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是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的早期典範與實踐者之一。雖然他當時未使用“公共神學”這個術語,但他在政治、教育、新聞、社會改革等多個公共領域的參與,正體現了公共神學的精髓——將信仰帶入公共領域,為全社會的真理與公義發聲,並展現上帝國的見證與影響力。
一、什麼是公共神學?
公共神學是指:
基督徒從神學出發,參與當代社會議題(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人權等),在公共領域中見證福音的真理與價值,推動社會整體的良善、公義與和平。
凱波爾的整個人生與事奉,就是這樣一種公共神學的實踐。
二、凱波爾的公共神學實踐:全人參與,全地為主
✅ 1. 「全地屬主」:基督徒參與公共領域的神學根基
凱波爾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公共神學的宣告:
「在整個人類存在的領域裡,沒有一寸土地不是基督所宣稱:『這是我的!』」
("There is not a
square inch in the whole domain of our human existence over which Christ, who
is Sovereign over all, does not cry: Mine!")
這句話成為改革宗公共神學的核心——基督是萬有之主,不只掌管教會,也掌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一切領域。因此,信仰不能局限在私人生活或教會中,而應進入公共領域中活出上帝的主權與真理。
✅ 2. 政治參與:建立信仰政黨
- 凱波爾創立 反革命黨(Anti-Revolutionary Party),這是歐洲第一個以改革宗信仰為基礎的政黨。
- 他擔任荷蘭首相(1901–1905),透過具體政策實踐改革宗倫理觀,如:
- 推動教育自由法案
- 關注社會福利與工人權益
- 反對無神論式的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
🧭 對凱波爾而言,政治不是「髒的」,而是信徒參與社會治理、實踐神公義與慈愛的管道。
✅ 3. 新聞與文化領域:建立基督徒媒體聲音
- 他創辦《標準報》(De Standaard),為當時荷蘭社會提供具有基督信仰立場的新聞與評論。
- 他不只是回應社會議題,更塑造了公共輿論,展現基督徒的價值觀與倫理觀。
📣 凱波爾的行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參與文化塑造,我們就會被文化塑造。」
✅ 4. 教育與學術:創建以神學為核心的大學
- 創立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 該校不只是為信徒開設的學校,而是全面挑戰世俗學術的根基與權威,建構完整的「基督教學術世界觀」。
🎓 凱波爾認為:學術與知識本身必須對基督負責。
✅ 5. 社會與階級關懷:建構信仰基礎的社會倫理
- 凱波爾強烈關注工人、貧窮人、農村群體,批評工業資本主義剝削弱勢,也批評無神論社會主義忽視人類的靈魂。
- 他主張 以基督信仰為中心的社會關懷與制度改革,推動社會倫理與公益實踐。
三、神學基礎:凱波爾公共神學的四大支柱
支柱 |
說明 |
基督的主權(Christ's
Lordship) |
基督是萬有之主,不只是教會之主,也掌管世界每一個領域 |
普通恩典(Common
Grace) |
上帝透過普通恩典維持社會秩序,使非信徒也能有美善行為,基督徒可在其中合作與見證 |
領域主權(Sphere
Sovereignty) |
社會各領域各自對上帝負責,彼此不能互相干預,教會、政府、家庭、教育各有上帝所設的主權 |
改革宗世界觀(Calvinist
Worldview) |
世界觀是信仰的展現,基督徒應建構出與世俗對立的基督教世界觀,影響文化與制度 |
四、凱波爾公共神學的今日啟示
✅ 鼓勵信徒進入公共領域:
- 不只是當牧師,也可以成為有信仰見證的老師、政治家、工程師、記者、律師。
- 不只是教會有價值,每個工作、每個公共領域都是敬拜與事奉上帝的場所。
✅ 建立信仰公共聲音:
- 不躲在「教會內部」,也不與文化妥協,而是在公共領域有智慧、有愛地發聲。
- 例如:教育政策、家庭法案、AI倫理、貧窮救助、媒體真相等。
✅ 建立信仰的文化根基與制度反思:
- 與其抱怨「世界很黑暗」,不如行動起來建立光明的見證。
- 透過基督教學校、媒體平台、NGO組織、學術研究,展現「上帝國在地」的見證。
五、總結金句:凱波爾式公共神學的呼召
「基督徒的信仰不是只屬於主日、教堂和個人靈修,而是要延伸到整個社會與文化的建構之中。上帝呼召祂的子民,在萬民中為祂作王與作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