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415年10月25日 —— 康士坦茨大公會議召開(Council of Constance, 1414–1418)
事件背景:
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歐洲教會陷入「西方大分裂(Western Schism)」——同時有三位自稱合法教宗(分別在羅馬、亞維儂與比薩)。
1415年10月25日,大公會議正式開始審理教宗權威與教會合一的問題,會議後期也審判了宗教改革先驅
約翰‧胡司(Jan Hus)。
主要結果:
- 宣告三位教宗都被廢黜,選出新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
- 1415年7月,胡司被判為異端並焚於火刑,成為後來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聲。
- 會議提出「教會大會高於教宗」(Conciliarism)的原則——影響了後來教會政治思想。
📖 屬靈反思:
胡司的殉道前禱告說:
「你們今天燒死一隻鵝(Hus在捷克語意為“鵝”),但百年之後,上帝將興起一隻天鵝,你們不能燒死他。」
百年後(1517年),路德真的掀起了宗教改革。
🔥
信心的種子,常在火中萌芽。
⚔️ 二、1415年10月25日 —— 阿金庫爾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
地點: 法國北部皮卡第(Picardy)
背景: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王亨利五世率小軍擊敗法軍。
意義:
儘管這是一場軍事戰役,但在教會史上,它象徵了中世紀「信仰與民族主義」糾纏的結果。
許多士兵在出征前於帳幕中誦讀詩篇與主禱文。
莎士比亞後來在《亨利五世》中讓國王說出著名的信仰激勵詞:
“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
For he today that sheds his blood with me shall be my brother.”
📖 靈修反思:
戰爭的勝敗屬於主,但忠誠與團結的精神,提醒教會:真正的「弟兄聯盟」不是靠血,而是靠基督的血。
⛪ 三、1529年10月25日 —— 第二次施派爾議會(Second Diet of Speyer)後「抗議者」得名
背景:
在1526年的施派爾會議中,德意志諸侯獲得容忍路德宗信仰的自由。
但在1529年10月25日的後續會議中,皇帝查理五世撤銷這項自由,要求恢復羅馬教廷的宗教一致。
路德宗與改革派諸侯因此提出正式抗議(Protestatio)文件。
意義:
- 從此,「新教徒(Protestants)」一詞誕生。
- 象徵宗教改革信仰的公開告白與抵抗。
- 開啟了歐洲教會新時代的分裂與更新。
📖 靈修反思:
改革不是叛逆,而是悔改。
「我們的良心被上帝的話語捆綁,我們不能也不願撤回。」——馬丁·路德
🌍 四、1978年10月25日 —— 若望保祿二世首次公開接見朝聖群眾
背景:
在10月16日選舉當選後的新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於1978年10月25日首次在聖彼得廣場舉行公開接見。
意義:
- 他的講話強調:「不要害怕!打開你們的心門,讓基督進入!」
- 這句話成為其整個教宗任期(1978–2005)的靈魂口號,也喚醒冷戰時期的東歐信徒。
- 他日後在波蘭的信仰影響力,促成共產政權的瓦解。
📖 靈修反思:
真正的改變不是從政權開始,而是從心門開啟開始。
🙏 五、教會曆紀念日:
聖克里索岡(St.
Chrysogonus, 4th Century)
羅馬殉道者,因信拒絕獻祭而被斬首。
📜
他的名字意為「金言」(Chrysogonos,
“golden speech”),象徵忠信見證的寶貴。
✝️ 結語:
10月25日——教會的良心之日
這一天的歷史串起三個關鍵畫面:
- 胡司在火中見證真理;
- 路德宗諸侯在議會中抗議權力;
- 若望保祿二世向世界呼喊「不要害怕」。
💡 無論在火中、廷上或廣場上,上帝的教會都被呼召——
「站立得穩,為真理作見證,不要害怕。」(腓立比書 1:27–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