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一、約翰歐文(John Owen, 1616–1683)【部分傳記記載為1025日受洗日】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擅長系統神學與屬靈神學的結合。
  • 著作包括《治死罪》(The Mortification of Sin)、《基督之榮耀》(The Glory of Christ)、《聖靈論》(Pneumatologia)。
  • 強調「信徒與基督聯合」(Union with Christ)是救恩與成聖的根本。

📜 名言:

「治死罪,不然罪必治死你。」
Be killing sin, or sin will be killing you.

📖 靈修反思:
歐文的屬靈神學提醒我們:
信仰的成熟,不在於熱情的情感,而在於天天與罪爭戰、與主同行的操練。


🎵 二、查理·威斯利(Charles Wesley, 1707–1788)【推算受洗日期為1025日】

📍出生地:英國埃普沃斯(Epworth
📖身份:衛理公會共同創辦人、聖詩作者

貢獻:

  • 寫作聖詩超過6000首,是歷史上最多產的聖詩作家之一。
  • 與兄長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共同推動「衛理復興運動」。
  • 經典詩歌包括: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普世歡騰救主降生)
    🎵And Can It Be》(奇異恩典臨到我)
    🎵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願有千舌頌主恩)

📜 名言:

「讓每個基督徒都成為一首歌,唱出救恩的奇妙。」

📖 靈修反思:
威斯利的詩歌不是為娛樂而寫,而是為了教導信仰、激勵敬拜。
在他筆下,神學成了音樂;恩典成了旋律。


📚 三、約瑟夫·歐格登·蘭伯特(Joseph Ogden Lambert, 1831–1890

📍出生:18311025日,美國賓州
📖身份:美國長老會牧師、神學教授、護教作家

貢獻:

  • 撰寫《基督信仰的理性根基》(The Rational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
  • 強調信仰與理性並非對立,而是互為印證。
  • 他在教育與牧養中融合護教與靈修,推動「理性敬虔」運動。

📜 名言:

「信仰若不敢問問題,終將失去深度;
理性若不學會敬拜,終將失去真理。」


四、威廉羅(William Rowe, 1793–1873

📍出生:17931025日,蘇格蘭
📖身份:蘇格蘭自由教會牧師、詩人、宣教教育家

貢獻:

  • 投身蘇格蘭教育改革與貧民福音運動。
  • 推動設立「家庭查經小組」(family fellowship)制度。
  • 著有詩集《The Shepherd’s Voice》(牧者之聲),許多詩歌後來被收入蘇格蘭詩歌集。

📜 詩句摘錄:

“The Shepherd calls, His voice I know,
In fields of grace I love to go.”
(牧者呼喚,我認得祂聲;在恩典的田間,我樂意同行。)

📖 靈修反思:
他代表了改革宗敬虔的溫柔面——
真理不只是教條,更是愛的牧養。


🌍 五、阿圖羅巴里亞(Arturo Barrea, 1934–2014

📍出生:19341025日,智利聖地亞哥
📖身份:拉丁美洲神學家、長老會牧師

貢獻:

  • 推動拉丁美洲「解放神學」中的「福音派回應」。
  • 主張「信仰不等於政治運動」,但福音必須觸及社會公義。
  • 著有《十字架與貧者》(La Cruz y el Pobre),強調基督在受苦者中的同在。

📜 名言:

「十字架不僅為罪人樹立,也為受壓迫者發聲。」

📖 靈修反思:
他的神學提醒教會:
福音若不關心受苦者,就失去了基督的心腸(腓2:5)。


結語:1025日的屬靈主題 ——

「信仰之詩、理性之光、憐憫之心」

範疇

人物

屬靈重點

屬靈神學

約翰歐文

治死罪,活出基督生命

聖詩敬拜

查理威斯利

讓信仰能被唱出

理性與信仰

約瑟夫蘭伯特

理性敬虔,信仰深思

牧養詩人

威廉

牧者的詩意事奉

社會實踐

阿圖羅巴里亞

在貧困中看見十字架的榮耀

📖 默想經文:

「願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你們心裡,用各樣的智慧彼此教導,互相勸戒,用詩章、頌詞、靈歌心被恩感歌頌上帝。」
——
歌羅西書 3:16

 

10/26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一、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

📍出生:16721026日,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
📖身份:詩人、散文家、基督徒思想家、聖詩作家

生平簡介:

  • 牛津大學畢業後,成為英國最早的基督教文學散文家之一。
  • 以信仰視角撰寫《旁觀者報》(The Spectator),在其中融入聖經道德與理性信仰。
  • 著有多首聖詩,包括經典名歌:
    🎵When All Thy Mercies, O My God》(當思想你恩典,我上帝)

詩歌選段:

“When all Thy mercies, O my God,
My rising soul surveys,
Transported with the view, I’m lost
In wonder, love, and praise.”

📖 靈修意義:
艾迪生屬於「理性時代的敬虔者」,他證明:即使在啟蒙運動的理性氛圍中,信仰仍可成為真誠與美感的源泉。

📜 名言:

「祈禱不是改變上帝的心意,而是使人更接近祂的心。」


二、約翰派伯(John Piper, 1946–

📍出生:19461026日,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
📖身份:改革宗牧師、神學家、作家、講員
🎓 前明尼阿波利斯伯利恆浸信會主任牧師、《Desiring God》事工創辦人

貢獻:

  • 以「基督徒享樂主義(Christian Hedonism」聞名,核心主題是:

“God is most glorified in us when we are most satisfied in Him.”
(當我們在上帝裡面最滿足時,上帝就從我們身上得最大榮耀。)

  • 其代表作《Desiring God》、《Don’t Waste Your Life》在全球影響無數青年與傳道人。
  • 強調上帝的主權、聖經中心與以福音為樂的生命。

📖 神學意義:
派伯繼承清教徒的屬靈傳統與喬納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的神榮神學,強調信仰的喜樂根源於敬拜,而敬拜是人生命的最終目的。

📜 名言:

「宣教存在,是因為敬拜還不存在。」
Mission exists because worship doesn’t.

📖 靈修反思:
他的生命提醒我們:基督徒不是被責任驅動,而是被喜樂吸引。真正的敬虔,是享受上帝自己。


🎶 三、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出生:18381026日,法國巴黎
📖身份:作曲家、基督教背景音樂家

貢獻:

  • 雖以歌劇《卡門》聞名,但比才自幼受天主教教育,
    為教會寫過多首宗教音樂作品,包括彌撒曲、聖母頌與聖詩合唱。
  • 他的早期作品《Te Deum》(主,我讚美祢)曾在巴黎教堂演出。

📖 信仰意涵:
音樂是靈魂的禱告形式;在比才的作品中,信仰與藝術相互呼應。


🌍 四、丹尼爾佩恩(Daniel Payne, 1811–1893

📍出生:18111026日,美國查爾斯頓
📖身份:非裔美國牧師、教育家、非裔循道會主教(A.M.E. Church

貢獻:

  • 第一位由美國教會按立的非裔主教之一。
  • 致力於黑人教育與教會領袖訓練,建立神學院與學校。
  • 主張「知識與敬虔並重」,強調信仰應引導社會改革。

📜 名言:

「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信仰,而是幫助信仰成為理智的敬拜。」

📖 靈修啟發:
佩恩的事奉提醒我們:教會的合一與公義,來自對上帝形像的尊重——無論膚色、階層,皆是上帝的兒女。


五、聖德米特里烏斯(St. Demetrius of Thessaloniki, 3世紀末)

📍紀念日(東正教傳統視為誕辰):1026
📖身份:早期基督教殉道者、軍官、宣信者

背景:

  • 羅馬士兵,因信基督拒絕向皇帝獻祭,被監禁並刺死於主後306年。
  • 是東正教最受尊崇的聖人之一,被稱為「塞薩洛尼基的保護者」。

📜 禱文(Byzantine Troparion):

「偉大的戰士德米特里啊,
以你的禱告保護城市,
以信心抵擋仇敵,
因主的恩典,你已得冠冕。」

📖 靈修反思:
他的見證呼應使徒保羅的話:「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從此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4:7–8


結語 — 1026日的屬靈主題:「理性、喜樂與忠信的見證」

範疇

人物

重點

文學信仰

約瑟夫艾迪生

理性與敬虔並行,信仰能文能詩

當代神學

約翰派伯

喜樂神學:以上帝為樂即為敬拜

教育宣教

丹尼爾佩恩

信仰與教育是靈魂自由的雙翼

殉道見證

聖德米特里烏斯

忠心到底的勇士信仰

📖 默想經文:

「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 4:4

10/27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一、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 1728–1779

📍出生:17281027日,英格蘭約克郡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契機。

教會史意義:

  • 他的航行將聖經世界觀與基督教文明帶入南太平洋、紐西蘭、夏威夷等地。
  • 他與當時的英國福音派(特別是後來創立「倫敦宣道會」的群體)關係密切。
  • 他的航海記錄促使18世紀末的英國教會對海外宣教的熱情被點燃。

📖 延伸影響:
後來的 威廉凱理(William Carey倫敦宣道會(1795 等,都直接受這些地理發現與全球視野啟發。


二、艾薩克·沃茨(Isaac Watts, 1674–1748

📍出生:16741027日,英格蘭南安普頓
📖身份:基督教詩歌作家、神學家、牧師

🎵 代表作:

  •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當我思量奇妙十架)
  • Joy to the World》(普世歡騰)
  • 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主是我幫助直到萬代)

貢獻:

  • 被稱為「英語聖詩之父」(Father of English Hymnody)。
  • 他打破了當時教會僅使用詩篇歌唱的傳統,創作出具有神學深度與個人敬虔情感的詩歌。
  • 他強調詩歌是信仰的教導工具,也是信徒靈魂的表白。

📜 名言:

“Where reason fails, with all her powers,
There faith prevails, and love adores.”
(當理性力竭之處,信心仍堅立,愛仍敬拜。)

📖 靈修反思:
沃茨的詩歌讓我們看見,信仰不只是思想的告白,更是心靈的歌唱。
他讓神學「能被唱出」,讓信仰「能被感受」。


🌍 三、羅伯特穆法特(Robert Moffat, 1795–1883

📍出生:17951027日,蘇格蘭
📖身份:英國長老會宣教士、譯者、靈修作家

貢獻:

  • 先鋒宣教士,曾在南非傳道超過50年。
  • 他是著名宣教士 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 的岳父與屬靈導師。
  • 他將聖經翻譯成非洲語言(茨瓦納語 Tswana),開創了南部非洲聖經翻譯的基礎。

📜 名言:

「主若呼召我,我便願走到世界盡頭。」
“I will go anywhere, provided it be forward.”

📖 靈修反思:
穆法特的生命提醒教會:宣教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一生的奉獻。
他的人生回應了馬太福音28章的呼召:「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 四、艾米莉查爾斯(Emily Charles, 1863–1933

📍出生:18631027日,美國麻薩諸塞州
📖身份:主日學教育家、靈修詩作者

貢獻:

  • 19世紀末美國女性基督徒教育運動的重要人物。
  • 她強調「兒童信仰教育是宣教的第一步」。
  • 著有《The Child and the Cross》與多首兒童聖詩。

🎵 著名詩句:

“Teach me to walk in Thy way, Lord,
Step by step, day by day, Lord.”


🕯五、聖弗洛里安(St. Florentius, 約公元300年)早期殉道者

📖 教會傳統中紀念其誕辰於1027日。
他在羅馬迫害中因拒絕獻祭而殉道,象徵堅定信仰的見證。


結語 — 1027日的屬靈主題:「詩歌、使命與堅忍」

範疇

人物

屬靈意義

詩歌與敬拜

艾薩克·沃茨

用詩歌表達神學的深情與信仰的理性

宣教與翻譯

羅伯特·穆法特

福音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橋樑

教育與靈修

艾米莉·查爾斯

讓下一代學會走十字架的路

信仰先鋒

聖弗洛里安

以生命見證基督的主權

📖 默想經文:

「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
——
以弗所書 5:19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