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伊拉斯謨·達爾文(Erasmus Darwin, 1731–1802)
📍出生:1731年10月28日,英格蘭諾丁漢郡
📖身分:博學者、自然神學思想家、詩人
⚠️ 注意:他並非神職人員,但屬於18世紀「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思想潮流,影響後來的神學對「啟示與理性」的理解。
神學意義:
- 伊拉斯謨·達爾文主張自然界展現了上帝的秩序與智慧,延續了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鐘錶匠比喻〉的思路。
- 雖然後來他的孫子查理·達爾文以進化論挑戰傳統神學,但伊拉斯謨的自然神學仍然顯示出18世紀基督教對「理性信仰」的追求。
📜 思想精髓:
「上帝在祂的創造中留下了智慧的軌跡,而人類的理性被召去追尋。」
✝️ 二、聖猶達(Jude the
Apostle)與聖西門(Simon the Zealot)——教會傳統紀念日
📖 根據教會傳統,這兩位宗徒於同日殉道,因此西方教會將
10月28日 定為他們的紀念日。
聖西門(Simon the Zealot)
- 是十二使徒之一,稱為「熱誠者西門」。
- 根據傳統,他在波斯傳福音並殉道。
- 象徵 熱心與勇氣的信仰。
聖猶達(Jude Thaddeus)
- 《猶大書》(Epistle
of Jude)的作者,被稱為「失望者的主保」。
- 他在傳福音中勸勉信徒:「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大書20節)。
- 象徵 堅忍與盼望的信仰。
📖 屬靈反思:
他們一同代表「熱心與堅定」:信仰不是冷靜的理論,而是被火熱的愛點燃的行動。
📚 三、理查德·休克(Richard
Hooker, 1554–1600)
📍出生:1554年10月28日(部分資料記為此日)
📖身分:英國聖公會神學家、《教會政治法原理》(Laws of Ecclesiastical Polity)作者
貢獻:
- 被稱為「聖公會神學之父」。
- 主張信仰應建立在「聖經、理性與傳統」三者的平衡。
- 他的神學奠定了日後盎格魯教會中「理性信仰」的特色,也影響後來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 名言:
“Reason is the candle of the Lord.”
(理性是主的燭光。)
📖 靈修啟發:
休克提醒教會:信仰的理性並不削弱敬虔,反而使人更深地認識那位真理的主。
🌍 四、羅伯特‧亞歷山大‧傅立德(Robert Alexander Fyfe, 1816–1878)
📍出生:1816年10月28日,加拿大新布倫瑞克
📖身分:加拿大浸信會牧師與神學教育家
貢獻:
- 是加拿大首位浸信會神學院(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前身)的創辦者。
- 推動聖經教育與宣教士訓練,使加拿大成為19世紀北美宣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 名言:
「教育若不帶來信仰的熱忱,就只是一種知識的傲慢。」
🎶 五、伊迪絲·哈里森(Edith
Harrison, 1903–1981)
📍出生:1903年10月28日,英國
📖身分:聖詩作家、女性教會音樂教育者
貢獻:
- 20世紀初期推動女性參與教會音樂事奉。
- 編纂《聖詩與靈修詩集》(Hymns for Faith and Fellowship),其中多首作品強調「日常生活的敬拜」。
📜 詩句選:
“In daily work and human care,
Thy presence, Lord, be near;
Till earth’s dull tasks become a prayer,
And faith shall conquer fear.”
(在日常的工作與關懷中,主啊,願祢同在,
直到世上的勞苦化為禱告,信心勝過懼怕。)
🕯️ 結語 — 10月28日的屬靈主題:「熱心與理性同行」
|
範疇 |
人物 |
屬靈重點 |
|
使徒傳統 |
聖西門與聖猶達 |
為信仰勇敢、堅忍到底 |
|
神學思想 |
理查德‧休克 |
信仰的理性與敬虔平衡 |
|
宣教與教育 |
羅伯特‧傅立德 |
聖經教育與教會更新 |
|
信仰藝術 |
伊迪絲‧哈里森 |
敬拜滲透日常生活 |
📖 默想經文:
「要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哥林多前書 15: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