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三位一體的統一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因此按照以上所考慮的,我們相信聖父,聖子,和聖靈,是一位上帝,一位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我們也相信聖父不是聖子,聖靈也不是聖父或聖子,乃是三位互相聯繫的。”

 

    他在給彼得的論信心一書中也說:“聖父,聖子,聖靈,在本質或本體上是統一的,但在位格上則不是。如果聖父聖子聖靈在位格上統一,像在本體上統一一般,就不應該稱之為三位一體了。再者,假如聖父聖子聖靈,不只在位格上,也在本質上有區分的話,那麼,雖仍然可說是三位,但不能稱之為一體了。可是族長,先知,和使徒都異口同聲地宣佈三位是一體的。”

 

    “在三位一體中,雖在本質上統一,但有一位上帝是聖父,祂由自己生了聖子,聖子是生於聖父,聖靈又是出於聖父與聖子。而這一切不是一位所能做到的不能生自己,同時又生於自己,和發出於自己。”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一篇說:“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自己產生自己。”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創造與被創造的三位一體之類似問題

     “然而他應當小心,恐將三位一體本身與其所造的形像,擬作完全類似。其實他應該知道,不論有何種類似,也有顯著的差異。”

 

    “這可以簡單地說明。一個人不是記憶,也不是悟性和愛,但他之具備了這三項,是以這三項來記憶,瞭解,和愛。所以存在的是有了這三項的一個人,他仍然不是三位。在另一方面,那作為最高本質的上帝,雖是一位,然而是三位,即聖父,聖子,和聖靈。這三位是一位上帝。可見三位一體是一宗事,三位一體在別物中的形像,又另一宗事。三位一體的形像是在人裏面,所以就稱之為人。同樣,畫板與畫板上的圖畫,都可稱之為一個形像,但畫板之稱為形像,是因為有圖畫在上面。”

 

    “再者,那因具有這三項而作上帝形像的人是同一個身份。但三位一體不是一位,而是三位,即子的父,父的子,以及父與子的聖靈,因此在三位一體的形像中,這三項不‘是’一個人,乃‘屬於’一個人。但在最高的三位一體中,那三者不是‘屬於’那獨一的上帝,,而‘是’獨一的上帝。然而三者是三位,而不是一位。前三項不是等於人,乃是屬於人,或者說是在人裏面。但我們怎能說在上帝裏面的三位一體,是屬於上帝的,而不是上帝的本身呢?”

 

    但願我們不會有這樣的信仰!我們不如說,三位一體的形像是在我們的心裏,然而很不完全的,以至於它對最高的三位一體只有若干類似之點,卻仍有一大部分是不相類似的。不過正如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十四篇中所說,我們應該知道,“心裏的三位一體,不是因為心能記憶,瞭解,和愛己身,而配稱為上帝的形像,乃是因為它也能記憶,瞭解,和愛它的創造者。”

 

    還有別的方式和別的名稱可以用來分別靈魂中那作為最高的和難以形容的三位一體之形像的三位一體。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心和它所認知的及所愛的,是三種事物。心認知自己,和愛自己;若它不認知自己,就不能愛自己。心與其認知為兩宗事,心與其愛也是兩宗事。所以當心認知自己和愛自己的時候,那三位一體是連續的,即是心,愛,和知。”“但在這裏所謂的心並不是指靈魂,而是指靈魂中最高尚的一部分。”這三項雖彼此不同,然而它們又是一體,因為它們在本質上是宿於靈魂裏面。

 

    心的本身仿佛是母親,心的知識仿佛是兒女。“在心知道它自己的時候,即產生那自我認識,而為那認識唯一的母親。”“第三是愛,愛是生於心和知識,心必知道自己才能愛自己。而且它愛它的兒女,即是它的認知,所以愛包括了母親和兒女。兒女不是少於母親,因為心所知道的是和它一樣的多,愛也不是少於母親和兒女,換言之,即不是少於心和知識,因為心愛它自己之多,是和它認識它自己之多一樣的。而且這三者彼此涵賅彼此,因為愛的心是在愛中,愛是在那愛之心的認識中,而認識又在認識的心中。”

    所以在這三項中有三位一體的跡象。因此那理智的心,在考慮這三項和那包羅這三項的本質時,就進而靜觀創造主宰,而且在三位中見到一體,在一體中見到三位。因為心知道有獨一的上帝,一個本質,和一個根原。心也知道如果有兩個,那末,兩個都不會是完全的,或者有一個是多餘的。假如這一個比那一個所有的少些,在它裏面就沒有絕對的完全。假如這一個所有的,不少於那一個所有的,那末,這一個必包羅萬象,而那一個只是多餘的了。所以理智的心明瞭上帝是獨一的,是萬物的主宰,而且心知道祂有智慧,不像麻木不仁之物,知道智慧是由祂而生;心也知道,既然祂愛祂的智慧,所以愛也是在那裏。”

彼得倫巴都作品--關於三位一體在人靈魂中的形像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考慮,在認識上帝,或至少能夠認識祂的人心中,那裏可發現三位一體的形像。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第十四篇中說:“人心雖與上帝的性質不同,然而那優於一切的上帝的形像,務須在那優於我們一切氣質的人心中去尋找。甚至在人心還未參預上帝以前,也可以在那裏尋找祂的形像;即令心不健全,甚至喪失了和上帝的參預,也仍然具有上帝的形像。它之所以是上帝的形像,乃在於它能容受上帝,和參預上帝。所以現在讓我們在心裏去尋找三位一體的上帝。心能記憶自己,瞭解自己,和愛自己,如果我們知道這一點,就知道某種三位一體了;不過這不是上帝本身,只是上帝的形像。”這裏有記憶,認識,和愛的三位一體了。“所以我們要討論這三者――記憶,悟性,和意志。”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十篇中說:“這三者不是三個生命,而是一個生命,不是三個心,而是一個心,和一個本質。記憶之所以稱為記憶,自然與其他事物相關聯,悟性,意志,或愛,也是與其他事物相關聯,但生命,心,和本質三者,都不與其他事物相關聯,只是指著它們自己。所以這三個實際是一個,它們是一個生命,一個心,和一個本質。儘管關於它們自身,可分別地稱為數個,它們也可以集合地稱呼,不是複數,而是單數。在另一方面,在它們被個別論及的時候,它們是分立的三個。”

 

    一般相等的事物不僅是一個對一個是相等的,一個對整體也是相等的,否則彼此不能互相包括,但它們是互相包括的。每一個是包括在每一個自身之中,而整體也包括在每一個之中。我記得我有記憶,悟性,和意志;我知道我瞭解,願意和記憶;我也願意要記憶,明白和立意,而且我對自己整個的記憶,悟性,和意志,都能同時記憶。凡我不能回憶的,那就等於不在我的記憶中,只有記憶的自身,是常在記憶之中,所以它是我完全能記憶力 。再者,凡我所瞭解的,我知道我瞭解;而且凡我所願意的,我知道我願意;但凡我所懂得的,我也記得。所以我記憶我全部所瞭解的,和我全部的意志。

 

    “同樣,當我明白這三者的時候,我是同時把它們當作整個的瞭解。除非是我不知道的事物,否則沒有什麼可知辨的事物,而為我所不解的。但對我所不知道的事物,我既無法記憶,也無從願意。所以對可知辨的事物,如我不明白,結果我也不會記憶,更不會願意。如我能記憶,和願意那些可知辨的事物,我當然也能瞭解它們。”

 

   “當我使用我所理解和記憶的一切之時,我的意志也包括了我整個理解,和整個記憶。所以它們三個全體,為每一個所包括,每一個對每一個,是全然相等的,而每一個對全體,也是全然相等的;總之,這三個是一體,一個生命,一個心,和一個本質。”

 

    “因此,對於最高的統一和三位一體來說——在祂裏面,本質同一而位有三——,人心真是(雖不充足)祂的形像。在這裏所謂心,是指靈魂而言,因為在它裏面有三位一體的形像。不過像奥古斯丁所說:‘真確地說來,心不是靈魂自身,而是靈魂中在優美的部分。’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十四篇說過,記憶不僅是記過去,和非目前的事物,也是記現在的事物,不然就不能領會它自己。”

以上我們所敍述的,乃是記憶,悟性,和意志三者是一體,一個心,和一個本質;那麼,這當如何解釋,應該在此處認真考慮。按照這些名詞適當的意義而論,上面的說法,似乎不很正確。因為心,即理智的靈,當然是精神的,而不是物體的本質,而這三種不過是心的一些自然的屬性,或能力,而且彼此各自不同,因為記憶不是悟性或意志,悟性也不是意志或愛。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這三種也是彼此涉及的,因為心除非瞭解自己,就不能愛自己,和記憶自己;心怎能夠愛和記憶它是不懂得的事物呢?”因此這三者很奇特地彼此不能分開;即令在說到它們彼此的關係時,它們每一種和它們全體,仍然是同一個本質。

 

    但是怎樣稱它們三者為同一本質,現在必須注意。顯然是因為它們根本上是存在於靈魂或心的裏面,而不是像一個主體中的偶性,因為那樣的偶性,是時來時去的。

 

    所以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如果我們有一點理解力的話,我們就懂得愛與認識是本質上存在於心裏,而不是像物體上的顏色一般;因為即使我們把它們說起來為彼此相關連的,然而它們每一種都有它自己的本質。”

 

    那麼,這三者何以能說是一體,或同一本質呢?奥古斯丁在三體一體論第十五篇中說:“誰能明白那由神性所構成的三種心理要素,誰能以記憶回憶,以悟性深思,以愛懷抱,並知道心的偉大心甚至對永恆的和不變的性質,也能夠記憶,瞭解,和願望,誰就確實在人的心中找著了最高三位一體的形像。”

 

 

 

彼得倫巴都作品--受造物中可以發現三位一體的跡象

 

    使徒說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120)。

 

    這“所造之物”所指的乃是人,“由於他在此外一切受造物中,是更優越的,或者,由於人是與此外一切受造物相和同的”(按照普通注解)。所以人能夠以心靈的理解力去觀察無形的上帝,或說他藉了有形與無形的受造物去觀察祂。他有兩種的援助,即是大自然的合理性,與上帝為使真理顯明於人而做的工作。所以使徒說:“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即是說祂所完成的工作是顯出祂的創造能力。

 

    安波羅修(Ambrose)曾說:“上帝是天然無形的,但為要使人可由有形之物去認識祂,祂就完成那些顯明工作者之存在的工作;這樣,未定的可從已定的去認識,而且萬有的上帝之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這事可以使人相信祂的存在。”

 

    所以他們可以明白,或者已經知道了,在一切受造物之外有了祂,祂所完成的,不是任何受造物所能完成或破壞的。若把任何力量加給人,讓他創造那樣的一個天地,我就說人即是上帝。但因為沒有人能完成這樣的事業,所以不得不承認在一切創造之上,有了那能創造萬物的祂,因此人心可以知道,祂是上帝。

 

    還有一種方法,即是理性的指導,他們或可能學習,或已經認識了上帝的真理。

 

    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86)裏面說:“最偉大的哲學家知道,上帝不是有形的,所以他們在尋找上帝時,必須超越一切形體之上。他們也知道,凡屬變化的不是最高的上帝,和萬物的本原,所以他們超越一切人心和可變的靈物之上去尋找上帝。最後,他們知道,凡變的只能由不變的和自存的主體而來。所以他們知道,祂已經完成了萬物的創造,而且知道,祂絕不能為它們所創造的。

 

“他們也考慮到,凡存在物,不是物質,便是精神,精神優於物質,那創造精神和物質的更加格外優越了。

 

“他們也明白,屬物質的一類是可感覺的,屬精神的一類是可知辨的,他們認為知辨的一類,高於感覺的一類。凡能由視覺或觸覺所認識的事物,我們稱為感覺的事物,由心靈所認識的事物,我們稱為知辨的事物。他們既然認為體與心兩者,都多少是可被認識的,否則它們沒有一件可以存在了。他們就認為必有一位元創造那些可被認識的事物之主體,祂是最初的,不變的,和不能比較的。他們正確地相信,那即是萬物的本原,祂自己不是被造的,乃是一切萬物的創造者。”

 

    可見上帝的真理,可用許多方法去認識。雖然上帝是單一的本體,並不包含各種不同的部分,但使徒還是用複數說:“上帝那不能見的各種屬性”,因為上帝的真理,可用各種方法,藉著所造之物而認識。由受造物的綿延,可以認識主宰的永恆,由受造物的廣大,可以認識主宰的全能,由受造物的秩序和安排,可以認識主宰的明哲,由受造物的統治,可以認識主宰的仁慈。這一切都是表明上帝的統一性。

 

    現在要看,在受造物中有不有三位一體的跡象或證據。

 

    關於這一點,奥古斯丁在他的三位一體論(De Trinitate)第六篇(1012)說:“當我們由受造物認識創造主時,我們必須認識祂為三位一體。因為有三位一體的跡象在受造物中表現著。因為由神工所造的萬物,在它們當中有某種‘統一’,‘物類’,和‘秩序’。每一受造物是一個單一的存在,如物體和心靈的個別性質;它們也是構成某種型式,如物體的形像或素質,以及心靈的主義或藝術;它們也都要尋找或保存某種秩序,如物體的重量或位置,以及心靈上的愉快與愛好;所以在受造物中,有三位一體的跡象。因為在那三位一體中,是萬物最高的根源,是最完全的美,與最幸福的樂。”

 

    奥古斯丁在他的真宗教(De Vera Religione)(55113節)一書中說:“那最高的根源乃是父上帝,因為萬物是由祂而有,聖子聖靈也是由祂而生髮。那最完全的美是聖子,即是聖父的真理,祂完全與父像似,我們對祂和父一同尊敬,並在父裏面尊敬祂,祂是萬物的楷模,使萬物生於一,複歸於一。但是,假如上帝不是至高之善,假如祂吝惜那善,不讓善盡一切受造物所願望的或所能的留存在它們裏面,那末,它們都無從藉著聖子而為聖父所造成,也不能得到好的結局。這善是聖靈,是聖父聖子的賜與。因此我們把這恩賜和聖父聖子一同均等地愛護保持。可見我們由考慮受造物,而認識它們雖屬於一個本體,卻顯成三位一體,即是我們由祂而生的父,我們因祂而存的子,和我們在祂而活的聖靈;也可說是我們所歸返的根本,和我們所景從的典型,和我們複和所憑藉的恩典。再者,是創造我們的主宰,是那主宰的形像,即使我們達於統一的,也是使我們歸於和諧的和平;祂即是那說‘要有光’的上帝,是那創造萬物之本質的道,也是祂那仁愛的賜與,由這個賜與,祂願意叫道所構成的萬物,能與主宰複和,不致滅亡。”

 

    可見三位一體的印象,在受造物中多少顯示出來;不過如沒有教理和內心靈感的啟示,僅由受造物的沉思默想,對三位一體就沒有,而且也不能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古代的哲學家仿佛從幽暗和偏遠的地方觀看真理,對於三位一體的認識也失敗了,正如法老的魔術家在第三次異跡中失敗的一般。然而無論如何,我們藉著那受造物的幫助,能夠相信一切無形的事物。

 

 

 

倫巴都

  彼得倫巴都(Petri Lombardi)   ,

  彼得倫巴都作品--受造物中可以發現三位一體的跡象 ,

  彼得倫巴都作品--關於三位一體在人靈魂中的形像  ,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創造與被創造的三位一體之類似問題 ,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三位一體的統一 ,


彼得倫巴都(Petri Lombardi)

 

    義大利北部人,約生於一一〇〇年,卒於一一六〇年,曾任巴黎諾脫達姆學院神學教授,最後升充巴黎教區主教。

 

    十二世紀中葉出世之有名的四部語錄(Libres IV Sententiarum)即出自他手筆。全書分列四大問題:

 

1)上帝

 

2)受造物

 

3)救法

 

4)聖禮及後事,故稱四部。

 

    他依當時人著書慣例,從各種信經及教父遺著中抄錄了有關教義的佳句,分類彙編,而用辯證法加以注解闡明,措詞渾厚謙和而又富於常識,故成為當時最適合的神學教課手冊,普遍行用於各地神院,直至改教運動盛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