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西比烏領導的亞流派,在剷除上述三位尼西亞的主將之後,在政治上取得絕對優勢。雖然亞他那修在335年被放逐,但是因為對他沒有任何教義上的指控,所以康士坦丁並未剝奪其教職。而埃及的主教們與民眾,總的來說仍是忠於被放逐的亞他那修,仍然拒絕亞流回歸亞歷山大教會。亞流只好回到康士坦丁堡,孤苦伶仃被人遺忘,不久之後(336年)過世。亞流死前,就不滿優西比烏黨羽不再支持他了。
其實,“亞流派”人士並非擁護亞流本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亞流派,他們曾說亞流只不過是一名長老,主教們怎麼會是被長老來領導。所謂“亞流派”,是指支持亞流的“隸屬論”(Subordinationism)思想(認為聖子隸屬於聖父,與聖父本質不同),反對尼西亞信經的“聖父與聖子同一本質”的信仰。所以,最後連亞流自己也明白,他早就被亞流派人士遺忘了。
康士坦丁於337年5月過世,死前穿著初信者白袍,由優西比烏為其施洗。康士坦丁死後,葬於康士坦丁堡的“眾使徒教堂”。令人欷噓扼腕的是:雖然康士坦丁召開的尼西亞會議,禁止了公開形式的亞流主義,但是到康士坦丁死時,亞流派人士在政治上得勢。東方教會中的亞流派,繼續得到繼任皇帝們的支持。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康士坦丁死後之政局變遷
康士坦丁死後,國土由其三個兒子繼承:長子康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治理西部(不列顛,高盧,西班牙);次子康士坦提二世(Constantius II),統治東部(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埃及);么兒康士坦司(Constans),統領中部(義大利,北非)。三分天下的局面不能持久,340年康士坦丁二世與康士坦司終於兵戎相見,康士坦丁二世戰死,康士坦司統一了帝國的中部與西部。
當康士坦丁大帝過世,三個兒子即位時,容讓被放逐的主教們回歸,所以亞他那修於337年末,回到亞歷山大。然而,亞流派領袖優西比烏獲得東部皇帝康士坦提的青睞。
優西比烏於339年從尼哥美地亞調任康士坦丁堡主教長,更加助長其在東部教會的領袖權位。他運用影響力,促使康士坦提下令放逐亞他那修,改派一位亞流派人士貴格力(Gregory)出任亞歷山大主教。但是民眾不服,只有派兵押陣,護送他上任。
當康士坦丁大帝過世,三個兒子即位時,容讓被放逐的主教們回歸,所以亞他那修於337年末,回到亞歷山大。然而,亞流派領袖優西比烏獲得東部皇帝康士坦提的青睞。
優西比烏於339年從尼哥美地亞調任康士坦丁堡主教長,更加助長其在東部教會的領袖權位。他運用影響力,促使康士坦提下令放逐亞他那修,改派一位亞流派人士貴格力(Gregory)出任亞歷山大主教。但是民眾不服,只有派兵押陣,護送他上任。
亞他那修在羅馬
亞他那修逃往羅馬,獲得羅馬主教朱里雅(Julius)的同情與支持,不久之後安卡拉主教馬吉羅也逃難到羅馬。在朱里雅的眼中,東方教會被亞流派領袖操縱,愈來愈遠離尼西亞信經。
由於康士坦司在340年成為帝國中西部的共主,朱里雅獲得康士坦司的支持,就挺身而出召開主教會議,宣告亞他那修與馬吉羅的革職判決是不公的。東方教會的領袖對西方教會此舉大感不悅,認為羅馬主教干預東方教會的事務。他們懷疑亞他那修與馬吉羅,是用“尼西亞信經”來遮掩“神格一位論”(Monarchianism)異端(認為上帝只有一位格,具三形態)。所以,他們被革職的判決是合法的。
所以,341年東方教會有97位主教在安提阿開會,宣告他們並非亞流派,否認羅馬主教有權做為東方教會的上訴法庭。他們制訂了三份信經,來補充並修正尼西亞信經,定罪“神格一位論”,特別指出馬吉羅的看法為異端。他們還寫了一信仰告白,呈獻給西部皇帝康士坦司,因為康士坦司要他們解釋其立場。如此一來,東西方教會瀕於分裂。
所以,341年東方教會有97位主教在安提阿開會,宣告他們並非亞流派,否認羅馬主教有權做為東方教會的上訴法庭。他們制訂了三份信經,來補充並修正尼西亞信經,定罪“神格一位論”,特別指出馬吉羅的看法為異端。他們還寫了一信仰告白,呈獻給西部皇帝康士坦司,因為康士坦司要他們解釋其立場。如此一來,東西方教會瀕於分裂。
東西方失和
由於康士坦丁堡主教長優西比烏是亞流派,只要他在領導東方教會,羅馬主教就不會相信“安提阿會議”的解釋。到了341與342年冬,優西比烏過世,康士坦丁堡繼任人選兩派內鬥,造成東方教會內部危機。然而,西部皇帝康士坦司國勢增強,開始向東部皇帝施加壓力,要東方主教們與西方合一。康士坦司在朱里雅的建議之下,勸服了康士坦提一起來召開東西方主教大會,以解決爭端。
在343 年秋,會議終於在撒狄卡(Serdica,今保加利亞的蘇非雅)召開,西方主教堅持要亞他那修與馬吉羅在場,東方主教們(人數較少)就退席抗議。西方主教們繼續進行會議,制訂教會法規,確認羅馬主教有權處理東方教會的爭議,並且還通過容易招致東方主教誤解的“信仰宣言”(亞他那修勸阻他們,但是他們並未聽從)。此次大會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面對這樣的困境,兩位皇帝決定東西雙方各讓一步,來尋求和解。當347年亞歷山大主教貴格力過世,東方同意讓亞他那修返回亞歷山大,恢復原職。因為亞他那修信仰純正,且受百姓歡迎愛戴。西方同意不再擁護馬吉羅,不再要求回復其安卡拉主教之職,因為馬吉羅的信仰確有可議之處。如此一來,東西方的爭議暫告平息。
亞 他那修在埃及民眾熱烈歡迎中,回到亞歷山大。這位曾被放逐兩次的主教,終於回到家鄉任職。這位在亞歷山大事奉,親身參與尼西亞大會的神學家與牧者,最洞悉 亞流異端的底細,是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主將。他深知若容讓亞流派貶低主基督的完全神性,將使得我們失去救恩唯一的中保。他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 辯,所以他遭受仇敵多次多方的攻擊與迫害。然而他不畏強權絕不妥協,守正不阿死守善道,所以被史家稱為是“正統信仰之父”。
在343 年秋,會議終於在撒狄卡(Serdica,今保加利亞的蘇非雅)召開,西方主教堅持要亞他那修與馬吉羅在場,東方主教們(人數較少)就退席抗議。西方主教們繼續進行會議,制訂教會法規,確認羅馬主教有權處理東方教會的爭議,並且還通過容易招致東方主教誤解的“信仰宣言”(亞他那修勸阻他們,但是他們並未聽從)。此次大會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面對這樣的困境,兩位皇帝決定東西雙方各讓一步,來尋求和解。當347年亞歷山大主教貴格力過世,東方同意讓亞他那修返回亞歷山大,恢復原職。因為亞他那修信仰純正,且受百姓歡迎愛戴。西方同意不再擁護馬吉羅,不再要求回復其安卡拉主教之職,因為馬吉羅的信仰確有可議之處。如此一來,東西方的爭議暫告平息。
亞 他那修在埃及民眾熱烈歡迎中,回到亞歷山大。這位曾被放逐兩次的主教,終於回到家鄉任職。這位在亞歷山大事奉,親身參與尼西亞大會的神學家與牧者,最洞悉 亞流異端的底細,是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主將。他深知若容讓亞流派貶低主基督的完全神性,將使得我們失去救恩唯一的中保。他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 辯,所以他遭受仇敵多次多方的攻擊與迫害。然而他不畏強權絕不妥協,守正不阿死守善道,所以被史家稱為是“正統信仰之父”。
訂閱:
意見 (Atom)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1950–)的生平 , Rowan Williams 的 靈修思想五大主題與經文對應表 , Rowan Williams 與其他安立甘靈修導師思想比較表 , Rowan Williams 靈修神學五大主題經文...
-
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 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 。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 —— 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
-
德國及瑞士的人物 , 英國人物 , 美洲人物 , 荷蘭人物 , 丹麥人物 , ...
-
一、分辨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遠離世俗負累,專注於某個宗教目標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始於四世紀,多在群體中以固定形式進行。後者則指著某種對付罪惡與獲得善行的特殊操練方法,例如長時間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序言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一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二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六段 , 馬丁路德論...
-
📅 寫作時間與背景 成文於 1560 年 ,在蘇格蘭宗教改革的高潮時期。 在約翰 ‧ 諾克斯( John Knox )與其他五位改革者(合稱 “ 六位約翰 ” )的帶領下完成,於 蘇格蘭議會( Parliament of Scotland ...
-
他 為 使徒後時期 ( Post-Apostolic Age )的 基督教會 領袖之一,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 安提阿教會 ( Patriarch of Antioch )第三位 主教 (前兩位分別是使徒彼得與 Evodius )。最終被 羅馬帝國 皇帝投入野獸的...
-
貴格利生在羅馬富貴之家,青年時在羅馬城做一個官長。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並且建了七個修道院, 自己 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 有一天他到羅馬城賣奴僕的市場上...
-
荷蘭的宗教改革並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傳入與擴展的過程,受到歐洲多股改革力量的影響。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1. 路德與人文主義的先聲( 1520s–1540s ) 馬丁 · 路德的著作 很快透過印刷網絡、商業貿易傳到安特衛普、鹿特...
-
先前恩典就是上帝賜給所有人的一種「預備的」恩典,讓人能回應并接受福音。先前恩典可以定義為:「人的靈魂進入救恩大門之前的第一步,或預備的救恩 (preparatory grace) 。這是聖靈向在罪中無助的人所施的恩典。對有罪的人,這可稱為恩慈﹔對無能力的人,這可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