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提摩太
提摩太從小得著屬靈的教導,母親是猶太人,教導他學習聖經;他父親是希臘人(徒十六1;提後一5)。提摩太是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之後第三代的基督徒(提後一5)。
提摩太是在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時信主,生於路司得(徒十六1),保羅第一次佈道旅程,路司得是該次行程的其中一站,提摩太目睹保羅所遭遇的苦難(提後三11)。
提摩太是保羅的親密同伴和助手,因提摩太信主後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徒十六2),當保羅和西拉所組成的宣教隊伍(即保羅第二次的宣教旅程)到達特庇和路司得時,提摩太加入了這支隊伍(徒十六1~3)。保羅稱他為屬靈的「真兒子」,表明了提摩太與保羅之間的關係何等的密切。
提摩太經常見於保羅的書信中。他的名字也在哥林多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和腓利門書開首的問安語中提及。
提摩太為人羞怯、體弱多病,甚至可能不願去做他蒙召要做的事情。因為保羅吩咐哥林多人不可藐視他,並要接待他,好叫他無所懼怕。(林前十六10-11;參四17起)
保羅寫給這位年輕人的信件反映了他為師者的心情,他卻看到這個門徒的領導潛力,儘管這個年輕人天性羞怯。(提後一7)
初期教會之發展
[保羅與彼得在羅馬之腳蹤]
五旬節以後,眾教會建立,福音迅速的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地,擴展至羅馬全境。因著耶路撒冷大遭逼迫,門徒向四處擴散,先是達到敘利亞的安提阿,藉著擴展至敘利亞、基利家、加拉太、亞西亞、馬其頓、亞該亞等省分,至終到了義大利的羅馬。行傳十八章記載,亞居拉與百基拉原居羅馬,因該撒革老丟的逼迫,離開羅馬轉往哥林多,在那裡遇見保羅。保羅曾因下監而押至羅馬受審(徒二八14),在羅馬寫了歌羅西、以弗所、腓立比、腓利門等書,並在此地足足盡職了兩年。保羅在為自己申辯後,重得釋放,再度訪問弗所和馬其頓等地,並於第二次到羅馬探望時,於尼羅任內殉道。
傳言使徒彼得也曾經走訪過羅馬,並幾乎與保羅同時,於尼羅任內,殉道於羅馬。許多早期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以格那提等人,均在其書信中提及此事。優西比烏的教會史更是清楚寫道:「革老丟統治時,經神仁慈、恩典的安排,偉大、大能的使徒彼得受引導到羅馬城,勇敢地在眾人中,領頭對抗這群人類的敗類(指騙子西門)。彼得如同上帝尊高的將軍,因神聖的軍裝得加強,滿載如同奇珍的啟示亮光,從東方帶給西方的人。傳揚光並有益的教訓,宣揚上帝的國度。」此外,初期教會對於殉道者的尊敬心理,也為此傳聞增添了些許實物證據。
[初期教會的信仰與實行]
初期的教會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與交通中,挨家挨戶擘餅與禱告。因著外在環境的逼迫,信徒多半以小群的方式在家中聚集。從保羅寫給召會的書信中,我們已可見「護理」、「分賜」等辭,以及人成為上帝的成聖等觀念。然而,後期的教父著作中,這類真理漸漸稀少,甚至為人所遺忘。初期教會普遍遵行的「十二使徒遺訓」中,僅記載了生命與死亡之路,以及受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上的規條,處處可見當時對敬虔教訓與道德的注重。而受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也在因其對細節之過分強調,而流於儀文與形式。
[初期教會著名教父與著作]
此時期的教父與作家,可分為使徒後期與尼西亞前期兩階段。使徒後期教父較著名的有羅馬的革利免、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士每拿的玻雷卡、羅馬的黑馬(Hermas)、以及殉道者猶斯丁。尼西亞前期的著名教父則有愛任紐、特土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以及俄利根等人。
羅馬的革利免是第三任羅馬主教,曾寫信給哥林多人,責備他們中間驅逐長老、分黨結派的混亂,為稱其為《革利免書信》。
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在前往羅馬殉道的途中,寫了七封書信,高舉基督之神、人二性,期盼信徒尊敬自己的主教與長老。
坡旅甲曾為使徒約翰的門徒,為使徒時代與尼西亞前期作家之間的重要橋樑。坡旅甲是一個堅定的護教者,常引用經文與當時智慧派的異端馬吉安論戰,後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忠心為主殉道。
羅馬的黑馬以啟示錄的形式,寫下了《黑馬牧人書》,內容包含了異象、訓示與比喻,強調悔罪之重要性。
此外,尚有《巴拿巴書信》、《眾使徒書》等佚名書信,亦廣為流傳。
愛任紐為坡旅甲的門徒,為羅馬大公教會最偉大的神學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該書駁斥靈智派教訓,為三一神論之先驅。
特土良是北非的教父,著有許多護教作品,著名的有駁斥當時「父神受苦論」異端的《駁帕克西亞》,詳盡闡述其三一神觀,其《人論》(De Anima),亦為首部聖經心理學之著作。
俄利根為教會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神學家,其聖經觀與三一神觀點,均有其價值。然俄利根的靈魂論,因受神秘主義與禁慾主義影響而流於偏頗,於君士坦丁大會上被定為異端。
五旬節以後,眾教會建立,福音迅速的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地,擴展至羅馬全境。因著耶路撒冷大遭逼迫,門徒向四處擴散,先是達到敘利亞的安提阿,藉著擴展至敘利亞、基利家、加拉太、亞西亞、馬其頓、亞該亞等省分,至終到了義大利的羅馬。行傳十八章記載,亞居拉與百基拉原居羅馬,因該撒革老丟的逼迫,離開羅馬轉往哥林多,在那裡遇見保羅。保羅曾因下監而押至羅馬受審(徒二八14),在羅馬寫了歌羅西、以弗所、腓立比、腓利門等書,並在此地足足盡職了兩年。保羅在為自己申辯後,重得釋放,再度訪問弗所和馬其頓等地,並於第二次到羅馬探望時,於尼羅任內殉道。
傳言使徒彼得也曾經走訪過羅馬,並幾乎與保羅同時,於尼羅任內,殉道於羅馬。許多早期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以格那提等人,均在其書信中提及此事。優西比烏的教會史更是清楚寫道:「革老丟統治時,經神仁慈、恩典的安排,偉大、大能的使徒彼得受引導到羅馬城,勇敢地在眾人中,領頭對抗這群人類的敗類(指騙子西門)。彼得如同上帝尊高的將軍,因神聖的軍裝得加強,滿載如同奇珍的啟示亮光,從東方帶給西方的人。傳揚光並有益的教訓,宣揚上帝的國度。」此外,初期教會對於殉道者的尊敬心理,也為此傳聞增添了些許實物證據。
[初期教會的信仰與實行]
初期的教會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與交通中,挨家挨戶擘餅與禱告。因著外在環境的逼迫,信徒多半以小群的方式在家中聚集。從保羅寫給召會的書信中,我們已可見「護理」、「分賜」等辭,以及人成為上帝的成聖等觀念。然而,後期的教父著作中,這類真理漸漸稀少,甚至為人所遺忘。初期教會普遍遵行的「十二使徒遺訓」中,僅記載了生命與死亡之路,以及受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上的規條,處處可見當時對敬虔教訓與道德的注重。而受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也在因其對細節之過分強調,而流於儀文與形式。
[初期教會著名教父與著作]
此時期的教父與作家,可分為使徒後期與尼西亞前期兩階段。使徒後期教父較著名的有羅馬的革利免、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士每拿的玻雷卡、羅馬的黑馬(Hermas)、以及殉道者猶斯丁。尼西亞前期的著名教父則有愛任紐、特土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以及俄利根等人。
羅馬的革利免是第三任羅馬主教,曾寫信給哥林多人,責備他們中間驅逐長老、分黨結派的混亂,為稱其為《革利免書信》。
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在前往羅馬殉道的途中,寫了七封書信,高舉基督之神、人二性,期盼信徒尊敬自己的主教與長老。
坡旅甲曾為使徒約翰的門徒,為使徒時代與尼西亞前期作家之間的重要橋樑。坡旅甲是一個堅定的護教者,常引用經文與當時智慧派的異端馬吉安論戰,後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忠心為主殉道。
羅馬的黑馬以啟示錄的形式,寫下了《黑馬牧人書》,內容包含了異象、訓示與比喻,強調悔罪之重要性。
此外,尚有《巴拿巴書信》、《眾使徒書》等佚名書信,亦廣為流傳。
愛任紐為坡旅甲的門徒,為羅馬大公教會最偉大的神學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該書駁斥靈智派教訓,為三一神論之先驅。
特土良是北非的教父,著有許多護教作品,著名的有駁斥當時「父神受苦論」異端的《駁帕克西亞》,詳盡闡述其三一神觀,其《人論》(De Anima),亦為首部聖經心理學之著作。
俄利根為教會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神學家,其聖經觀與三一神觀點,均有其價值。然俄利根的靈魂論,因受神秘主義與禁慾主義影響而流於偏頗,於君士坦丁大會上被定為異端。
訂閱:
文章 (Atom)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