蘭的年輕人伴他同往。亨利三世指派利奧九世為教皇,他赴羅馬就職時,從德國帶希爾得布蘭同往。抵羅馬後,利奧九世給他副執事的職位,專管教皇的經濟事務。這一位在利奧九世時代完全不被人注意的希爾得布蘭,在當前艱困的時期中挺身而出,成為黑暗時代的救星。
首先他注意觀察,要找到一位贊同克呂尼運動的好教皇;於是,佛羅倫斯主教成為他的人選;接著,他聯合塔斯卡尼公爵及一部份羅馬人支持這位人選;然後,他得到愛格妮的認可;最後,他召回那批逃命的紅衣主教,他們便選舉了希爾得布蘭所提出的候選人為繼任教皇,這位新教皇的稱號是尼古拉二世。
由於塔斯卡尼公爵的兵力保障,尼古拉二世成為羅馬的主宰,堅立在教皇座上。然而,從今以後,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他成為教會歷史中傑出的人物之一。
8.希爾得布蘭的早年
約於西元1020年,希爾得布蘭出生在義大利一個窮苦的家庭。他有一位叔父是羅馬聖瑪利修道院的院長,希爾得布蘭便在這個修道院受教育。
貴格利六世是當時羅馬少數幾個能幹的修道士之一,為了剷除在位敗壞的教皇,他用錢向教皇本尼狄克九世買下了教皇職位,並派希爾得布蘭為他服務。當他被皇帝放逐到德國時,也帶著希爾得布蘭同去。因此,西元1073年,當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時,他以貴格利七世為稱號,表達他對施惠者的感激。
在德國期間,希爾得布蘭獲得德國教會中罪惡行為的第一手資料,他親見屬世權貴如何指派一些完全不合適的人擔任教會聖職,只因為這些人肯付出高價。也是在德國期間,他認識了後來成為教皇的利奧九世。是利奧將他從德國再帶回羅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