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0/26教會史事件

 🕊一、3121026 —— 君士坦丁準備迎戰馬克森提烏斯

背景:
在「米爾維安大橋之戰」(1028日)前兩天,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正準備率軍迎戰宿敵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
歷史學家推測,正是在這段時間,君士坦丁「夢見十字架異象」或「聽見上帝的聲音」的事件發生(詳載於優西比烏《教會史》第九卷)。

意義:

  • 成為基督教史的轉折前夕:從逼迫走向合法化。
  • 「戰前異象」成為後世神學對「神聖戰爭」與「屬靈爭戰」的典型象徵。

📖 靈修反思:
勝利不是憑兵器,而是因信靠十字架。真正的「得勝」始於降服——先敬畏上帝,然後出征。


二、8991026 —— 教宗貝內狄克特四世(Benedict IV)為歐洲戰亂祈禱日

背景:
在查理曼帝國分裂後的動盪中,羅馬與德意志地區陷入戰爭。
教宗貝內狄克特四世呼籲各教區在1026日舉行全歐洲祈禱日(day of supplication),為和平與悔改禁食祈禱。

意義:

  • 展示了中世紀教宗權力的道德影響力。
  • 也反映出教會將「公共懺悔」與「和平祈禱」結合的靈修傳統。

📖 神學重點:
「和平」不是政治的結果,而是靈性更新的果實。正如詩篇34:14:「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


🔥 三、15561026 —— 英國宗教改革家 托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 被指控叛教

背景:
克蘭麥是英格蘭教會(Anglican Church)的創立者之一,《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的編者。
在瑪麗一世(Mary Tudor)復興天主教後,他被關押於牛津監獄。15561026日,羅馬宗教法庭正式判定他為異端,準備執行火刑。

意義:

  • 克蘭麥後來於翌年(15563月)殉道,臨刑前親口收回他被迫簽下的悔罪書,並說:「我的右手曾簽錯,如今先燒這手!」
  • 他的祈禱文與禮儀語言深刻影響後來整個英語世界的敬拜傳統。

📖 靈修反思:
信仰的告白不是文字的宣誓,而是生命的火焰。
🔥「寧可手被燒盡,也不讓信心被奪去。」


🌍 四、18251026 —— 美國宣教士 阿多奈勒賈德森(Adoniram Judson) 在緬甸完成《馬太福音》緬文譯本

背景:
賈德森是美國浸信會第一位海外宣教士,長期在緬甸宣教,經歷監禁與疾病。
1825
1026日,他完成了《馬太福音》的緬文翻譯,成為東南亞第一部基督教聖經譯本。

意義:

  • 標誌著亞洲宣教的新階段:聖經翻譯與本地語言神學的起步。
  • 影響了後來的東南亞教會(緬甸、泰國、柬埔寨)的建立。

📖 靈修反思:
「道成了肉身,也要成為每一種語言。」
神的話語不受語言、文化、或疆界限制(約翰福音 1:14)。


五、教會曆紀念日:

聖德米特里烏斯(St. Demetrius of Thessaloniki殉道者,4世紀

  • 為保衛信仰與同胞,在羅馬迫害中殉道。
  • 東正教與天主教於1026日紀念他,是「勇敢信仰」的象徵。

🕯東正教禱文:

「主啊,藉著祢的僕人德米特里烏斯的祈求,
教導我們在試煉中剛強,
以愛勝過懼怕,以信心勝過死亡。」


🧭 結語:信仰的三重軌跡

🔹 異象的信仰(君士坦丁)——看見十字架的光;
🔹 告白的信仰(克蘭麥)——堅守真理到底;
🔹 傳遞的信仰(賈德森)——讓聖言進入萬邦。

📖 「他們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 11:4

 

沒有留言: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