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尼狄克(Benedict)
修道主義在耶柔米時已經盛行西方,不過各修道院有修道院的規則,修道士的態度也有很多不完全的地方。自本尼狄克以後,修道院的制度就有很大的改變。本尼狄克生在義大利的努西亞(Nursia)。有人說,他是一個少年老成的人。他先在羅馬城讀書;因怕世俗的引誘,就到野地去,住在山洞裏三年。每遇試探的事使其心裏起衝動,他就跳入荊棘和藤麻中間,為的是要克制他的情慾。那地方有些修道士推舉他為修道長;不久其他修道士看他做事要求太嚴,想要毒死他。在公元529年,本尼狄克在孟特喀西挪(Monta Cassino)上建立一所著名的修道院。他為那裏的修道士所定的規則是後來各處修道院的模範。本尼狄克要修道士立三個願望:
一. 必須住在修道院內。
二. 必須脫離世俗,就是獨身不娶,拋棄私有財產。
三. 必須服從院長的命令,遵守院中的規則。
本尼狄克也規定修道士早晚要勞動工做和遵守禮拜的時間。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有人說:「修道士用十字架(Cruce of aratro)培養道德和文化。」當時,除修道士之外幾乎沒有人看重學問,修道士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人。現在我們能有許多古書,多半是當時修道士在院中勤力抄寫的。他們也開辦學校,照顧窮人,善待客旅。本尼狄克的修道精神傳佈四處,從本尼狄克派而出的修道士,有二十四個教皇,一千六百大主教,都從他們這一派裏產生,由此可以證明他們在羅馬天主教中的勢力了。
2. 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
貴格利生在羅馬富貴之家,青年時在羅馬城做一個官長。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並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
有一天他到羅馬城賣奴僕的市場上,看見黃髮的奴僕,問他是何國人?人說:「是英國人。」貴格利心裏想,這些美麗的英國人不信基督,豈不是很可惜麼?就想到那裏去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康士坦丁堡做他的代表。到公元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他一聽見就躲到別處去了;後來人民找著了,勉強他,他才應允。當他任教皇的時候,戰事發生了,也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貴格利藉此顯明他的愛心和才幹,善待人民。自從他派人到英國去傳道,有多處的教會承認他為領袖。另外他也和條頓族往來,要引領他們到信正道。他也用了一些方法發展教皇的權力和資產。由於義大利各處主教甚具威權,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康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且說,這是教皇用的名號,別人不可冒稱;然而他自己卻不用那樣的名稱,只稱自己為「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歌班。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他與羅馬天主教神學的改革大有關係,比如他主張善人惡人死了以後,必先經過「煉獄」才可變為潔淨。然而他也說教會可以為死人禱告,縮短煉獄之苦期。他也主張善人的功勞和死了聖人的權柄。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他死於公元604年。
3. 英、德兩國之歸主
基督教很早就傳到英格蘭。從這裏又傳到蘇格蘭和愛爾蘭,信主的人也多。公元449年有未信德意志人和丹麥人攻打英國,殺害當地土人,毀壞禮拜堂,無處不表示他們的兇猛,於是凡信主的都逃到西邊。不久英國恢復了從前不信主的故態。貴格利登位之後,回想他在羅馬奴僕市場上所看見的英國人。他就派修道士奧古斯丁奴(Augustinus)於公元596年去佈道,同行的有四十人,次年才抵達英國。那時英國皇后已經成為基督徒,不久國王也信了主,和他一同領洗的有幾千人。
貴格利派奧古斯丁奴作坎特布里(Canterbury)的大主教,送他一根白帶表明承認的心。有一次貴格利寫信專講英國的教會,寫給到英國去的墨利托(Melito)說:
「上帝僕人的僕人貴格利,寫信給我最親愛的兒子墨利托修道院長說:自從你與你同行的人去了以後,我心裏很不平安,因為沒有聽見你們在路上如何,然而無所不能的上帝引導你們到我那最尊的教父奧古斯丁奴主教那裏以後,請告訴他,我為英人想了許久,凡屬百姓的神廟,除了裏面的偶像以外,一點也不可毀壞。他應該在神廟裏面潑聖水,建造聖臺,安置聖骨;如果這些神廟蓋造得好,這拜偶像的地方亦須要改為拜真神上帝的處所,使百姓見廟宇仍然存在,可照從前的習慣來聚集在廟裏面,並且認識和崇拜真神上帝。」
英國的教會持久都有能力,也注重「修道主義」。當時修道士查考聖經,也有抄寫書本的,也有著詩詞,作歷史的;考其究竟無非是藉傳道表示愛主的心。這時傳道的人到德國去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位稱為「德人的教師」的班伊裴(Bonifatius)。班伊裴想要傳道和建立教會的工夫完全符合教皇的意思,所以他三次到羅馬與教皇商議。
教皇派他做德國的大主教,贈他白帶一條以表承認。班伊裴除傳道、建立修道院外,又派主教管理教務,常勸他們服從教皇的命令。末後他到德國的北邊傳道。那地方的人還未信道,齊來攻打他,班伊裴吩咐跟從的人不要抵抗,僅拿聖經放在頭上,束手待斃。這是公元754年的事。
4. 尼斯多留教(Nestorianism,在中國稱景教)
巴革達德(Baghdad)末後做了尼斯多留教的中心點,這派領袖的住所也在那裏。亞洲各處有二十五個大主教在他的權柄以下。這教的大學設在米所波大米的尼西比(Nisibis)。除了讀神學以外,還注重哲學和醫學,並且熱心提倡教育和翻譯希臘的古書,後來這教的人很多作回教徒的教師。這教早已傳到了印度,今日在那裏還存在,叫「多馬信徒」(Thomas Christians)。唐、宋兩朝的時候,又傳到亞洲東方很多的地方。這時中華西北的土人,也有信仰這教的。
公元公元635年唐太宗時,有西方秦國的傳教士阿羅本(Olopen)來到中華。他傳的道就是尼斯多留派的道理,在中國稱為景教。太宗優待阿羅本,准他住在西安,又請人翻譯聖經,並根據阿羅本之請建造禮拜堂和修道院;這時可住二十一人。高宗待景教的人最好,又多建幾個禮拜堂;於是景教在中國傳開了。中宗、睿宗的時候武后不歡喜景教,佛教道教也逼迫它,因此把禮拜堂毀壞。到玄宗時態度又變了,再善待景教,重修所毀壞的禮拜堂。公元725年住在巴革達德的議長,派一個人作中華的大主教。那時中華的主教至少有六個,信徒也很少。代宗的時候,有一位從外國來的大官,名叫伊斯,捐許多金錢襄助景教。但有歷史學家說,這人是信佛的,想要聯絡中華的宗教,因此來幫助景教。這些事在景教碑文上歷歷可考,景教碑於明朝年間在西安被掘出(現今仍藏於西安碑林館),現仍不失為中國最著名石碑之一。
這時景教盛行中華,教內有大主教、主教、牧師、修道士等。碑上雖未說明有無學校,但看碑中文字,可以證明是有學問的人。這教雖暫時盛行於中華,然而也有些缺點:
一. 景教效法佛教的樣式,不保持基督教的特性;比方景教的牧師也自稱為「僧」,禮拜堂也稱為「寺」等。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翻譯佛經,有景教的牧師(也就是作景教碑文那個人)從旁幫助他;
二. 景教在中國完全依賴皇帝的蔭庇,所以不能十分自由地向當時的人民傳道;
三. 景教太注重耶穌的榮耀,並且碑中不說明十字架的道理,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蹟;
景教也遇到兩個難處,就是:
一. 受各方面的逼迫。
二. 與巴革達德的總會相隔太遠,與別處的支會也難交通;當有人要從歐洲到中華,需時達二、三年之久。
武宗宣言要毀滅佛寺,就不分景教佛教,勒令:「大秦穆護三千餘人反俗」。穆護約是景教徒。這事表明皇帝的蔭庇不常是可靠的。
唐宋的歷史記載景教的事很少,然而看巴革達德議長的記錄,就可曉得有時議長也派人作中國的大主教。所以景教那時雖受逼迫,還能存在。金朝末時,北平(北京)大約有一個姓趙名字叫馬(Cauma 譯音)的修道士,因為他的事只見於西方藉著中,所以不能確實曉得他的名字。趙馬的父親是一個老主教,很注重道理上的教育,所以趙馬青年的時候做修道士,先七年獨居一室,以後到西山修道三年。那時來了在中國生的一個回紇人,名字叫馬可(Marcos),他父母也是基督徒。他在西山同趙氏學道,曾由北 平大主 教授牧師之職。趙馬和馬可同具一個志向,要赴耶路撒冷去朝聖。他兩個人在路上遇見了景教的議長,待他們非常好,所以他們到了耶路撒冷以後,議長派馬可為北平的大主教;當時他只有二十五歲。不過他未動身以前,議長死了(1281至1317年)。他的朋友趙馬被波斯王派為歐洲公使,歷經意、法、英各國;也有各地方的人非常佩服他。馬可死在巴革達德。元朝的時候,馬可孛羅(Marco Polo)來到中國。這時中華的景教又復興起來了。
5. 穆罕默德(Mohammed)
公元六百年的時候,基督教傳到了歐洲西南部、非洲的北部、亞洲的敘利亞、小亞細亞、波斯;景教也傳到了中華。這時亞拉伯人住在亞洲的西南部;一方面事奉多神教,一方面也信仰麥加(Mecca)的「墨石」,他們說這黑石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所以相當敬拜。猶太人及基督教徒參雜在他們的中間,各有各的信仰。
穆罕默德是麥加人。他的家族雖富,但他自己家境很貧窮。他年幼時零丁孤苦,全賴伯父撫養。成人以後,一個富有的寡婦請他作工,要他在本國或外國經商。過不多的時候,穆罕默德娶她為妻。穆罕默德曾受本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感化,後來遊歷各國,看見兩教的情形。他所遇見的基督徒並不是熱心愛主的,所以他雖受他們的影響,並未歸正;但他的宗教思想不覺油然而生。他四十歲的時候,居住在麥加曠野的洞裏。他說:天使已經把最大先知的職分賜給了他,於是他在麥加人中間自稱為神(名叫「阿拉」Allah)的先知。
穆罕默德以「僅有一神,穆罕默德為其先知」十二字作傳道的宗旨;這也就是回教的信經。他一心信靠這一位神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主宰,但因為信阿拉是無所不能的,也信他是預定萬有的,所預定的是世人毫不能改變的。這樣一方面養成回人一個非常勇敢的心,一方面也養成回人故步自封的態度,凡事不肯改良;比方他們以為人死是神注定了的事,無法避免,所以就不贊成醫學上的預防方法了。回教除了說穆氏是先知外,也說亞伯拉罕,摩西,耶穌是先知。穆罕默德說:
「摩西的書,一為標準,一為恩典」(可蘭經46:11)。又說:「我(指神)使耶穌步他(指先知等)的後塵,作為馬利亞的兒子,他是證明在他以先所有的律法。我也賜給他福音。」(可蘭經5:50)
穆罕默德吩咐他的信徒,每日必須禱告五次;每年在白晝間必須禁食一月;更不可飲酒,吃豬肉。每人一生必須到麥加禱告一次,若不這樣,不能承受永生。又以引人入回教有最大的功勞。引人的方法先用好言相勸,倘若不服,可用威脅。如藉兵力傳道而被殺的,可得極大的福氣,和樂園的賞賜。所謂樂園的賞賜,多指各種外表的快樂,如美女等是。
回教的聖經名叫可蘭經。穆罕默德的話在經中寫得詳細。但回教雖然與基督教有相同的地方,它仍是一個律法的宗教,非贖罪的宗教;倫理上的缺點尤多,比方好殺,輕看婦女(穆罕默德認為一個人可有四妻,但他自己的妻子更多),和虐待奴僕。非洲作販賣奴僕生意的,盡是回人。
麥加人起初不歡喜穆罕默德的教義,信這教的都感受重大的逼迫,所以他在622年(這年是回教的紀元元年)逃到美地那(Medina),後來麥氏率領所招募的軍隊反攻麥加。過了幾年,他以武力作亞拉伯的主人,強迫所有的亞位伯人都要信回教。穆罕默德死在公元632年,沒有兒子。
穆罕默德死後百年間,回教兵隊攻破亞洲的西部,非洲的北部。他們得勝的最大緣故,是因為那地方的基督徒信心不堅,愛心冷淡。
唐朝的時候,回人始由陸路來到中華;也有坐船到廣東的。相傳穆罕默德的伯父也在內,但不確定。
唐肅宗時,西方有回兵來平「安史之亂」,從此居住在中華,與中國人通婚,並且宣傳國教,成為中國回人的祖宗。在中國的回人,其性情比西方的回人比較文明溫和一點。現今回教傳到非洲,頗有進步;然而基督教也居其間。今日各國信徒深覺宣傳福音於回教之中,是基督教的急務。
6. 查理曼(Charlemagne)
回人由西班牙攻打法國,法王查理(Charles)打勝了他們,於是他們仍舊退到西班牙去了。從此以後,人多稱查理為馬特兒(Martel)。
公元768年至814年,查理的子孫查理曼作王。這時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北部,多有服從他的。
公元800年,正逢聖誕節,查理曼到羅馬城。在彼得大禮拜堂禱告的時候,教皇忽然為他加冕,稱他為西羅馬皇帝。復行設立西羅馬國。照當時的政治思想,只可有一個皇帝,如同只可有一個教皇一般。於是查理曼特別保護教會,加添主教的勢力,不過他自己以主教的主自居;就是教皇也該服從他。又用主教作國家的官員,差遣他們周遊各處,調查人民的道德,教會的情形,和教育的情況。
查理曼的後裔沒有能力,攻他的國家分為德、法、意三國。教會、道德、教育,因此也漸漸衰敗了。
7. 黑暗時代
從公元950年到1050年稱為「黑暗時代」。黑暗最慘的地方莫過於義大利。這時有兩個教皇極力破壞了教會的名譽,就是約翰第十二世(John the 12th) 和本尼狄克第九世(Benedict the 9th)。
約翰二十一歲登位,後宮甚多,沉溺於酒色,也因此而死。
本尼狄克只有十歲,就作了教皇。成人以後,想要娶妻,就把教皇的位賣與別人。後來卻又懊悔,仍自稱為教皇。無奈那買者不肯退位,因此有了兩個教皇;後來又加了一教皇,三分鼎立;各霸一方。德皇聽了,便召開教會的大公會議,議決要求三位教皇一律退位,再行公舉。這時德國的地位很興盛,丹麥,挪威,俄羅斯諸國也有福音傳入,漸漸由野蠻轉為文明社會。這時是封建時代,主教做國家的諸侯,教皇有派立主教的專權,教皇也是義大利中部的王。
這時,雖是黑暗過度的時代,但抱著改良教會主義的人卻相繼而起,法國克呂尼(Cluny)修道院首先改良院中的規矩,不久這風聲傳到別院。
8. 東西教會分離的原因
公元1054年教會分為二部份:東方的為希臘教,西方的為羅馬教(就是天主教)。分離的原因是歐洲西方人的性質與東方不同。西方注重律法,東方注重知識。兩方對於神學的意見也不同。西方說,聖靈是從父和子降臨的,東方說,聖靈單是從父降臨的。加以東方不聽教皇的命令,並准許牧師娶妻。末後教皇的代表到康士坦丁堡,寫了一封咒咀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桌上而去。自此以後教會就分為二。希臘教的屬地大約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羅馬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
9. 貴格利第七世(Gregory VII)
貴格利第七世是由公元1073年至公元1085作羅馬天主教的教皇。起初他是一個修道士,自從受了克呂尼修道院的感化後,就立志要改良教會。根據他的意思,改良教會之前必須提高教皇的權柄,使他可以完全統治世界,皇帝也該服從他的命令,若不是這樣,就不能達到改良的目的。
貴格利說:「羅馬城的主教,不但現在沒有過錯,就是將來,也不會有過錯的地方。」他登位以後,頒布四個條例:
一. 只有主教長有選舉之權力,別人不得參加(主教長約有七十人)。
二. 禁止神父娶妻。
三. 禁止教會內買賣權位。
四. 禁止國家派主教做大官。
這時正當是享利第四世(Henry IV)做皇帝。他不承認第四條的規定,便令教皇退位。貴格利不服,反而逼皇帝退位,叫他與教會脫離關係,並且禁止人民服從他。人民因為懼怕教皇,所以和皇帝斷絕來往。享利無法,便在冬天時跑到義大利國。貴格利那時暫時住堪諾撒(Canossa)城。享利粗衣赤腳跑到他的門前,求他寬恕;過了三天,貴格利赦免了他,雖然和好,但是彼此的積恨仍深。後來貴格利在羅馬城受到享利的攻擊,被趕到南邊;他臨終時有話說:「我所愛的是公義,恨的是不義,所以我死在外地。」後來死在那裏。
後來享利的兒子與享利為敵,享利不幸也像貴勾利一樣憂鬱而死。享利死後,教皇的權力更加大起來了。
10. 十字軍東征
自古以來,西方的人皆喜歡到猶太地去遊玩。他們無非是想看耶穌所住的地方和教會的古跡,當然也帶著朝聖的意味,把耶路撒冷當著是聖城。信徒心中總覺得到過聖城是一種榮幸。在第十一世紀,土耳其(Turk)人佔領了猶太地,土耳其人當時是信仰奉回教的,因此在猶太地的信徒,甚至外來聖城的信徒,都受了他們的逼害。
教皇貴格利第七世以解放猶太地為理由,想聯合西方各國的軍隊攻打土耳其,卻不能成行。後來的教皇,烏爾班第二世(Urban II),他也看解放聖城為當急之務,於是在公元1095年在法國召開大公會議,申言教會在聖地的苦楚,勸赴會的國家代表設法出兵,他說:
「從前那獻聖祭的禮拜堂,可惜如今變成了牲畜之地;莊嚴的聖地,被敵人佔領了; 污穢如豬的土耳其人欺壓我們的弟兄。在聖彼得所住的安提阿,有非基督徒把他們的偶像立在禮拜堂之內。對於聖耶路撒冷的事,我更加不敢說,我也怕說;但你們知道耶穌在這城為了我們受了苦刑,祂的死是為了我們的罪,但這地方已經做了那不信者污穢的住所。照這樣看來,實在是我們的羞辱。所以我勸弟兄們莫把這有血的手去殺害兄弟; 該把這手與信道者合力攻打敵人。這比後來的以色列人為你的耶路撒冷打仗更好。你作基督的精兵,若死在基督為你死的地方,同樣是好。即使不能到達那地方,就是死在路上也是好的。」
赴會的人聽了,都大受感動,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於是他們在衣上綴上一個「紅十字」,作為赴聖地的符號。
歐洲各國一共集合三十萬人,組成一個大軍團,於公元1096年出征!軍隊在路途中遇著許多苦難:炎熱的天氣,疾病,並且首領中也有不和睦的。雖然如此,經過了三年的戰爭,小亞細亞的人才脫離了土耳其人的統治,十字軍也解放了耶路撒冷,把猶太地設立作為基督徒的聖城。那時十字軍所剩的人,僅有兩萬人。過了數年,回教軍隊又攻佔猶太地。雖然歐洲國家曾七次之多派兵東征前去助戰,還是不能永久解放耶路撒冷。有二百年之久,猶太地完全歸回教國家管轄。按表面看,十字軍七次東征似乎未能成就甚麼,然而考查歐洲的內部,這次戰爭卻與歐洲有極大的關係,因為當時的西方藉著這次和東方的交通,在智識、文學、商業各方面因此得著增長,教皇的權力和教會的勢力也因此更大起來了。從此以後,西方的人也繼續多有與東方和亞洲人交往,商人和傳道人東去者日多。當時中國唐朝就有西方而來的基督教,所謂的景教,就是由西方經陸路來中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