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簡史 ,
羅馬帝國王政時代 ,
羅馬共和時期 ,
羅馬帝國時期 ,
東羅馬帝國 ,
古羅馬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代,約當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6世紀末葉,因傳說此時相繼有七個「王」(rex)執政,故名。
王政時代,是羅馬的父系氏族制時代,據說當時羅馬有三百個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庫里亞--Curiae),十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共三個部落,三個部落構成羅馬人公社整體。
王政時代的羅馬人公社實行軍事民主制,管理機構有三:
一是元老院,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有權處理公共事務、批準和否決人民大會的決議。
二是人民大會,由武裝的成年男子參加,每個庫里亞有一票表決權,大會通過或否決一切法律,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其中包括對「王」的選舉。
三是「王」,由人民大會選出,是軍事首長,同時又是最高祭司和審判官,但尚無真正國王的權力。
王政時代已出現階級分化,有些父家長家族富裕起來,上升為氏族貴族,有的氏族成員貧困而成為「被保護人」,受貴族的剝削和奴役。另外出現平民,他們是被征服者及外來的移民,人身自由,但不屬於羅馬氏族成員,沒有氏族權利,無權分級公地,不能參加人民大會,許多平民租佃貴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債而淪為奴隸。王政時代的奴隸主要從事家內勞動,數量不多。
貴族、被保護人、平民和奴隸構成王政時代階級對立關係的萌芽形式。由此可見,王政時代氏族制已趨於解體,階級社會正在形成。
史學界一般認為,王政時代後期,羅馬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統治之下,公元前6世紀末,發生塞維‧圖里阿改革,改革使氏族制遭受破壞,王政時代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塔克文是個暴君,到公元前510年(或前509)被黜,王政時代結束,伊特拉斯坎統治被解除,羅馬共和國建立起來。
羅馬是在主前753年,於台伯(Tiber)河畔的七個小山上建立的。
主前750年,伊特拉士坎人(Etruscans)入侵,佔據羅馬,建立王國,實行王政,史稱「王政時期」。
王政時期的社會,分為貴族、平民兩大階級。名義上,君王掌有司法、行政的絕對權力;但實際上,實權掌握在貴族所組成的元老院(Senate)手中。
主前509年間,拉丁人推翻伊特拉士坎人的統治,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政體,史稱「共和時期」。
主前264~146年間,羅馬先後征服了迦太基、敘利亞、馬其頓、希臘等地,迅速擴張成為一個跨陸大國。
主前48年,該撒猶流(Julius Caesar),平定了高盧與英格蘭,奠定了日後帝國專制的基礎。
凱撒死後,姪孫屋大維(Octavian)興起,擊敗了雷比達與安東尼兩人,結束了混亂的三雄分治,並於主前27年,在元老院所進奉的「奧古斯督」(Augustus,和合本譯為「亞古士督」,意即受尊敬者)之尊號下,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羅馬帝國政治上的和平,與交通上便利,使主耶穌能平安出生於人類中間,且使主受死的豫言得以應驗,這乃是上帝的命定。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