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
📍出生:1672年10月26日,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
📖身份:詩人、散文家、基督徒思想家、聖詩作家
生平簡介:
- 牛津大學畢業後,成為英國最早的基督教文學散文家之一。
- 以信仰視角撰寫《旁觀者報》(The Spectator),在其中融入聖經道德與理性信仰。
- 著有多首聖詩,包括經典名歌:
🎵《When All Thy Mercies, O My God》(當思想你恩典,我上帝)
詩歌選段:
“When all Thy mercies, O my God,
My rising soul surveys,
Transported with the view, I’m lost
In wonder, love, and praise.”
📖 靈修意義:
艾迪生屬於「理性時代的敬虔者」,他證明:即使在啟蒙運動的理性氛圍中,信仰仍可成為真誠與美感的源泉。
📜 名言:
「祈禱不是改變上帝的心意,而是使人更接近祂的心。」
⛪ 二、約翰‧派伯(John Piper, 1946– )
📍出生:1946年10月26日,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
📖身份:改革宗牧師、神學家、作家、講員
🎓
前明尼阿波利斯伯利恆浸信會主任牧師、《Desiring
God》事工創辦人
貢獻:
- 以「基督徒享樂主義(Christian Hedonism)」聞名,核心主題是:
“God is most glorified in us when we
are most satisfied in Him.”
(當我們在上帝裡面最滿足時,上帝就從我們身上得最大榮耀。)
- 其代表作《Desiring
God》、《Don’t Waste Your Life》在全球影響無數青年與傳道人。
- 強調上帝的主權、聖經中心與以福音為樂的生命。
📖 神學意義:
派伯繼承清教徒的屬靈傳統與喬納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的神榮神學,強調信仰的喜樂根源於敬拜,而敬拜是人生命的最終目的。
📜 名言:
「宣教存在,是因為敬拜還不存在。」
(Mission exists because worship doesn’t.)
📖 靈修反思:
他的生命提醒我們:基督徒不是被責任驅動,而是被喜樂吸引。真正的敬虔,是享受上帝自己。
🎶 三、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出生:1838年10月26日,法國巴黎
📖身份:作曲家、基督教背景音樂家
貢獻:
- 雖以歌劇《卡門》聞名,但比才自幼受天主教教育,
為教會寫過多首宗教音樂作品,包括彌撒曲、聖母頌與聖詩合唱。 - 他的早期作品《Te
Deum》(主,我讚美祢)曾在巴黎教堂演出。
📖 信仰意涵:
音樂是靈魂的禱告形式;在比才的作品中,信仰與藝術相互呼應。
🌍 四、丹尼爾‧佩恩(Daniel
Payne, 1811–1893)
📍出生:1811年10月26日,美國查爾斯頓
📖身份:非裔美國牧師、教育家、非裔循道會主教(A.M.E. Church)
貢獻:
- 第一位由美國教會按立的非裔主教之一。
- 致力於黑人教育與教會領袖訓練,建立神學院與學校。
- 主張「知識與敬虔並重」,強調信仰應引導社會改革。
📜 名言:
「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信仰,而是幫助信仰成為理智的敬拜。」
📖 靈修啟發:
佩恩的事奉提醒我們:教會的合一與公義,來自對上帝形像的尊重——無論膚色、階層,皆是上帝的兒女。
✝️ 五、聖德米特里烏斯(St.
Demetrius of Thessaloniki, 約3世紀末)
📍紀念日(東正教傳統視為誕辰):10月26日
📖身份:早期基督教殉道者、軍官、宣信者
背景:
- 羅馬士兵,因信基督拒絕向皇帝獻祭,被監禁並刺死於主後306年。
- 是東正教最受尊崇的聖人之一,被稱為「塞薩洛尼基的保護者」。
📜 禱文(Byzantine Troparion):
「偉大的戰士德米特里啊,
以你的禱告保護城市,
以信心抵擋仇敵,
因主的恩典,你已得冠冕。」
📖 靈修反思:
他的見證呼應使徒保羅的話:「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從此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4:7–8)
✨ 結語 — 10月26日的屬靈主題:「理性、喜樂與忠信的見證」
|
範疇 |
人物 |
重點 |
|
文學信仰 |
約瑟夫‧艾迪生 |
理性與敬虔並行,信仰能文能詩 |
|
當代神學 |
約翰‧派伯 |
喜樂神學:以上帝為樂即為敬拜 |
|
教育宣教 |
丹尼爾‧佩恩 |
信仰與教育是靈魂自由的雙翼 |
|
殉道見證 |
聖德米特里烏斯 |
忠心到底的勇士信仰 |
📖 默想經文:
「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 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