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之名稱

        後現代主義是一群法國人受德國哲學家黑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影響而推動的思潮。時間上來說,後現代主義是指現代主義死亡這後的歷史。現代主義盛行約兩百年(1789-1989),從巴黎巴士監獄被毀(法國大革命)到柏林牆倒塌。

        說起“後現代”就讓人想起“前現代”與“現代”。這幾個時代各有所重,對當代的影響也是全面的。“前現代”是以教義、信仰與種種形而上的假設為主﹔“現代 主義”則抬高人的理性,尋求客觀事實,且以科學知識衡量一切。到了後現代,則擺低人理性的份量,舍棄唯一客觀事實存在的可能。全然的客觀事實解體,取而代之的是群體詮釋的事實,以信息科技為主。網絡上的眾聲喧嘩,就是後現代的最典型現象。

  2、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的影響面相當廣泛,簡單來說,可分為六方面:

  1)傳統價值觀的解構

        解構一詞是建構的顛覆。後現代主義出現,一切價值觀被解構,使得倫理很難講對錯,一切成了相對。而且多元化,很多立場可以同時并存,所謂價值觀,全憑個人品味來取捨,憑個人參與來詮釋。

         過去基督徒必須理性的面對無神論的挑戰,辯証“上帝存在不存在?”。後現代的問題則不再只是“有沒有神”,而是“哪一位神”。傳福音在後現代的困難也是我們的“絕對”立場:絕對只有一位神、要順服、不能墮胎、不可奸淫……什麼都絕對!這與後現代的價值多元化很不融洽。這也使得基督教在後現代這講究開放與多元化,不強求別人與己認同的大環境下顯得“封閉、狹窄、格局小”。這成為教會今天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2)邊緣與中心的顛覆

        後現代主義認為,過去世界是被西方思潮主導,過緣與弱勢族群或被同化,或被壓抑,或被暴力殲滅,所以現在要顛覆所謂的中心和邊緣。

        很多原本是主流思想的現變成邊緣,原來邊緣的又漸成主流。所以文化中再也沒有所謂的邊緣與中心只有不同的中心。傳統中的制度:政治、宗教、家庭與都被視為沒有基礎,漸被推向邊緣,要被解放──即自由主義。過去的弱勢群體與邊緣文化,如:同志主義(同性戀)、女性主義等開始發聲,爭取地位。

        在這種思潮影響下,一些傳統的宗教、家庭制度不再被看重,宗教、家庭原有的束縛力被瓦解,原本社會輿論、千夫所指的“大逆不道”現已不再存在,全成為小逆,而且談不上“不道”。

        不過也有正面的一些影響,在西方基督教目前被擠至邊緣,但在中國,基督教則原本處於邊緣,現今在眾聲喧嘩下反而變得能有發言的空間。

  3)身份認同的問題

        後現代主義因有許多的解構,使“自我”也變得不確定了。沒有不變的具體不變的自我,這一分鐘與下一分鐘的我,是否是同一個?歷史記載的孫中山是真正的孫中山嗎?……所以出現了對身份的探討。

         也有許多文學在探討尋找自我,但尋找的方式是用情慾,好像人要透過對自己情慾的啟蒙、徹悟,才可以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像現在的“同志文學”、“女性文學”都是走這一路線,都脫離不了自己的肚臍眼講話。

  4)人性的縮減與神化

        關於人性的問題,基督教強調人是上帝所創造的,是上帝所看重的,但人墮落之後需要救贖。後來社會學開始有人提出“制約論”、“自然發展論”。後現代主義則流行 “縮減主義”,把人縮減成有許多共同性、求生存的機器與商品,盲目、機械化、沒有獨特性,也沒有內在生活與做決定的力量。人被縮減成細到好似一條黑線畫出的身體,上頂一個圓圈的頭。最明顯的是時裝店櫥窗里的模特,開始變成面目模糊、甚至沒有頭的鋼絲圈。人被視為在沒有意義之下的意外產物。

        但在另一方面,人卻又被視為上帝,認為自己是道德宇宙的作者,是對與錯的創造者。而且隨著人被神聖化,自戀與自我中心也愈來愈明顯。

  5)歷史大敘述的解構

        後現代認為,原來的歷敘述是跋扈的,含排斥原則,不能代表真相,不能為邊緣人民發聲,所以原來的大敘述:基督教、馬列主義等都被視為具極權危險性,是可怕的幻象。所以後現代講究不要對極權、社會制度妥協。同時英雄的定義也變成是那些教導我們超越傳統、進入史無前例、脫離一切制度、進入自由的判逆式英雄。在表達方面,後現代否定大敘述,重個人故事的特色。各式傳記、回憶錄,成為人們學習真理的資源。

  6)藝術形式的解構

        後現代時期真理的客觀現實都變弱了,唯有藝術地位卻被提升,講求真、善、美的主觀現實,而且強調思維受形象、氛圍的影響。故象徵、意象、圖畫與語言,在形成價值觀與態度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後現代藝術挑戰一般人所認識的世界,容許非理性、神秘主義、屬靈的成分進入,藝術有了指向神聖真理的機會,而另一個世界開始有存在的可能。所以後現代哲學容許以不同形式的幻想來呈現思想,而且是結合現實與奇幻的形式。如哈利波特與魔戒、尋秦記等,都是同時候跨越兩個世界,自然與超自然并存。

        再者原有的藝術是寫實與敘述性的,描寫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現被解構,後現代藝術認為,文學不再是現實的偽造,而是語言的遊戲。為了呈現作者看到的世界是荒謬的,文字、句法與故事都用荒謬形式來表達,語不成句、或敘述跳來跳去、故事沒有情節。有時候作者在故事中現身,有時候在故事中敘述作者怎樣寫書。

  3、挑戰與機會

        自從十六世紀以來,人們在文藝復興時期,因復古的思想影響,人們提出“人是萬物的中心”﹔到了十七世紀,人們受啟蒙運動的影響,人類認為“人不再需要上帝”﹔在十八、十九世紀,受現代主義影響,人們高呼“人定勝天”的口號﹔在二十世紀後期和今天的二十一世紀,在後現代主義的思潮下,新紀元運動開始提出 “人就是上帝”。這種思潮將帶給教會福音工作直接的衝擊。

         此時,教會不能退避,而應積極面對。為了應對後現代主義的價值相對論,我們可用不同的形式來傳揚福音,避免用權威或硬梆梆、定罪的方式,而盡量設身處地、分析歷害關系和行為後果,使讀者自己能吸收消化。

         在表達方式上教會應多採用生命故事來傳遞信息,以應對後現代對大敘述的否定。以個人見証故事來詮釋信仰,將會成為極為有利的傳遞方式。同時,因著後現代提倡多元化的影響,教會可在福音形式上採取多元化的方式。

         再者因著邊緣文化的發聲,第三世界的國家,基督教將會變得更有發言機會,教會應抓住這個時機,做好宣教與福音的工作。

         簡言之,面對後現代主義,基督教在價值以上不可妥協,但在信息傳遞上,可善用一些後現代的文化特色,來爭取發言空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