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的教育觀是他整體改革宗世界觀與「領域主權」思想的重要延伸。他深信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世界觀的建造,而基督徒有責任提供以聖經為根基的教育,使下一代能在敬畏上帝的價值觀中成長。
以下是凱波爾教育觀的核心理念與當代意義。
一、教育觀的核心信念
1. 教育不是中立的
凱波爾強調: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是中立的,每一種教育都建立在一種世界觀之上。」
他反對啟蒙運動以來的世俗中立教育理念,認為這種表面上的中立,實際上是以人本主義、自然主義等反聖經的價值觀為根基。真正的中立不存在,教育一定根據某種信仰或信念來培育人的心靈與思想。
2. 家長是子女教育的首要責任人
凱波爾認為,教育的主權屬於家庭,而非國家或教會。父母是上帝設立來教導兒女的第一線工人。
📖 參考經文:申命記 6:6–7:「…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
因此他強烈主張「教育自由(Freedom of Education)」,即政府應尊重家長選擇教育方式與學校的自由。
3. 教育是信仰的延伸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就業或社會適應,而是為了訓練人在上帝面前的整全生活,涵蓋知識、品格、信仰與召命。
「我們的學校存在,是因為我們相信上帝。若沒有信仰的出發點,教育將無根無基。」
他創辦了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就是為了提供以改革宗信仰為根基的高等教育,抵抗國家世俗教育的壟斷。
二、實踐:凱波爾在教育上的行動
✅ 創立基督教學校運動
凱波爾是荷蘭**基督教學校聯盟運動(Schoolstrijd)**的領袖,提倡:
- 政府應平等資助公立與私立(信仰)學校。
- 家長應有選擇學校的自由,而非被迫接受國家標準課程。
最終,這場運動於1917年促成荷蘭憲法修訂,保障教育自由與資助平等,為基督教教育留下深遠遺產。
✅ 建立以信仰為核心的大學
- 1880 年創立 自由大學(VU Amsterdam)
- 該大學從理念、課程到教職員,皆以改革宗信仰為世界觀基礎。
- 教育不僅是「有信仰的個人去讀書」,而是整個學術架構都從信仰出發,展現基督是萬有之主(參西 1:16–17)。
三、凱波爾教育觀的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 |
解釋 |
主權(Sovereignty) |
教育的主權屬於家庭與上帝,而非政府;每個領域對上帝直接負責 |
世界觀(Worldview) |
教育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信仰是教育的出發點而非附加品 |
自由(Freedom) |
政府不應強加單一教育模式;家長與社群有選擇信仰教育的自由 |
四、與當代教育思潮的對比
教育觀點 |
凱波爾的觀點 |
現代世俗觀點 |
教育的本質 |
建立在信仰世界觀上 |
中立的知識傳授 |
教育的主體 |
家長、教會與信仰社群 |
政府、教育部門 |
教育的目標 |
榮耀上帝、建造門徒、治理受造界 |
自我實現、社會適應、經濟競爭力 |
教育自由與選擇權 |
支持家長自由選擇學校與課程 |
通常政府主導公共教育,信仰選項較受限 |
五、現代應用與挑戰
✅ 應用價值:
- 鼓勵基督徒建立和支持基督教學校,從小訓練下一代活出信仰。
- 在公立教育體系中作光作鹽,並為教育政策發聲,爭取價值觀多元與信仰空間。
- 提醒教會與家長重視教育事工,不將子女交給世界的系統塑造。
⚠️ 當代挑戰:
- 在許多國家,基督教學校資源匱乏,或被視為「邊緣選項」。
- 政府教育政策日益世俗化,挑戰信仰價值觀(如性別意識、倫理課綱等)。
- 基督徒家庭對教育的「信仰使命」認知不清,容易只追求升學與成就。
六、總結金句與核心觀念
🗣️ 凱波爾名言:
「在教育領域裡,我們不是爭論教哪一門課程,而是爭論教育的靈魂是什麼。」
七、延伸反思問題(可作小組討論)
- 我的孩子或我自己接受的是哪一種世界觀的教育?
- 我如何在學校或教會中參與信仰教育的建造?
- 教會是否應該更加主動關心信徒的教育選擇與教育政策?
- 教育是否只是知識與技能的累積,還是門徒訓練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