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宗教改革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宗教改革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德語:Tischreden
作者: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 成書時間: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學思想、生活觀察


📌 1. 什麼是《桌邊談》?

《桌邊談》(Table Talk) 是馬丁路德晚年在家中或酒館裡與朋友、學生及信徒的對話記錄。這些談話內容涵蓋神學、聖經解釋、宗教改革、教會政治、日常生活、家庭、甚至幽默與批評等多方面主題。

他的學生和門徒(如約翰·奧雷安德 Johannes Aurifaber)收集並整理這些對話,於 1566 年出版,後來成為宗教改革時期的重要文獻之一。


📌 2. 內容概覽

🟢 (1) 神學與信仰
敬畏上帝與信心的重要性
聖經無誤性與解經原則
基督的恩典與「因信稱義」的教義
聖禮(洗禮、聖餐)的意義

🟢 (2) 宗教改革與教會問題
批評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特別是教皇制度)
信徒應該如何正確敬拜與讀經
改革後的禮拜與牧養方式

🟢 (3) 生活與社會觀點
家庭與婚姻的重要性(他自己從修道士變成已婚牧師)
政治與政府的角色(支持政權維護秩序,但反對教皇專權)
對貧窮與社會公義的關注

🟢 (4) 幽默與個人軼事
他對啤酒的看法:「人們喝水生病,喝啤酒健康!」
對撒但的幽默描述:「我用詩歌和祈禱趕走魔鬼!」
認為天使和魔鬼真實存在,但基督已勝過黑暗權勢


📌 3. 為何《桌邊談》重要?

🔹 提供馬丁路德最真實的思想與性格:不像正式的神學論文,這些對話更直接、幽默、接地氣,反映他的個性和改革精神。
🔹 影響後世的神學與基督教思想:這些談話幫助基督徒理解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如「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聖經」。
🔹 成為基督徒靈修與實踐的參考:許多言論至今仍能幫助信徒思考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 4. 你可以如何應用?

📖 讀《桌邊談》時,可以思考:
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
信心如何影響我們對社會、家庭、工作的態度?
宗教改革的精神如何幫助我們在當代教會中保持純正信仰?

📌 結論:
《桌邊談》不只是一本歷史書,更是一個基督徒生活智慧的寶庫!💡🔥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加爾文在約伯記中看見的教牧本質


    加爾文在約伯記講道上多次提到禱告,其實這一點也不足為奇,畢竟,約伯是向著上帝呼求的。試煉催逼我們向上帝呼求。這樣,禱告成了我們完全依靠上帝的一種表達,這是護理的必然結果。禱告也表達了我們與上帝的團契相交和「緊密關係」,這是一種看見父親以慈愛待我們後所產生的反應。因此,對加爾文來說,基督徒的生活就是禱告生活,這是我們所知的最大特權。因此,禱告表達了(主觀的)相信和(客觀的)信心焦點。藉著禱告,我們向上帝表達對祂至高主權的信心。

   
軟弱時就需要禱告。我們在壓力下容易崩潰,因此我們須呼求上帝幫助我們。我們若不警醒禱告,逆境就會催促我們去禱告。有趣的是,加爾文在多篇約伯記證道中,反覆地表示他在最後一版《基督教要義》中的明確看法,禱告時應遵循恩典之約的要旨。上帝所命定的旨意,為祂許可的禱告,限定了範圍。因此,加爾文堅持說:「我們不該求任何不符上帝旨意的東西。」這樣,他便將禱告與上帝的應許拉上關係了。對於那些要求上帝要順其任何要求的人,加爾文都會嚴加抨擊。

    至於禱告的方式,他再一次堅持,禱告要真誠。「讓我們向上帝真誠地敞開心扉……不向祂隱瞞任何事情。」因此,禱告是屬靈爭戰的一部分,在這場戰鬥中,我們需要聖靈的幫助,使我們能夠儆醒不倦地禱告,保守我們不至於跌倒。這樣看來,禱告是基督徒生活的縮影。就像我們在生活逆境中該奮鬥一樣,我們的禱告生活也該如此。對於看似「未獲回應」的禱告,我們必須耐心地堅持等候。這樣看來,禱告是逆境中的蒙恩管道。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慈運理:大發熱心的改教家、忠信的牧師

 

1531 10 11 日,烏利希·慈運理(Huldrych Zwingli1484-1531 年)在蘇黎世炮臺在卡佩爾(Kappel)被天主教軍隊擊潰後在戰場上陣亡。他上戰場時相信上帝會支持他們——這是一個毀滅性的誤判。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根據一份報告,發現他屍體的天主教徒在死後對他進行了模擬審判辱罵他,並以各種罪行定他的罪。然後,他被砍頭、分屍、焚燒,這對一位主流改教家來說是一個不光彩的結局。

 

其他報導對這些事件給出了不同的描述——有些是奇幻的。一個故事認為他活得足夠長,可以在審訊中為自己的觀點做出戲劇性的辯護,而另一個故事則描述了他的心臟如何從他燃燒的身體的灰燼中被打撈出來,象徵著他信息的激情和純潔。從有些模糊的歷史中辨別真相是一項挑戰,不僅要講述慈運理之死的複雜而迷人的故事,還要講述他的生平。

 

司提反·布雷特·艾切爾(Stephen Brett Eccher)在他的著作《牧師慈運理:充滿衝突的一生》(Zwingli the Pastor: A Life in Conflict)中包括了許多「悖論和諷刺」,這些悖論和諷刺使慈運理成為一個複雜而有爭議的人物。艾切爾誠實面對這位瑞士改教家的成功和失敗,並從中吸取了教訓。慈運理的一生經常被宗教改革的其他偉大人物誤解和掩蓋,但除了他們之外,艾切爾提醒我們,慈運理努力看到從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環境開始的相同類型的改革。

 

回到聖經

 

現代人文主義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前者是一種「意識形態」,而後者卻是一種「教學法」(pedagogy)。慈運理所吸收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主要是透過聖經和傳統的智慧來促進個人的轉變。他所受的教育促成了他對古代文學和聖經的深入學習,激勵慈運理相信聖經並挑戰當代對聖經詮釋的假設。

 

根據東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宗教改革研究副教授艾切爾(Eccher)的說法,慈運理確信聖經是「字面意義的上帝的話語」。慈運理相信他牧養的百姓最需要聽到上帝的話語;只有聖經才能帶來生命和更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做出了一個激進的決定,效仿屈梭多模(金口約翰)等教父的榜樣,對聖經各書卷作逐章、逐卷的宣講(lectio continua),而不是拘泥於標準的經文選讀(lectionary readings)。

 

「這個決定對在場的人來說是一個驚人的啟示,」艾切爾寫道,「並且是新教迎來的第一次正式的禮儀變革」。有時,特別是在他講道生涯的早期,他講道的主題或話題涉及文化問題,但最終,他傾向於「傳福音的福音信息」,這種信息能激起他所牧養的人的心靈和生命。

 

慈運理的人文主義教育透過良好的修辭和演說實踐促進了他的講道,因此「他的講道具有令人愉悅的用詞」。他將修辭與他的實踐經驗相結合,例如他花在戰場上的時間,這有助於他與觀眾產生共鳴。

 

艾切爾指出了兩個關鍵主題,這兩個主題影響了慈運理的聖經詮釋,並隨後塑造了他的講道:清晰和確定(clarity and certainty)。前者強調「聖靈決定性的照明能力」,而後者則暗示「聖經的權能」。他將這些觀點與以基督為中心的焦點以及慈運理所謂的「信心與愛心的準則」結合起來。「最初在1524年左右在慈運理身上浮現出來,」艾切爾寫道,「這項準則確立了charitas(愛心)作為詮釋的公理框架,有助於在多元化時代體現鄰里之愛」。

 

重新發現福音

 

慈運理在蘇黎世改革聖經方法的努力是對基督教崇拜進行更大規模改造的一部分,包括從聖所中移除聖像和圖像,平信徒在集體敬拜聚會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以及對聖餐(Eucharist)的重新詮釋。慈運理將神聖的聖經,而不是聖餐,視為「與上帝相交的主要教會場所(ecclesial location)」。

 

但慈運理對福音的詮釋才是推動敬拜改革的主要力量。根據慈運理的說法,福音是被遮蔽的,但現在它是自由的,他可以根據他對聖經的詮釋來改革教會的做法。他批判贖罪券,信奉唯獨聖經,重新確立了聖經作為教義的規範權威。

 

然而,聖經並不是唯一的權威。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慈運理依賴傳統資料,但總是以一種從屬的方式。例如,1522 3 9 日,一群人透過吃香腸打破了大齋期齋戒(Lenten fast)。慈運理出席了這頓餐食,但沒有參加。然而,他在事後的一次講道中為這一行為辯護,強調福音中的自由。但艾切爾很快提醒我們,慈運理不僅僅從個人角度來看待福音。福音是關乎集體的(the gospel was corporate),是為了整個基督徒群體(the whole corpus Christianum);它更新了社會和教會。

 

正是聖經使慈運理轉向了他在蘇黎世時期所信奉的神恩獨作觀(monergistic view)。他對聖經的閱讀,以及他在戰場上和黑死病中的經歷,改變了慈運理對上帝護理的看法。他甚至寫了一首「瘟疫之歌」(Plague Song),詳細描述了他瀕死經歷的痛苦,並讚美了「在他受苦時安慰和支援他的護理的上帝」。透過這些經歷,他確信人們不會指引自己的道路。這向他表明,宗教改革也是上帝的工作——只有上帝才能改變人心,成全一切所已經完成的。

 

不完美的改教家

 

基督徒的成功和錯誤,比如慈運理,同樣都具有啟發性。慈運理的錯誤提供了警示,以指引今日的教會。

 

例如,是什麼促使慈運理拿起武器反對天主教徒,或者在他被處決時避免為他的朋友和學生費利克斯·曼茲(Felix Manz)辯護?這是慈運理「對基督國度的誤解和誤用」。慈運理認為他可以透過武力帶來天國,並將上帝的國度與基督教世界融合在一起。但天國不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強加給這個世界的。

 

那些對宗教自由和政教分離持高度看法的人將看到慈運理的蘇黎世社區所特有的「不寬容和脅迫」的弱點,以及今天捍衛這些美好事物的重要性。

 

此外,慈運理和其他改教家還吃了艾切爾所說的「缺乏認識論上的謙卑」的苦頭。他們有時把他們個人的詮釋與聖經的權威混為一談。艾切爾的書提醒我們,我們都有盲點。慈運理生活中的美德和惡習都挑戰我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事工。

 

改教家可以就天主教會的問題達成一致,但他們無法就如何取而代之達成一致。認識到舊習慣很難改變,艾切爾在「一起工作」和「一起敬拜」之間做出了有益的區分。雖然對教會論的信念仍然很重要,但艾切爾寫道,「有無數來自其他認信傳統的基督徒,在神學和教牧事工重疊之處,我可以與他們同工」。

 

在我們這個動蕩的時代,當許多宗派正在分裂之際,記住這種區分可能有助於促進基督教團體和宗派之間新的合作努力。

 

忠心牧師持續不斷的重要性

 

《慈運理牧師》一書表明,今天的牧師和慈運理時代一樣重要。牧師在危機時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艾切爾告訴我們的,慈運理宣講了有力的講道,以號召人們為了福音更新的緣故進行神學改革。有些人如此具有說服力,以至於他的聽眾認為他具有近乎預言的特質。牧師是上帝呼召的,他們以仁義的勸導忠信地牧養上帝的百姓

 

但慈運理並不是一位完美的牧師,這就是問題所在。人類對改革的雄心和渴望總是受到文化時代之意外事故(contingencies)和我們自身局限性的影響。無論慈運理多麼不完美,慈運理在他那個時代都被上帝使用,按照他對聖經的理解來引導上帝的百姓。他是年輕牧師的忠實導師。我希望我們能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能夠「聽見他們的造物主,並與他們的救主基督相交」。

 

教會歷史愛好者會喜歡這本書,尤其是那些對宗教改革的迷人故事感興趣的人。基督徒領袖和牧師也一定會找到對教牧事奉歷史和神學的有益見解。雖然慈運理可能是一個複雜而有爭議的改教家,但艾切爾的書告訴我們,從他的勝利和悲劇中可以找到智慧。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