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耶穌隱退

 

由於約翰福音曾標出耶穌四次上耶路撒冷過節,我們知道耶穌在世傳道一共三年多 (約 2:13、5:1、6:4、12:1)。

 

第一年在猶太初期的傳道可以說是沒沒無聞的一年。

 

第二年周遊加利利,是廣受歡迎的一年。

 

第三年遭遇反對,向北隱退,最後耶穌走向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並在第三天復活。

 

耶穌為什麼要隱退呢?祂在周遊加利利時,雖然曾經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但同時也遭遇來自法利賽人的反對。

 

「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太九3)

 

「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太九11)

 

「祂是靠著鬼王趕鬼。」(太九34)

 

「看哪,你的門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太十二2)

 

「這個人趕鬼,無非是靠著鬼王別西卜啊。」(太十二24)

 

結果,這個反對勢力日增,法利賽人控告耶穌 (太十二10),甚至想要除滅他(太十二14)。

 

當耶穌和他們討論傳統,指責他們假冒為善時,他們不服(太十五12)。面對這些阻力,耶穌暫時退隱。

 

    這也是我們面對阻力之處理方式之一,等候上帝安排的時機,不要任意妄為。

 

天國的教訓

 

 

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時,就宣告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5)他在周遊加利利時,也曾經用許多比喻講論天國的道理。

 

「天國」是馬太福音的用語,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則用「上帝的國」,二者其實相同。

 

天國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是非常寶貴的,耶穌用寶貝藏在地裡來形容它。有人發現了這個寶貝,就歡歡喜喜變賣一切所有的來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一顆重價的珠子,買賣的人識貨,看到它,就去變賣一切所有的來買它(太十三44~46)。要變賣一切所有的,來換這塊地或這顆珠子,而且還是歡歡喜喜地這樣做,這個寶貝的價值一定非常高。天國就是這樣。但有些人不知道天國的寶貴,自然無法放下自己所有的,來追求它。使徒保羅說,他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其他的事相形之下,都像糞土一般不值錢了(腓三8)。一個人如果認識到天國的寶貴,就會像使徒保羅這樣。

 

天國是怎樣的情況呢?它是一個上帝掌權的地方。耶穌曾經說,他靠上帝的能力趕鬼,就是上帝的國臨到(路十一20)。

 

法利賽人關心,上帝的國何時臨到。耶穌說,上帝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十七20~21)。只要一個人或一群人,讓上帝掌權,上帝的國就在他們中間。但是耶穌在教導門徒向天父禱告時卻說,「願你的國降臨」。這樣看來,上帝的國好像是已經來到,但又尚未成全。

 

要怎樣才能進入天國呢?耶穌曾對尼歌底母說,一個人必須重生才能進上帝的國,也就是要從水和聖靈來生(約三1~8)。這唯有憑信心,信賴上帝所預備的救恩。 難怪使徒保羅要以認識耶穌為至寶了。

 

你能夠體會天國的寶貴嗎?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它?你是否願意讓上帝在你的生命中掌權?你覺得上帝對你有真正的影響嗎?祂如何影響你?

 

總結來說,耶穌周遊加利利時,訓練門徒,醫病趕鬼,傳天國的福音,這是耶穌在世三項重要的事工。

 

耶穌行神蹟

 

耶穌周遊加利利時行了許多神蹟,讓我們舉其中三個例子來說明。

 

1.醫好38年之病者

 

耶穌在周遊加利利時,遇到節期,他還是會上耶路撒冷過節。約翰福音第五章記載,耶穌第二次上耶路撒冷過節所發生的一件事。這時是公元28年,有可能是逾越節,也有可能是住棚節。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附近有一個水池,據說,天使會按時來攪動池子裡的水;當天使攪動水時,第一個下水的人病便可得痊愈。因此,池邊有許許多多生病的人在等待,要搶機會先跳下水。

 

耶穌經過這地方,看見有一個人,病了38年,他在池邊不知等了多少年,卻年年失望。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他回答說,當然,可是沒有人幫助他,他沒辦法搶先下水。耶穌用一句話就醫好了他:「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耶穌行這件神蹟的日子是安息日,引起猶太人議論紛紛。他們認為根據律法,安息日不可以治病。但是耶穌在此跟他們討論,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猶太人不相信,他就舉出幾個見證:

 

1)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

 

2)耶穌所做的事,證明祂是父所差來的;

 

3)父為耶穌作見證;

 

4)聖經也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1~40)。

 

2.五餅二魚的神蹟

 

這是一個唯一四福音皆有記載的神蹟。耶穌用一個男孩的五餅二魚,餵飽了五千人。耶穌能行這個神蹟,是因為有一個男孩把他所有的都奉獻出來。雖然不多,只有五餅二魚,但是在奇妙的主手中,卻能供養五千人,而且還剩下十二籃子的零碎。我們每個人的恩賜才幹雖然微小,但是把它交在奇妙恩主手中,卻有可能成就大事。今天,你願意把你的什麼奉獻給主?他必藉著我們所擺上的,來祝福四周圍的人。五餅二魚的神蹟,簡單歸納如下:

 

經文:太十四13~21;可六30~44;路九10~17;約六1~15

 

時間:公元29年,近逾越節時

 

地點:近伯賽大城的野外

 

結果:很多人要來強逼耶穌作王

 

耶穌接著跟猶太人討論生命的糧,他要猶太人把眼光放在永恆,把專注點從那可看可觸摸的物質,轉移到那內心的、永恆的世界:「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六27)後來,他乾脆明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5)

 

3.耶穌履海

 

耶穌在行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吩咐門徒先上船,因為他要叫眾人散開。結果,耶穌一個人獨自上山去禱告。在眾人呼擁他作王的時刻,耶穌最重要的是要跟天父交通。一直到晚上,他都是單獨一個人。

 

這時,門徒在船上,起了風浪。半夜天快亮時,耶穌在海面上走,要走到門徒的船上去。門徒一看到有人在海面上走,都十分驚慌,大聲喊叫說,有鬼怪。換了你我在場,大概也會這樣想。

 

耶穌趕忙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太十四27)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

 

彼得實在有夠大膽。耶穌對彼得說:「你來吧。」

 

彼得真的下船去走海面。他走了 一兩 步之後,看見風浪那麼大,就害怕,要沉到水裡去,還好,他趕緊呼叫耶穌,說,「主啊,救我!」

 

耶穌一手就把他拉上來。結果,耶穌一上船,風就停了。船上的門徒都拜他說,「你真是上帝的兒子了。」(太十四33)

 

真的,耶穌若不是上帝的兒子,就沒辦法行這樣的事。那天晚上,如果你在場,你會怎麼說、你會怎麼做呢?

 

4.神蹟的意義

 

曾經有人懷疑這些神蹟的真實性。究竟神蹟有可能發生嗎?你見過神蹟嗎?它的作用何在?在我們現今的時代,還有神蹟嗎?

 

一般人以為自然科學中所不能解釋的,不大可能發生的,就是神蹟。根據這樣的定義,當自然科學愈進步,能夠解釋的現象愈多,好像上帝能做的變得愈來愈少。其實大自然的現象,即使能夠解釋,也可以說是神蹟,因為神蹟廣義來說,就是上帝的作為,包括創造及攝理,以及自然律的運行在內。人所發現的自然律是上帝所設立眾多真理的一部份,人只是發現它如何運作而已。由於這些自然律在近百年來帶給人類物質享受的提昇,一般人不清楚,以為「科學萬能」,而上帝的作為就減少,這是極大的誤解。人不是自然律的創造者,人只是它的發現者與使用者,唯有上帝是自然律的創造者。有時候,上帝為了彰顯祂的榮耀,證實祂的道,會暫時改變自然律來成就一些事,這是一般所說狹義的神蹟,但它並不是經常發生的。

 

耶穌行神蹟的目的何在?為什麼當文士和法利賽人前來要求耶穌行神蹟時,祂卻拒絕呢(太十二38~42)?耶穌所行的一切,證實他的身份,是父所差來的(約五36)。 在這些事上,他顯明自己是戰勝疾病的主,也是大自然的主。法利賽人已經看見耶穌所行的這一切,卻還不相信,即使有再多的神蹟也是沒用的。不過,耶穌說,還有一個神蹟,就是約拿的神蹟要留給他們。約拿的神蹟代表耶穌死了以後第三天要復活。你相信人死了以後可以復活嗎?你相信耶穌的復活嗎?耶穌復活是最大的神蹟,如果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他所行的這一切神蹟都是可信的,因為祂就是上帝的兒子呀!

 

還記得耶穌在開始他的事工之前所受的試探嗎?魔鬼要耶穌行神蹟來讓眾人跟隨他。但耶穌不以行神蹟為達到他在世使命的方法。他選擇了十字架的道路,乃是順服之路。

 

 

登山寶訓

 

馬太福音五~七記載耶穌在山上教訓祂的門徒與眾人,這一段通常被稱為登山寶訓。有人形容這是天國的新律法,有人說它是一種過渡性的倫理,也有人認為耶穌在這裡所教導的,人根本做不到,它只是一個理想而已。無論如何,耶穌為我們刻劃出天國大致上的輪廓。

 

登山寶訓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吩咐?你覺得這個吩咐容易遵行嗎?耶穌的登山寶訓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內心

 

耶穌所說的八福中,幾乎每個福氣都與心靈的狀態有關,其中和合本聖經有兩個福氣直接把「心」譯上去:

 

太五3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8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

 

路加福音六45記載耶穌強調內心的另一句話:「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

 

可見內心是非常重要的。舊約的箴言也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這對我們這個重視外表及包裝的時代,實在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因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

 

你心裡所充滿的是什麼呢?你所關心的又是什麼?

 

馬太福音五28提到,「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許多人為這句話感到汗顏,覺得耶穌訂的標準太高了。有人說,這裏的「動淫念」雖然是在內心中的事,卻已經有準備採取行動的意思,因此才會說這個人心裡已經犯姦淫。也有人說,耶穌這句話是針對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說的,重點在指出沒有一個義人,連法利賽人也不例外。無論如何,耶穌的教導讓我們看到上帝注重人的內心。很多人不瞭解自己並未作奸犯科,也不妨礙他人,怎麼會是罪人,需要耶穌的救贖呢?原來上帝是用人的內心來衡量人。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惡中,就是這緣故(羅三20)。

 

2.與上帝的關係

 

耶穌很清楚地教導我們要把上帝擺在第一位:「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這是天國,也就是上帝國的中心思想。很多人擔心把上帝擺在第一,會失去自己寶貴的東西。其實,正好相反。

 

耶穌說,「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十39)

 

那些緊緊抓住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肯順服上帝的人,反而將失去它。你願意把上帝擺在第一位,在你的學業、工作和交友、婚姻等各方面都尊主為大,讓祂來帶領嗎?你的顧慮是什麼?

 

其次,耶穌教導門徒要禱告。祂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

;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

 

但是耶穌也教導門徒禱告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故意叫人看見,不要用重複的話。連禱告的內容耶穌都清楚地告訴門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背誦的主禱文(太六9~13)。

 

最後,耶穌教導門徒要信靠上帝。看野地的花和天上的飛鳥,上帝都眷顧

,何況是我們人類,比花鳥都還貴重呢!耶穌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

 

3.與人的關係

 

關於與人相處,耶穌吩咐門徒:要愛仇敵(太五44;參看箴廿五21~22);要饒恕人(太六14);不要凡是先知都信,要辨別(太七15);不要論斷人(太七1);不要求人的榮耀(太六1~8)。人的自滿會使一個人失去智慧,失去從上帝來的能力。

 

耶穌這樣的教訓,和儒家思想比較起來,有什麼分別呢?孔子教導他的弟子要修身,這是以人的努力做基礎。但是人最大的問題是知而不能行、力有未逮,修身到最後,有可能會產生無力感,或是變成假冒為善。耶穌教導門徒與人相處卻是以與上帝的關係做基礎的。因為天父饒恕我們所有的過犯,所以我們也要饒恕別人;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要愛別人(約壹四19)。

 

4.對物質

 

今天在台灣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結果卻造成一些亂象。耶穌教導我們,要積財寶在天,因為一個人的錢財在那裡,他的心也在那裡(太六19~21)。這對富足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對於貧苦的人,耶穌說,不要憂慮吃什麼、穿什麼,因為上帝憐憫、眷顧我們(太六25~32)。

 

5.帶有權柄

 

耶穌講完這些話,聽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過去聽多了文士們的教導,對耶穌的教訓,感覺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耶穌的話裡帶有權柄(太七28~29)。關於登山寶訓基督徒是否要按字句遵行,學者們有許多討論。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落入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重要的是精義,不是字句。

 

 

做門徒的代價和賞賜

 

 

  依你看,做主的門徒會遇到什麼難處?會有什麼樣的賞賜?耶穌要跟隨祂的人,先計算一下代價(路十四25~33)。究竟跟隨耶穌的代價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的有以下幾項:

 

1.     要愛主耶穌勝過一切:

 

耶穌說,「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

 

這句話曾經引起一些誤會,以為耶穌教導人要撇棄自己的家人。其實,耶穌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愛家人或愛自己,而是在優先順序上,他要求我們將他擺在第一。如果我們想到他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就不會覺得這樣的要求太過份了。不過,這樣的吩咐對重視家族的華人來說,可不是容易遵守的一件事。

 

2.要捨己背十字架: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祂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

 

在這個講求自我肯定的時代,耶穌捨己的吩咐常被質疑,難道基督徒都要否定自己嗎?其實捨己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順服主。奇妙的是,順服主的人,到頭來反而更能找到自我、肯定自我。

 

耶穌接著就說明了祂這樣吩咐的理由:「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九24)

 

這種吊詭性的真理大概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3.要有受苦的心志:

 

很多人以為,信了耶穌以後就凡事順利,恩典滿滿。當然聖經中也有這一類的應許,凡順服上帝的必蒙祝福。但是上帝所看為的福氣,和一般人所以為的不同。有時候,上帝允許苦難臨到,卻加添力量,讓我們在苦難中經歷祂;有時候,苦難提昇我們的信心(參見約伯記)。

 

而為了福音的緣故基督徒會受苦,這是初代教會真實的經歷。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先嚐苦杯,跟隨他的人也不能倖免。但是主對他的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b)

 

在你信主的經驗中,有沒有因為做主門徒的緣故而受苦的?

 

作主的門徒有什麼賞賜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有一次,耶穌講了一篇比較難接受的道理,跟隨他的有不少人就不再和他同行了。耶穌問十二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8)

 

的確,主有永生之道,跟隨祂的人必得著永生。這個永生之道,很多人以為是死後上天堂,其實,永生的福份在現今就開始了。

 

耶穌說過,「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

 

原來,過一個認識上帝、豐富的人生,就是永生的開始。

 

在衡量過做主門徒的代價和賞賜之後,你願意做主的門徒嗎?

 

設立十二使徒

 

  耶穌出來傳道之後,許多人追隨祂。耶穌看到許多的需要,感慨地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7)

 

上帝的工,耶穌自己做不就得了嗎?祂比門徒棒多了,不是嗎?但是我們的主樂意讓門徒參與,同時耶穌一定也體認到祂身為人子時間和空間的有限,知道祂在世的時間不長;他要揀選門徒來做他所託付他們的工。於是在經過整夜禱告之後,耶穌從跟隨祂的人中揀選了十二個人,設立他們做使徒(路六12)。耶穌這樣做的目的有三,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14~15)。

 

1.常和耶穌同在,這是做使徒第一重要的。

 

記得安得烈初次遇見耶穌時,才跟耶穌住了一個晚上,就知道耶穌是彌賽亞了。耶穌選召這十二個門徒,要他們常常和祂同在。藉著朝夕相處,耶穌把許多的事教導他們、堅固他們的信心。

 

路加福音廿二28記載,耶穌快要受難,門徒還在爭論誰為大,耶穌語重心長地說,「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

 

可見耶穌何等看重與門徒們同在的時光。

 

2.其次,耶穌差門徒出去傳道,傳天國的福音。

 

馬太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吩咐他們出去傳道時要注意些什麼。看起來,門徒這時候並未完全準備好,他們對耶穌的信心也要等到耶穌復活向他們顯現後,才得到穩固。但是耶穌卻在這時候就差遣他們出去。有人說,這是給做門徒的一種實習,因此耶穌才吩咐他們不要到外邦人的地去(太十5~6)。不過,同樣這段記載,路加福音卻未交待說不可往外邦人的地去(路九1~6)。有可能馬太福音為猶太人而寫,所以強調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路加福音較具普世性眼光,所以沒有提到這個限制。

 

3.第三,耶穌給門徒權柄趕鬼

 

有人被鬼附身,飽受痛苦,這是傳福音時常會遇見的問題。耶穌讓門徒看到,他的權柄勝過這些,因此,他叫他們不必懼怕。

 

耶穌復活之後,再一次地差遣門徒,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徒一8)

 

可見,門徒是要為主作見證的。雖然,他們有軟弱,也有跌倒的時候,但是,聖靈幫助他們,堅固他們。而且,聖靈也讓他們想起從前耶穌所教導他們許多的事情。你願意做耶穌的見證人嗎?

 

 

醫治大臣之子

 

  這是耶穌初期傳道所行的第二個神蹟,地點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約四46~54)。

 

這個神蹟最特別的地方是,耶穌醫病,可是病人不在場,卻遠在迦百農自己的家裡。如此,怎能確定這個病人是耶穌醫好的呢?

 

耶穌又不在場!病人的父親是一個大臣,是他來耶穌面前,求祂醫治他生病的兒子。耶穌叫他回家,因為他的兒子病已經好了。他聽了,就真的回家去,僕人向他報告說他兒子病已經好了。這個大臣從時間上來判斷,確定是耶穌醫好他兒子的,因為耶穌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的時間,正是他兒子得痊癒的時間。

 

他和他的全家就都信了。你覺得這是巧合嗎?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就這樣相信主?

 

  類似的故事,在其他福音書中也有記載,細節上略有不同(太八5~13;路 七1~10)。有人認為這是同一個故事,也有人認為是不一樣的故事。

 

 

論活水

 

  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耶穌特地經過撒馬利亞的一座城敘加,與一個婦人談道,這是一個十分有名的故事。撒馬利亞原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為北國暗利王所建(王上十五23~24)。

 

北國以色列滅亡,百姓被擄到亞述之後,亞述王遷了許多外邦人來住在這城,與當地以色列人混雜居住,彼此通婚 (參看王下十24)。

 

在歷 任外邦 君王統治下,撒馬利亞不但是一個城,還是鄰近地區整個省份的名稱。後來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回,就不把撒馬利亞人視為自己的同胞,反而輕看他們,不跟他們來往。

 

  耶穌不但主動親近撒馬利亞人,而且還是一個名聲不太好的婦人。耶穌這樣做,連祂的門徒也感到訝異。耶穌向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其實是要把生命的活水賞賜給她。

 

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

 

耶穌要這婦人把她的丈夫也帶來,並且指出她已經有五個丈夫,現在同住的還不是她的丈夫。這婦人立刻感受到耶穌不是一個尋常人,但她卻故意轉移話題,跟耶穌辯論禮拜的地方應該在撒馬利亞的一座山上。耶穌強調,在那裡作禮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耶穌在此顯示祂的身份,就是彌賽亞,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基督。主耶穌是活水的泉源,你羨慕得到這樣的活水嗎?你想,世人都需要這樣的活水嗎?要如何支取它?

 

  撒馬利亞婦人是一個熱誠而又坦率的人,她一認識耶穌,就向全城的人介紹耶穌。撒馬利亞城裡的人,原先是因為這婦人的見證來到耶穌面前,等到他們與主耶穌接觸之後,就自己真正認識主了(約四42)。

 

你對耶穌的認識是否已經從第一階段別人向你介紹,進入第二階段自己有親身的體會?如果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你是否願意把耶穌介紹給別人?

 

你跟別人談過道嗎?對方的反應如何?你的感想如何?

 

潔淨聖殿

 

  約翰福音二13~21 記載,耶穌到耶路撒冷過節時潔淨聖殿的經過。兩約之間,王朝沒了,聖殿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由祭司握有大權。原先猶太人的祭司是世襲的,而且為終身職,大體上其統治尚稱清明。

 

但是在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時期,由於國王任意撤換大祭司,祭司職位竟可以用金錢賄賂而得;祭司變成政治物品,淪為統治者的工具。這種情形在馬加比革命時略有改善。但是革命成功之後的哈斯摩尼王朝,祭司兼國王,祭司家族為了爭奪王位,紛爭迭起。後來希律被羅馬皇帝封為猶太地的王,祭司權力銳減,但仍為猶太社會的主要力量。

 

權力往往使人腐敗。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聖殿的外邦人院中有人做買賣,換銀錢、買牛羊,由祭司所管理,因此它被稱為「亞那子孫的市場」,可能祭司也從中獲利,導致來獻祭的人受到重重剝削。

 

  耶穌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看到這種情形,大發雷霆,他把牛羊都趕出去,說「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二16)

 

記載類似事件的馬太福音有耶穌引用經上的話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太廿一13;賽五十六7;耶七11)

 

而這件事讓門徒想起經上的另一句話,「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二17;詩六十九9)

 

我們在這裡看到耶穌所關心的是上帝的國、上帝的殿,但祭司們所關心的卻是權力與金錢。使徒保羅曾經指責有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 (提前六5)。

 

今天一定也有人像祭司一樣,藉著宗教或事奉圖利。

 

一般的信眾,可能是為了敬虔的緣故,很少去過問所捐的錢作何用途。這就給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宗教領袖很大的空間,或說很大的誘惑之言;如果沒有監督或提醒,很容易掉入陷阱,難以自拔。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關心的是上帝的國、上帝的殿。在你的教會中,大部份的人都關心些什麼?你呢,你所關心的是什麼?如果看見教會中有不公義的事,你會怎麼做?

 

  耶穌潔淨聖殿這個事件,約翰福音把它放在耶穌初期傳道的時候,是耶穌在世上開始傳道所過的第一個逾越節,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約在公元27年春天。其他的福音書都把這個事件放在耶穌傳道的末期 (太廿一12~13;可十一

15~19;路十九45~47)。也有人主張耶穌在世時曾經有兩次的潔淨聖殿。

 

迦拿婚筵

 

  耶穌曾經在迦拿的婚筵上把水變為酒,這是耶穌在世上所行的第一件神蹟。你聽過這個故事嗎?你覺得這故事中有那些特別的地方,讓你印象最深刻?

 

在這裡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

 

1.耶穌和祂的門徒參加喜宴,表示上帝看重人的婚姻,祂關心人,願意祝福婚姻。

 

試想,如果你是當天的新人,有耶穌的參與同在,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可惜,今天有許多人的婚姻不幸福,我們是何等需要主的同在與祝福!雖然我們不是活在耶穌時代,但是今天耶穌一樣願意來到我們當中,帶來上帝的祝福。就看我們要不要邀請祂來了。你對自己婚姻的期待是什麼?你認為你可以怎樣做來達到這樣的期待?

 

2.在迦拿的婚筵中,正當大家非常開心時,突然遇到一個難題,就是酒不夠了。

 

對主人來說,這是一件十分難堪的事。對客人而言,沒有酒他們也不能盡興。像這樣的事情,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中時常在發生。你有過類似經驗嗎?歡樂不長久,或是在歡樂中突然遇到措手不及的事情?你如何應付?你的信仰在這時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3.為什麼耶穌在約二4對他的母親說,「我的時候還沒到」,而在後來又行起神蹟來了呢?

 

原來在第5節有一個轉折,耶穌的母親對佣人說,「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

 

本來耶穌是受邀作客人的,在這時卻變成了主人,別人都要聽祂的指揮。只有當耶穌是主人時,祂的時機才算成熟,才能做大事。有耶穌的人生能夠像水變酒一樣從平淡無味變得香醇、充滿意義,你有這樣的體會嗎?你願意讓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中做主嗎?

 

耶穌如何勝過試探

  

  人生在世,隨時隨地會遇到許多試探和引誘,如何面對試探並勝過它,耶穌留給我們極佳的榜樣。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我們,「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

 

  在探討耶穌如何勝過試探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魔鬼所運用的策略。

 

  首先,魔鬼趁耶穌禁食禱告四十天,肉體有所軟弱時,向耶穌提出石頭變餅的挑戰。記得,這是魔鬼常常用的技倆。當我們肉體有所欠缺時,正是牠所要利用的大好機會。這時,我們更需要儆醒,以免落入陷阱。

 

  其次,撒但也會用聖經的話語來試探人。當牠看見耶穌用聖經的話來回答牠時,牠也開始用聖經裡的話來引誘耶穌。不過,魔鬼引用得不完全。詩篇九十一11~12這樣說,「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上帝在我們日常所行一切道路上,差遣使者保護我們。魔鬼卻引了它的第一、三、四句,將它用在一個特殊的場合,要來試探耶穌。聖經有可能成為撒但引誘人的工具。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聖經常常被有既定立場者引用、作為其觀點的依據。當我們引用聖經時,要非常小心,最好對聖經有全面性的瞭解,並參照聖經詮釋原則,才不致於斷章取義或錯解聖經。

 

第三,魔鬼借用耶穌已有的能力來試探祂。對耶穌而言,石頭變餅,或是從殿頂跳下去,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要不要這樣做,就看祂自己了。撒但常利用我們手邊擁有的恩賜試探我們;恩賜可以榮耀上帝,也可以變為私用、使我們因得稱讚而驕傲起來。你有什麼恩賜?這恩賜帶給你什麼樣的試探嗎?它如何被上帝使用?要如何善用恩賜而不致驕傲?

 

  第四,撒但常常用疑問的方式使人對上帝的話起動搖。剛在不久之前,上帝對耶穌說「你是我的愛子」,但撒但卻對耶穌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其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身份是不必用什麼特殊神蹟來證明的。撒但要動搖這個事實,但牠的陰謀沒有得逞。這是撒但常用的技倆,牠曾對夏娃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創三1) 可惜夏娃沒有勝過這個試探。

 

  面對這樣的試探,耶穌是如何勝過的呢?首先,耶穌對聖經非常熟悉,他三次都用聖經的話來抵擋魔鬼,甚至當魔鬼斷章取義時,祂也能識破。其次,祂對人的需要有全面的瞭解,知道人不只有物質上的需要,也有屬靈的需要。第三,祂對上帝有深入的認識,知道上帝要人單單事奉祂。最後,祂知道上帝所交託給祂的使命,祂完全順服上帝。

 

  撒但在三次試探耶穌沒有成功之後,牠只是暫時離開耶穌(路四13)。耶穌終其一生在世的日子,甚至到上十字架之前,撒但的試探都常在。有一次,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眾人就來要求祂做王(約六1~27);法利賽人也曾要求耶穌行神蹟,耶穌不從(太十六1~4);連耶穌最親近的學生彼得都曾經勸耶穌不要上十字架(太十六21~23);即使耶穌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了,還是有人對祂說,「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廿七40)

 

 

       耶穌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因此能夠屢勝試探。

 

耶穌受試探的經過

  

  耶穌接受魔鬼的試探是在祂受洗之後。就時間上來說,這是在祂被上帝高舉、證實祂是上帝兒子身份的時候,可以說是在祂達到顛峰狀態時。這正是一個人最容易遇到試探的時候,很多人在這種高峰時期,容易忘記自己是誰,因而跌倒。耶穌卻能勝過。你曾經遇過一帆風順的狀況嗎?這時所面臨的試探是什麼?如何才能勝過?

 

  就地點來說,耶穌受試探是在耶路撒冷和死海之間的曠野,這是人煙稀少的地方。事實上,這正是耶穌單獨一人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是在聖靈的催逼之下來到這個地方。看來耶穌受試探,不但上帝允許,還是聖靈催逼的。試探在此含有試驗的意思,目的不是要叫人去行惡,而是要試驗人的心思意念如何。像約伯在遭遇試煉時,魔鬼要知道如果上帝不祝福約伯,他還要不要信賴上帝(伯二1~6),這是要試驗約伯信上帝的動機如何。這樣的試驗也是在上帝的允許之下,由撒但去執行。

 

耶穌在開始祂的聖工之前,受魔鬼試探,顯出祂完全順服上帝。魔鬼試探耶穌,是針對他的身份和事工。既然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彌賽亞,是君王,祂要怎樣來完成在世的使命、來進行祂的事工呢?魔鬼提出三種方法,企圖誘使耶穌放棄十字架的道路。第一個試探是要耶穌把石頭變成餅。在巴勒斯坦,石頭很多,隨地都是,餅卻是眾人生活所需,只要滿足眾人需求,眾人就會來跟隨他。耶穌這時已經禁食四十晝夜,肚子很餓,祂一定更能感受到餅的需要。但是耶穌十分清楚,只有餅是不夠的,就算把眾人的肚子都餵飽了,一般人的生活水準提高了,人的生命還是不能得到滿足,社會還是不會變好。這可從台灣經濟奇蹟所帶來的社會現象看得到。雖然台灣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卻是表面富足、內心貧乏,社會上因為價值觀偏差而有許多亂象。耶穌回答魔鬼的話真是一針見血:「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路四4;申八3)人要活得豐盛、活得有意義、社會要上軌道,真的需要有上帝的話作心靈糧食、作行為的準則。

 

  魔鬼的第二個試探是要祂從聖殿的頂端跳下去。耶穌如果這樣做,一定會有許多人跟隨祂,因為祂一方面滿足了眾人愛看神蹟的心理,一方面也可以顯出上帝的能力和保守在耶穌身上。但是耶穌知道喜歡追求神蹟的人不一定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太十六1~4),用這種譁眾取寵的方式無法贏得一個人全心歸向上帝。而且,要從殿頂跳下去,這簡直是在試探上帝、看祂要不要差天使來保護他。耶穌不願意這樣做,因為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申六16)

  魔鬼在兩次失敗之後,就跟耶穌講條件,要耶穌向牠下拜,跟牠妥協,如此,牠就要把萬國的權柄與榮華分給耶穌。耶穌非常清楚,上帝的吩咐是要人單單敬拜祂,因為祂是創造世界的主宰,是無可比擬的。耶穌再一次引用申命記的話來勝過魔鬼的試探(路四8;申十20)。台灣目前的現象是只要對個人有利,什麼神明都拜;如此很容易就淪於信奉金錢、名聲、地位。信耶穌的人卻要單單敬拜創造主上帝,以上帝為主;他須要捨己,不能又拜上帝又拜瑪門,這裡沒有妥協的餘地。這對台灣人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想要腳踏兩條船,內心就會常有衝突;而與魔鬼妥協的結果,實際上往往變成拜自己的私慾,且逐漸受其轄制、不得自由。什麼神明都拜與單單敬拜上帝,二者在心態上有什麼分別?為什麼一般人喜歡什麼神明都拜?事實上,一個人拜什麼,他就會像什麼,更有甚者,他會受其轄制,不得自由;只有敬拜獨一真神,一個人才能得著心靈真正的自由。

 

  魔鬼見牠的技倆三次都沒有得逞,就暫時離開耶穌。

 

 

洗禮來源與耶穌受洗

  很多宗教都有潔淨的儀式,表明人是有罪的,在親近上帝以前要先潔淨自己。舊約祭司制度中有藉水或血潔淨的儀式(利八6;出廿九21;民八6~13),先知以賽亞曾經呼籲,要百姓洗濯、自潔、除去惡行(賽一16)。

 

猶太人在從巴比倫被擄歸回之後,凡是外邦人要入猶太教,均須行割禮、沐浴禮,並誦讀摩西律法,洗禮在這裡是皈依儀式之一。

 

兩約之間馬加比革命之後的哈斯摩年王朝時期,有愛色尼派的人,除了入教者須接受潔淨禮外,成員天天奉行潔淨禮。

 

施洗約翰興起時,他呼籲猶太人要悔改,使罪得赦,並為前來聆聽其訓誨者施洗;這裡也有潔淨的意思。施洗約翰的工作有一項重要目的,亦即預備人心歸向主,為耶穌的來臨鋪路(可一1~4)。

 

  從以上這些禮儀來看,人是有罪的,需要借重一些禮儀來表明罪得赦免與潔淨。耶穌不同,祂不像眾人需要悔改,這一點約翰十分清楚。所以當耶穌隨著眾人要來接受約翰的洗禮時,約翰不敢接受,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 (太三14)

 

 但耶穌以「盡諸般的義」來說服約翰為他施洗。耶穌的意思是,祂既然降生為人,以人的身份而言,祂應該像眾人一樣接受約翰的洗禮,不將自己視為與眾不同。耶穌這樣做,正是祂順服天父的表現。

 

  耶穌受洗之後,有聖父與聖靈為祂作見證。聖靈降臨在祂身上,形狀像鴿子,同時聖父從天上發出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話的前半部來自詩篇二7,表明耶穌是救世主彌賽亞,是君王;後半部來自以賽亞書四十二1,表示耶穌是受苦的僕人(參見以賽亞書五十三)。這都是聖父在為耶穌作見證,表明耶穌的身份與在世界上的使命。

 

  羅馬書六4說,「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原來,受洗是叫我們有新生命的樣式,而這完全是聖靈的工作(徒十一16)。

 

  耶穌受洗對施洗約翰有另一項重要的意義。上帝曾對施洗約翰說,他的工作是要為「將要來的那一位」作預備。至於那將要來的是誰,上帝並未說清楚,只說,聖靈降臨在誰身上,那一位就是。

 

這是十分有趣的一個現象,施洗約翰剛開始傳道時,並不知道他所要見證的那個人就是耶穌;一直到他看見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他才知道原來就是耶穌(約一31~34)。

 

很多人在剛開始事奉上帝時,對上帝所給的使命與異象的細節並不是那麼清楚;但是漸漸地在事奉中,他會愈來愈明白上帝的心意,也愈來愈認識主。

 

 

前往耶路撒冷

 

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是按主耶穌的工作地點來分段,我們可以將

它表列如下:

 

加利利及以北

比利亞

耶路撒冷

耶穌復活

太四2~十八35

太十九~廿

太廿一~廿七

太廿八

可一14~九50

可十

可十一~十五

可十六

路四14~九50

路九51~十九27

路十九28~廿三56

路廿四

 

耶穌在世傳道三年半,大部份時期在加利利度過,但每逢過節,他都會上耶路撒冷去。事實上,他最主要的救世事工要在耶路撒冷完成,因此,當時候快接近時,他就向耶路撒冷前進。

 

路加福音九51說:「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而在接下來許多地方,路加也三番五次地提到耶穌要上耶路撒冷去(路加福音十三22、33,十七11,十八31,十九11、28),而且是走在前頭帶領門徒(可十32)。雖然這當中他還經過許多地方,在各城各鄉教訓人(路十三22),但是在耶穌的心目中,上耶路撒冷是此時他最重要的事,並且他也明白前面有什麼事情在等著他,就是遭遇患難、逼迫、甚至喪命(路十三33)。跟從耶穌的人這時都很害怕,耶穌卻毫不遲疑地往耶路撒冷走。

 

你能夠想像耶穌此時的心情嗎?為什麼耶穌能夠勇往直前?如果是你,你知道前面有患難等著你,你還願意去嗎?

 

其實法利賽人曾經勸耶穌躲避風頭,他們的理由是希律想要殺他(路十三31~33)。這個希律是希律安提帕,就是要殺嬰孩耶穌的大希律王的兒子之一,被羅馬皇帝封為加利利與比利亞的分封王(路三1)。

 

他原先娶亞拉伯國王亞哩達的公主為妻,後又被她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所迷而廢后娶她。這件事受到施洗約翰的責備,他就把施洗約翰下在監裡,後來又因為希羅底女兒的要求,而殺了約翰(太十四1~11)。希律聽到耶穌的名聲曾經想要見他,因為聽到有人說,是施洗約翰又復活了(路九7~9),但是後來他卻又想要殺耶穌。

 

耶穌知道希律想要殺他,仍然一點也不為所動,祂知道祂的事必要成全,而且要成全在耶路撒冷,所以他就繼續往前行(路十三31~33)。耶穌接著為耶路撒冷哀哭,因為那是許多先知被殺害的地方。耶穌在此道出天父的心意說,「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路十三34)

 

耶穌這個預言在主後七十年,羅馬軍隊攻佔耶路撒冷時果然實現了。原先羅馬人強制進聖殿掠財,引發叛亂;羅馬派兵鎮壓,猶太人奮勇抵抗,撐了四年,最後終於不敵。當時,羅馬兵丁為了奪取聖殿牆壁上的金飾,把每一塊石頭都敲開,正應驗了耶穌稍後的預言,說,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廿四1~2)。

 

自此時起,猶太人就在世界各處流浪,不得居住在耶路撒冷。羅馬帝國之後,巴勒斯坦陸續被幾個回教王國所統治:阿拉伯、埃及、土耳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以色列於公元1948年重新建國,猶太人才又回到此地。但即使是現在,耶路撒冷聖殿原址所蓋的也還是一個回教的清真寺。

 

耶穌說,我是…

 

  在約翰福音七~十,耶穌正面表明他的身份與角色,他用許多比喻來解說: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你們舉起人子以後,必知道我是基督。」(約八28)

 

……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約八58)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九5)

 

「你信上帝的兒子嗎?……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九35~37)

 

「……我就是羊的門。……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9~10)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約翰福音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耶穌這特別的身份: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5)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

 

「我是真葡萄樹,……」(約十五1)

  

耶穌可以說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祂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嗎?當祂上耶路撒冷過修殿節時,猶太人圍著問祂說,「你叫我們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

 

耶穌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約十24~25)

 

耶穌所行各樣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據,證明祂是上帝所差來的(約五36)。還有,父也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7,八18)。而為了使人容易相信,容易得救,施洗約翰也被差遣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1~34)。面對這許多見證,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耶穌所表明的這些,跟你我有什麼關係?那一點對你特別有意義?如果耶穌在這時代,祂會說,「我是什麼?」

 

  耶穌來是要叫人得豐盛的生命,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耶穌既是基督,是生命的主,跟隨祂的人又如何呢?在約翰福音八31~32他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有些人覺得當基督徒限制太多,一點也不自由,但是耶穌卻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到底,做主的門徒,遵主的道行,是會得到自由,還是會失去自由?關於這點,你的看法如何?你的經驗呢?基督徒藉著信主耶穌,被上帝赦免一切的不義之後,上帝的聖靈就住在我們裡面,幫助我們,使我們常常悔改、離棄罪惡,並且有行善的能力(羅七18~25)。

 

這就是在真理裡面的真自由,而不是為所欲為的表面上的自由。保羅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十23~24)

 

這種行事為人的準則,不但在個人是自由的,也能夠造就別人,是一種愛己愛人、利己利人的人生。

 

 

醫好生來瞎眼的

 

  約翰福音第九章記載耶穌看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就醫好了他。這又引發一些爭論,到底耶穌是怎樣的一個人。在這整段記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人關心不同的事物。

 

  耶穌的門徒關心的是誰犯了罪,導致這人生來眼瞎。是這人犯罪呢,還是他的父母親犯罪?猶太人常常把疾病或災難與罪惡緊緊聯結在一起,以為疾病一定是因為犯罪引起的。約伯記裡約伯的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想法。當然,有些病是由於自作孽,或由於別人犯罪引起的,像母親患梅毒就可能會使嬰孩眼瞎,又如抽煙喝酒會傷害自己身體,也可能因二手煙或喝酒後神經行為反應較不敏銳、導致發生車禍而傷害到其他人。但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找到有某種罪為其病因。

 

  關於疾病與犯罪的關聯,你的看法如何?當你生病時,會聯想到犯了什麼罪嗎?

 

  法利賽人關心的是,耶穌又在安息日醫病了,這明顯違反他們的慣例(約九14~16)。耶穌過去曾經多次與他們辯論,在安息日行善是應該的。在安息日他們都可以受割禮,為什麼不能醫好一個人,釋放他的痛苦呢?法利賽人以為他們禁止人這樣行是在遵守上帝的律法,就是守安息日,耶穌卻指出,這是本末倒置了。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設的,守律法守到這樣的地步變成不合理的限制,變成重擔,變成注重形式,這就不是上帝賜下律法的本意了。但是法利賽人卻根據耶穌這樣地不守安息日,就斷定耶穌是個罪人。

 

  瞎子本人最關心的當然是他能夠看見。他在法利賽人面前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約九25)

 

瞎子對耶穌的認識,一開始,他只知道醫好他的這個人,他的名字叫耶穌(約九11)。當面對法利賽人的質問時,他說,耶穌是一個先知(約九17)。但是耶穌引導他,最後,他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約九35~37)。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看見瞎子的信心有成長。你的信心是否隨著歲月與經驗而有所增長? 

 

瞎子的父母怕猶太人,他們擔心的是他們如果承認耶穌是基督,就會被趕出會堂。但是他們作證說,這個能看見的人,的確是他們的兒子,而他生來就眼瞎了。幸好,他們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可以替自己說話。所以,法利賽人就不再追問瞎子的父母。

 

  耶穌最關心的是瞎子所受的痛苦、瞎子的信心有沒有成長、還有上帝的榮耀是否彰顯(約九3)。面對苦難,問誰犯罪而去追究原因,不但於事無補,可能還會傷感情。太過於計較安息日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這也不是上帝設立安息日要人休息敬拜上帝的本意。耶穌主動來尋找這個生來瞎眼的,在行路的時候看見他,表明耶穌關心他所受的苦難,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榮耀。耶穌曾經說過,「……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五17)

 

事實上,耶穌所做的,都是上帝指示祂的(約五19~20)。在醫好這個生來就瞎眼的人時,他強調要把握白日來作工,因為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九4)。耶穌一定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長,所以要趕緊做上帝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