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暗時代產生的由來
在「羅馬和平」的盛世,羅馬帝國北邊的疆界,僅止於萊因河和多瑙河一線,廣大的中歐和北歐地區還住著許多野蠻民族,如日耳曼人(Germans)、北蠻人(Northmen) 和斯拉夫人(Slavs)等。
到了西元四世紀間,亦即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同時,被我國漢朝擊敗的北匈奴人向歐洲流竄,歐洲東部和中部的蠻族部落,因為無法抗拒匈奴人的襲擊,紛紛進入了東羅馬帝國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或西羅馬帝國境內,自此以後的四、五百年間,整個歐洲成為蠻族橫行的天下。西羅馬帝國在西元四七六年被蠻族滅亡,歐洲文化也倒退到野蠻黑暗的地步,形成歐洲的「黑暗時代」。
- 基督教教會成為文明堡壘
在歐洲黑暗時代中,蠻族到處焚燒劫掠,將羅馬帝國建立的許多文物制度恣意破壞,但對基督教教士和教會管屬的教堂教產等,卻不敢隨意侵犯。原來野蠻人心地純樸,知識淺陋,雖然不尊重文化建設,但對神祕的宗教勢力卻很畏懼。基督教教會就依賴這一點力量,在歐洲一片瓦礫場中能夠巍然獨存,一部分古典文化也賴以保存,成為黑暗時代的文明堡壘。
- 教皇制度的產生
侵入羅馬帝國的蠻族,於焚燒劫殺之餘,本來就懼怕鬼神的懲處,及至聽到教士們的天堂地獄之說,就紛紛抛棄原有的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義,基督教教會的勢力,也就隨之擴大。這由下列兩件大事中表露出來:一是教皇制度(Papacy)的形成。一是隱修運動(Monasticism)的興起。
相傳耶穌第一門徒彼得(Peter)曾任羅馬城的第一位主教,而新約全書裏又記載耶穌曾將天堂之鑰匙交給彼得,使其具有決定一個人升天堂或下地獄的權力。後來羅馬城的主教,就根據上述理由,不斷爭取教會的領導權。西元四五五年間,西羅馬帝國皇帝又曾下令,規定西羅馬帝國境內所有主教,均須服從羅馬城主教的節制。因此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羅馬城的主教就很自然的代替了原有皇帝的地位,而成為西歐各地教會的最高領導者,兼社會秩序的維護者。羅馬主教從此被人尊稱為「教皇」(Pope),這就是教皇制度的起源。
教皇制度建立後,最初還按照主教產生的辦法,由羅馬附近的神父選舉教皇。但因教皇地位日趨重要,這種辦法引起許多人的反對。後來乃由教皇在各地主教中,挑選辦理教務著有成績的人,升為樞機主教(Cardinal),以樞機主教為骨幹在羅馬成立教廷,教皇則由樞機主教團舉產生。基督教教會內的組織,於是漸趨完善。
- 隱修運動的興起
基督教徒出家苦修之風,最初起源於埃及。西元三、四世紀間,埃及有一位名叫聖安東尼(St. Anthony)的基督徒,年輕時就在尼羅河下游一座山上苦修,後來有許多虔誠的基督徒步其後塵,也到那座山上去苦修。聖安東尼乃將那些追隨者組織起來,在紅海岸邊建立了集體苦修的「修院」(Monastery),這是基督教有修院之始。
興自東方的隱修運動,隨著基督教的擴展也傳往歐洲。西元四、五世紀間,歐洲人為了逃避蠻族的燒殺,入山隱修的人更多,於是各地修院紛紛興起,成為教會組織的一部分。不過當時各地修院自定章程,沒有一定的準則。直至六世紀間,聖本篤(St. Benedict)在義大利南部喀西諾(Monte Casino)山上建立修院,制定聖本篤會規以後,歐洲修院的規矩才趨於一致。
聖本篤會規規定:凡入院修道的修士或修女,均須宣誓終身遵守貞潔、安貧與服從三大戒律。貞潔即是不娶或不嫁,棄絕家庭的牽累;安貧即是不要私產,生活所需由修院供給;服從即是絕對服從院長的命令,不得稍有違抗。此外又規定,修士或修女均須按照一定時間作息、讀經、祈禱、靜思,並須遵從院長的吩咐,從事各種體力的勞動,如抄寫古書、墾殖荒地、醫病製藥、教育兒童、出外布道等。西歐各地的修院都採用或仿行上述的規定,修院從此成為基督教教育與社會服務的中心。
- 基督教會的組織與分裂
自從隱修運動興起後,基督教的教士就分為兩類:一是原有的教士,如主教、神父等,須在教區內從事各種宗教活動,每日須與俗人接觸,因此稱為「入世教士」(Secular Clergy);另一類即是修院裏的修士、修女等,他們避居於建在山林的修院之中,不問世事,因此稱為「修會教士」(Regular Clergy)或「出世教士」。其組織系統如下:
| 教 皇〈 | 入世教士: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
| 修會教士:院 長──會長──修士等。 |
由羅馬教皇領導的教會,與由東羅馬皇帝領導的教會,無論組織系統或宗教儀式,都有差異。因此到了西元一○五四年,東西兩個教會就正式分裂:羅馬教皇領導下的教會稱為羅馬公教(Roman Catholic Church);東羅馬帝國皇帝領導下的教會稱為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
- 羅馬公教的貢獻
羅馬公教教會在黑暗時代中有很重要的貢獻:
(一)入世教士兼理一部分的地方行政、法律事務、修橋補路等工作,在兵荒馬亂中仍能維持部分社會秩序。又常對人民講道,給予苦難人民許多精神上的安慰。
(二)當時歐洲人口銳減,許多良田成為荒地,修會教士從事墾荒,增加社會生產。又因修會教士從事社會救濟工作,在戰亂中減少了許多無辜的死亡。尤以抄寫古書,使許多古代典籍得以保留下來,對後世文化影響更大。
(三)羅馬公教的教士不避危險艱難,深入蠻族居住的地區傳教,將蠻族教化成為文明人。他們以聖經為典範,將原極複雜的蠻族納入同一的風俗習慣、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之中,建立了所謂「基督教世界」。歐洲各地紛紛設立教會、教堂、修院,羅馬教會成為一個龐大的組織,羅馬教皇也就成為當時歐洲最有權威的領袖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