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0/28教會史事件

  

🏛一、3121028 —— 米爾維安大橋之戰(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地點: 羅馬北方的台伯河
人物: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vs. 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
事件:
據《拉克坦修》(Lactantius)與《優西比烏》(Eusebius)的記載,君士坦丁在戰前夜看見十字架的異象,上面寫著「憑此得勝(In hoc signo vinces」。他遂以十字架作為軍旗記號,在第二天戰勝馬克森提烏斯。

意義:

  • 此戰役被視為 基督教轉折點 —— 基督教從受迫害的宗教,進入帝國支持的地位。
  • 隔年(313年)頒布《米蘭詔令》,宣告宗教自由。
  • 成為後來「君士坦丁轉向(Constantinian Shift」的起點——教會與政治權力開始結合。

📖 神學反思:
基督教從「十字架的信仰」進入「權力的信仰」的張力,後世神學家(如奧古斯丁、約德 John Howard Yoder)都以此作為討論「教會與國度」關係的關鍵節點。


二、17041028 —— 巴黎主教府重申反對「中國禮儀(Rites Controversy)」

背景:
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時,容許基督徒保留祖先祭祀與儒家禮儀。羅馬教廷內部爭論是否可接受。
事件:
1704
1028日,教宗克勉十一世頒布詔書《Cum Deus optimus》,正式禁止中國禮儀。

意義:

  • 造成中西文化對話的巨大裂痕,康熙皇帝因此頒布禁教令(1721)。
  • 成為早期全球宣教中「文化適應(inculturation)」的失敗案例。
  • 直到1939年庇護十二世才部分撤銷禁令。

📜 三、18861028 —— 芝加哥-蘭巴斯會議(Chicago-Lambeth Quadrilateral)提出

事件:
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通過所謂的「四項合一原則」:

  1. 聖經為信仰與實踐之準則
  2. 使徒信經與尼西亞信經
  3. 兩大聖禮(洗禮與聖餐)
  4. 聖秩繼承(episcopate

意義:

  • 為後來普世教會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的神學基礎。
  • 促成20世紀的「普世教會理事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的形成。

🇻🇦 四、19581028 ——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當選

事件:
庇護十二世去世後,樞機團選出威尼斯宗主教朗卡利(Angelo Roncalli)為教宗,取名 若望二十三世
意義:

  • 1959年他宣布召開 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Vatican II, 1962–1965
  • 促成天主教在禮儀、教會觀、聖經研究與普世關係上的重大更新。
  • 他成為近代天主教改革與開放精神的象徵。

🕯五、補充:聖人紀念(西方教會禮曆)

1028日:聖西門與聖猶達(Simon and Jude)宗徒慶日
兩位宗徒是耶穌十二使徒中的成員,教會傳統將他們紀念在同一天。

  • 西門(Simon the Zealot)象徵熱心的信仰。
  • 猶達(Jude, Thaddeus)象徵信心的堅定,並是《猶大書》的作者。
    📖 經文常用:以弗所書 2:19–22 — 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總結反思:

1028日的教會史是一條從「十字架得勝」到「信仰開放」的軌跡:

·        312年:君士坦丁看見十字架,信仰與政治相遇。

·        1704年:中西教會在文化理解上分裂。

·        1886年與1958年:普世教會再度尋求合一與更新。

·        在禮儀中,我們紀念使徒們為真理而立,提醒教會常回到信仰的根基。

 

沒有留言: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