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唯獨聖經」與人文主義語文學之間的連結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信念之一,而人文主義語文學(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語言與古典研究)則成為這個信念落實的工具與催化劑。讓我們從幾個面向來探討兩者之間的連結:


一、什麼是「唯獨聖經」?

在宗教改革中,「唯獨聖經」的主張是指:

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不是教宗、傳統或神職制度。

  • 改革者主張,教義與實踐必須回歸聖經本身。
  • 這對抗的是中世紀天主教「聖經 + 傳統 + 教會權威」的三重結構。

二、人文主義語文學的核心特色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強調「ad fontes」(拉丁文:「回到源頭」),即回到古典與原始文獻——對基督信仰而言就是:

回到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而非只依賴拉丁文譯本(如武加大譯本)。

人文主義語文學的幾個貢獻:

  • 推動原文聖經的編輯與印刷(例如伊拉斯謨的《希臘文新約》)
  • 培養語文能力,使學者能讀懂原文聖經與教父文獻
  • 鼓勵歷史語境與文法分析,對抗寓意式或迷信式的解經

三、「唯獨聖經」如何倚賴人文語文學?

面向

人文主義語文學的貢獻

「唯獨聖經」的實踐

📜 聖經原文

重建希臘文、希伯來文聖經文本

拒絕對拉丁文聖經的絕對依賴

📖 解經方法

文法歷史分析法(歷史語境、文法、修辭分析)

建立信仰解釋的客觀基礎

🔠 聖經翻譯

語言學推動母語教育、詞源學研究

把聖經帶入人民語言(德語、英語等)

🧠 教育與思辨訓練

提升平信徒與學者的閱讀能力與神學素養

促進「人人讀聖經」、「信徒皆祭司」


四、具體歷史例證

1. 伊拉斯謨與《希臘文新約》

  • 151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印刷的希臘文新約(附拉丁語對照)。
  • 路德翻譯《德文新約》主要參考這個版本。
  • 改革者可從原文理解羅馬書、加拉太書中關於「因信稱義」的要義。

2. 馬丁·路德與德文聖經

  • 路德在沃特堡翻譯新約為德語(1522年),用了僅僅11週,並說:

「我努力用人民的語言去翻譯,使他們能聽到上帝說話,彷彿就在家中。」

  • 他根據原文翻譯,避開拉丁文聖經中因譯法造成的誤解,如:
    • 3:28:「人稱義是因信,不在於行律法」——拉丁文中曾加入「唯獨」(sola),路德選擇保留它,表達福音本質。

3. 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 首位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英語的人(1526年),並因此被處死。
  • 他的名言是:

「我要讓一個農夫比教士更懂聖經。」

這正體現了「人文語文學 + 唯獨聖經」的結合,打破教會對聖經的壟斷,讓聖經進入百姓中間。


五、屬靈與神學反思

為什麼語文學對「唯獨聖經」如此重要?

因為若我們主張聖經是信仰最高權威,那麼就必須確保我們:

  1. 理解的是聖經原本的意思(而非後代傳統的解釋);
  2. 避免斷章取義或誤譯產生的錯誤教義
  3. 能夠訓練信徒自己研讀聖經,而非完全依賴神職人員。

誠如宗教改革者所強調:「每一位信徒都應當成為一位解經者。」


六、今日的實踐:我們如何承接這傳統?

  1. 愛慕聖經原意:學習使用原文工具(如原文字典、聖經語法分析),不斷接近上帝話語的本意。
  2. 慎重地解經與教導:對經文語境與歷史背景有基本掌握,是對上帝話語的敬畏表現。
  3. 用母語分享聖經真理:像丁道爾與路德一樣,讓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的語言文化中發光。

沒有留言:

宗教改革者使用的人文主義方法研經的例子

    宗教改革者雖然在神學上強調「恩典、信心、基督」等教義,但在方法論上,他們大量使用了 人文主義的語文與歷史研究工具 來進行聖經詮釋。他們繼承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對「原文、原典、原意」的強調,應用在聖經解釋與神學建構上。 ✦ 宗教改革者使用人文主義研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