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大貴格利

     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  ,

    大貴格利的神學 ,

大貴格利的神學

 

  【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 主後540-604年)】

      大貴格利對中世紀教會的教義有五百年之久的深遠影響。現今在羅馬教會裏,他的神學仍然佔有重要的一環。

      生於主後540年,是一位羅馬國會參議員之子。他立誓做修道士,並創辦修道院。主後590年當選為教皇。主後596年,他差派宣教士遠至英國宣教。他著有三十五長的約伯記注釋。死於主後604年。他是一位聰明又有魄力的教會人士,是一位足智多謀的行政家,也是一位被人敬愛的牧者。他制訂了許多教會生活的規條。不過,他也從異教當中引入不少迷信的思想。他的神學思想可說是相當混雜的。

  【大貴格利的思想】

      大貴格利的教訓,可簡述如下:

      1. 聖經與傳統是平起平坐的。傳統包括自尼西亞到迦克敦等四次大公會議的決議。

      2. 上帝有神的本質,具有三個位格。基督是神人。基督是真神,與父同質,也是真人。

      3. 基督是無罪的。藉著道成肉身成為我們的中保及救贖主。藉著死,除掉神對罪的忿怒。大貴格利的救贖觀是一種將贖價付給那位欺騙者—撒但。撒但不能管制那位無罪者—耶穌。大貴格利進一步形容基督說,基督是上帝、教師、上帝的啟示者,是我們的榜樣。

      4. 關於罪,大貴格利跟從奧古斯丁的思想。他比較注重談論人的墮落,也論及原罪和遺傳的罪感等。死亡是出於罪之刑罰。他說:「小孩子沒有受洗而死亡,會被定罪。」藉著洗禮罪得赦免,信心得以培植。

      5. 大貴格利多少有些半伯拉糾派的看法。他說,上帝將他的誡命賜給人,因此人應該遵行上帝的誡命。藉著遵守他的誡命,人方能被稱為義。大貴格利不像奧古斯丁那樣注重的上帝的恩典。他的悔改觀念是屬於半伯拉糾派的。他把懺悔定義為痛悔認罪、免罪,及滿足。他說,沒有一件罪,上帝不刑罰,洗禮能赦免遺傳的原罪。不過,所有人所犯的罪都必須使上帝的公義獲得滿足。那存在內心隱藏之罪,可藉著罪人懺侮之眼淚及善行得以潔淨。教會的牧者有權刑罰那公開認罪的人。這樣罪人才可以滿足上帝。羅馬天主教的「懺悔禮」是由大貴格利而來。

      6. 關於聖餐,他比較注重彌撒(天主教的崇拜)與煉獄(犯罪的人死後暫時會去的地方)的觀念。大貴格利主張主的身體臨在於彌撒之中。在聖餐中重獻基督的身體為祭物。他說,基督的身體為使人得救,每次彌撒時再被擘開,並且他的血要給信徒喝。因為我們時常獻聖餐的餅,所以我們就時常把基督的身體重獻為祭物。藉此,我們得蒙赦罪。

      7. 關於教會,大貴格利相信地上的教會為天國。教會屬於歷代聖徒所有,而教會也是一個在世上的國度,教皇為其首領。上帝要統治萬民,包括統治政府,以及百姓的身體和靈魂。統治方法是藉著各種聖禮,儀式和教會的屬靈權柄等。他又說,教會包括有好人和歹人,而唯有在教會裏才有救恩。

      大貴格利的神學思想影響了後來的天主教,可以說天主教中許多神學思想的趨形是由大貴格利開始。


福音派人士繼起

 

  衛斯理約翰所推動的復興運動,在英國造成廣泛的影響。但是,福音主義運動卻非完全由衛斯理約翰個人主導,而是在許多奮興佈道者的努力下,配合為數更眾的自發性讀經和祈禱連動而產生的。此時期不少牧者與信徒受福音主義薰陶,成為福音派。

      1785年,英國國教一萬六千名教士中,只有三百人自稱為福音派;但在1830年,一萬八千名教士中,已有三千名福音派;不到五十年,福音派牧者有近十倍的增長。再越二十年的 1850年,在相同數量的教士中,更有六千人自稱為福音派。

  這時期的福音派,雖然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福音派有許多類同之處,但他們關心的不是教義的正確與否,而是信徒個人的生命素質與教會的福音使命等實踐性課題,其特徵是強調宣講、信徒生命的重建、藉福音改造社會與人生。他們不甘受教會組織與制度等框框的約制,不滿足於承擔主持禮儀等傳統教士的職責,而願意從事生命培育的工作,以福音去改造人。

  這些福音派教士大部分不屬於循道派,也未受衛斯裏約翰的影響;他們信仰上的改變主要是透過當時的祈禱和讀經運動而逐漸產生的。其中一位較著名的是牛頓約翰(John Newton,1725-1807),他原為奴隸販主,卻不幸淪為奴隸;後來皈依基督。徹底悔改,擔任英國教會教士,寫下不少如「奇異恩典」等極負盛名的聖詩,記述福音信仰對他個人生命的奇妙改變。

  另一位福音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面(Charles Simeon,1759-1836)。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在劍橋聖三一堂牧會;他篤信福音信仰,且成為劍橋福音主義運動的領導人,對學生和信徒影響很大。他參與一個由聖公會的牧者與平信徒組成的差會:「教會傳道會」,它本身並非聖公會官方的傳教組織,但很早已派遣傳教士來華,在差傳工作上有很大貢獻。

  西面亦成立「倫敦猶太人會」,專注向猶太人傳教。他所成立並以他命名的「西面基金」,目的在籌集款項以資助福音主義的事工發展;當時教會不肯撥款資助新興的福音事工,所以他們必須另辟財源,故這個基金對福音主義運動有很大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還有英國福音派的平信徒主將威勒伯福士(William Wiberforce,1759-1833),他同樣在劍橋接受教育,曾任國會議員,積極從事反奴隸運動。他是「克拉判派」的成員。克拉判派由一群富有的英國福音派平信徒組成,他們致力向有錢階層傳福音(這與衛斯理約翰專門向窮人傳道的路線不同),在社會上層發揮福音的影響力;他們辦的刊物:《基督徒觀察者》(Christian Observer),專門為上層人士而設。

      除此以外,克拉判派還努力在政治層面發揮作用,改變政府那些違反信仰精神的決策,他們成功地在1807年廢止英國的奴隸貿易;1833年,此法令更適用於所有英國殖民地。

      威勒伯福士本人亦協助促成教會傳道會及「大英聖經公會」的建立。這些教士與平信徒的共通之處是:他們個人的生命先被福音改變,然後志切用福音改變他人。對他們而言,福音主義的關鍵處 不在於堅持某個教義上的傳統說法,而是強調福音的實用價值及實踐,行動比理論更重要。

    至於早在十八世紀脫離聖公會自立門戶的不奉國教派,如長老宗、公理宗、浸信宗、循道宗與貴格派(Quakers)等宗派,此時都有相當大的增長。據統計,1850年,英格蘭約有一半人口為非聖公會信徒,他們加入天主教或不奉國教派的教會,可見人數增長之快。

      基本上,公理宗與浸信宗受奮興運動的影響最大,教會增長最快;長老宗因受清教徒較嚴謹的屬靈傳統所拘束,所以便較少受到強調宗教感情自由流露的福音主義所影響。

      在 1790年代中期,循道宗於約克郡(Yorkshire)有一次大復興,主要由家庭祈禱小組推動,宗派人數由1791年的六萬人急增至1830年的二十五萬人。至於貴格派,不少信徒亦受舊興運動的影響,回到主流教會的陣營去。

  1790年代開始,英國出現一個廣泛的祈禱運動,不少信徒投入參與,一方面為教會復興祈禱,另方面也為海外的宣教事工祈禱,這是促成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原因。

自由傳道者出現福音主義運動興起

 

  在十八世紀,英國興起了若干自由傳道者(evangelists)。他們並非受雇於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曾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

  自由傳道者由於不在聖公會的體制中,便不受任何牧區的約束。在這以前,英國教會有嚴格的牧區觀念,每個牧者都有其隸屬的教堂及牧區,他們的工作範圍亦由牧區所規限,不能任意輸越。

  自由傳道者既沒有所屬的牧區,就不受牧區的範圍約束,可以自由地到各地傳道。由於他們不欲與教會及社會高層人士打交道,亦沒有教堂作講壇,便選擇面對普羅大眾作牧養的物件,在街頭、社區裏,直接面對群眾,從事各項佈道、訓練及栽培工作。

  這批傳道者並未接受嚴謹的神學訓練,加上聽眾又不曾接受過高深教育,故只能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例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係、屬靈追求及成長等。這個以傳福音為行動、及以基要福音為傳講內容的運動,我們稱之為「福音主義運動」。由於當時教會的講壇資訊多數既重複又貧瘠,普羅信眾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遂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