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公元71年至100年之教會
這段時期的教會歷史並沒有太多資料被保存下來中。教會歷史通稱這段時期為「副使徒教會時期」(Sub-apostolic period)。
[教會得著平安發展]
在威斯巴先皇(Vespasian,公元68-79)和泰土斯皇(Titus,公元79-87)的統治時期中,教會獲得平安發展。有幾件事值得我們注意:
一. 基督徒開始在每個城市中增加起來。基督徒的聚會也沒有像謠傳中的神秘。一些地區的教會甚至有主教身份的牧者。
二. 基督徒也不只是屬於低下階級的人。許多有學識之士,政府長官,甚至王帝的親戚都有基督徒在他們當中。
三. 教會的勢力和產業也越來越多。如在羅馬就有基督教的私人墳場(Catacomb)。大間的教堂也在各地被建立起來。
四. 新約的書信開始在各教會之間流行和傳遞。詩歌、讚美詞、禱告文,或崇拜儀式也有一定的形式。教會也編寫了初信班資料。
五. 教會的組織也開始強大起來。「二分級」(長老、執事) 和「三分級」(會督、長老、執事)也有出現。教會之間的聯繫也強大。教會與教會之間也常有書信來往。
[第一世紀末的逼迫]
在多米先皇帝(Domitian,公元88-96)時期有些少的逼迫。相信使徒約翰是在這時期被放逐到拔摩群島去。然後在下一任皇帝(Nerva,公元96-98)時被釋放。
我們看見第一世紀的初早期教會漸漸由一個無組織形式的教會轉變成有組織形式的教會。
公元51年至70年之教會
[保羅的第二次佈道行程]
耶路撒冷會議後,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雄心更大。第二次的行程還是由安提阿出發。在出發前,保羅與巴拿巴的意見不和而拆伙,另與西拉同行。在路司得時,提摩太也加入了隊伍。在每西亞的邊界,本有兩條路可通往以弗所,但是聖靈的指引使他們來到特羅亞。在這里見到馬其頓呼聲的異象,航海到駐防城腓立比。從此佈道工作踏足歐洲。在腓立比,因福音引起的社會變動導致保羅與西拉被誣告下監。但他們因是羅馬公民而被釋放。在帖撒羅尼迦一連三個星期在會堂里講道而被指說是「傳另有一個王」而逐出城。庇哩亞的人卻「天天查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在雅典,保羅不只要應付一個拜偶像的社會,
而且要與當時的哲學家們辯論。
革老丟皇(Claudius)在公元52年間把猶太人與猶太人基督徒逐離羅馬城。相信是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引起紛爭而被當時的皇帝逐出城。保羅來到哥林多,遇見被逐出境的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徒18:1-4)。這時的佈道隊有保羅、西拉、提摩太、亞居拉、百基拉等;他們在哥林多工作了一年半。哥林多城是一個道德沒落的地方,後來教會中也發生不道德的事情。保羅後來寫哥林多前書指責這些不道德的事。
[保羅的第三次佈道行程]
在第三次佈道行程中,保羅在以弗所住了三年(徒19:1-10),以弗所成為了當時亞西亞最大的佈道中心,相信啟示錄所說的七間亞西亞教會是在這時期建立起來。
第三次佈道行程後,保羅再到耶路撒冷,雖受到教會的歡迎,卻受到猶太人的謀害(徒21)。保羅因為擁有羅馬公民權而不得不遣送他到羅馬皇帝面前受審。
保羅抵達羅馬後,必須等候審判,在這段時間中,他有機會向羅馬人傳福音。從羅馬書中,可見保羅與住在羅馬的信徒領袖已很熟悉。保羅約在公元60年到達羅馬,當時有路加等陪伴他(徒28:30)。有記錄說保羅在兩年後被釋放,後到西班牙去傳福音。
[羅馬城大火]
公元64年,羅馬發生一場大火。謠言立刻傳開說有一小撮人放火燒城,後基督徒被嫁禍成為代罪羔羊。因此,成群的基督徒被拉到鬥獸場去喂獅子。相信這時基督徒的逼迫只限於羅馬城內。有記錄說保羅和彼得是在這時殉道。從歷史的文件中,這時候的教會已遍佈了整個羅馬帝國中。遠至法國,英國都有許多人信主。
[耶路撒冷城被毀]
猶太人復國的運動一直來都沒有平息。猶太地有許多青年成了抵抗羅馬政府的游擊隊。大祭司見情勢不妙就求助分封王亞基伯二世(Agrippa II)派兵征壓。但是在公元66年,加利利和約旦河一帶都落入游擊隊的控制中。後來羅馬皇帝決定在公元68年派兵直接攻打耶路撒冷。
按照歷史學家猶西比的記錄(H.E. 3.5),在大戰之前,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因想起主耶穌的吩咐,一早逃至約旦河外的地方。後這猶太人基督教會漸漸與外邦人教會失去了聯絡。公元7年,泰土斯(Titus)大將帶領大軍進攻耶路撒冷,泰土斯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把游擊隊完全消滅。
公元30年至50年之教會
[教會誕生在五旬節]
當耶穌升天後,上帝藉聖靈在五旬節(徒2:1)震撼了一班門徒的心靈,也提供給他們能力去執行耶穌生前所吩咐下來的工作:就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教會也在這時正式誕生。
五旬節當天,耶穌的使徒和門徒聚集在一起等候,約有一百二十人。當大家正聚集一起分享時,聖靈如火焰般落在各人身上(徒2:1-2)。藉著這力量,門徒就走到來過節的人群中見証復活的耶穌基督。他們遇見不同地區來的人,就放膽用他們的方言(「鄉談」)來為主作見証(徒2:3-13)。後來彼得起來証道,多次引用舊約証明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徒2:14-36)。那天就有整三千人信主而受洗。這時,地上有形的基督國度(教會)就在這天誕生了。
[初早期的教會生活]
當時信主的人多數是猶太人。他們聚集在各家庭或聖殿空曠處聚會。他們「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團契),擘餅,祈禱」(徒2:41)。因著一些信徒生活上的需要,許多信主的人都願意變賣產業捐給教會,互相支助。
他們常向人作見証,並且有神蹟奇事隨著使徒們發生,猶太公會或官府也暫時為著眾人的緣故而沒有捉拿他們。為了牧養許多信徒,有多位執事被選出來為打理教會事工。使徒們這時雖受恐嚇,但仍放膽傳道。
[教會受逼迫]
起初的幾年,這班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基督徒與猶太教徒形成了一個緊張的局勢。在基督徒當中卻有許多受希臘文化影響從外地來的人。這班「猶僑」與猶太地的猶太人隔膜極深。司提反就是一位希利尼化的猶太人基督徒。他富有口才,常講激烈的佈道信息。耶路撒冷猶太公會的人一天買兇告他。在混亂中,他被石頭打死。掃羅(保羅)卻是幫兇之一。這是第一次的逼迫記錄。
司提反的死,使耶路撒冷的教會受到逼迫。導致門徒四散。四散的多是希利尼化的猶太人基督徒。掃羅,當時是一位希利尼猶太人,正在耶路撒冷受高等教育,他藉著大祭司的命令,四處捉拿希利尼化的基督徒收入監里。使徒暫時躲避,到外地去,一方面可能是要避開這緊張的逼迫,也藉此把福音傳到各地去。教會因為這逼迫反而在各地興盛起來,尤其是敘利亞省的安提阿。在安提阿,外邦人用「基督徒」(christianoi, 原意:屬基督的人)這名字來稱呼那時的信徒。保羅也在這期間歸主。
約在公元41-44年間,當時希律安提帕仍擔任猶太地分封王,彼得和雅各被捉在監里等候治死。雅各提早被拉去斬了。彼得卻由天使救出,也趁夜逃到外地。
[保羅的佈道行程]
相信保羅是在公元37年信主。在亞拉伯退修三年,在大馬色工作三年,並且上耶路撒冷探訪使徒們。後在基利家數年(加1:21;2:1)。安提阿教會聽聞保羅的熱心,就差遣巴拿巴和保羅往外地佈道。第一次行程比較短,從居比路島到南加拉太,約有一年九個月的時間(徒13,14)。這次開始了教會真正向外的傳福音工作。
[耶路撒冷大公會議]
外邦人歸入教會對猶太人基督徒來說常引起一些問題。猶太人基督徒從小就受了割禮,也守許多潔淨禮。與外邦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存在著。一天,保羅與巴拿巴從佈道行程歸回安提阿時,發現許多人在教會爭吵,也見到猶太人與外邦人基督徒分桌而吃飯,連彼得和巴拿巴也跟著作(加2:11)。為了把問題解決,安提阿教會決定派保羅、巴拿巴等上耶路撒冷總會去開會商討。在會議中,保羅先述說上帝在外邦人中的工作。也有猶太人基督徒要求外邦人信徒受割禮(徒15:5)。後來彼得發言述說上帝怎樣恩待外邦人如哥尼流像猶太人一般。後來雅各(耶穌的弟弟,相信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主席)結論說話。他引用了舊約說明上帝的救恩要給外邦人,並總結如下:
a. 外邦人基督徒不必受割禮。
b.守潔淨禮如不可拜偶像,不可犯姦淫,不可吃血(這可能為了許多在教會中的猶太人基督徒的緣故)。
議會也發公函由特使派往各地教會告知以上的決定。
使徒時代的教會三個段落
這時期可分為三個段落:
1. 公元30至50年,由五旬節教會的誕生至耶路撒冷大公會議;
2. 公元51年至70年,保羅第二次佈道行程至耶路撒冷被毀;
3. 公元71年至100年,教會平安增長至使徒約翰逝世為止。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近代教會史
弟兄會 ,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背景 ,
海外宣教運動 , 宣教工作的開展 ,
宣教還是侵略 ,
宣教與帝國主義 , 二十世紀海外宣教運動 ,
宣教運動的擴展和影響 , 愛丁堡國際宣教會議 ,
普世基督教協會之成立 , 普世基督教協會 ,
佈道時期的教會(1) , 佈道時期的教會(2) ,
中國近代的基督教 ,
運動的發生及擴展 ,
教會的合一運動 , 教會聯盟與聯合 ,
教會的青年工作 , 基督教青年會 ,
聖潔運動與靈恩運動 ,
洛桑會議 , 瑪麗.瓊斯和聖經公會 ,
當代的福音派 ,
1904-1905年威爾斯大復興
英國威爾斯在復興歷史上享有“復興之地”的美譽,由18世紀中葉開始的二百多年裡,先後出現過四次福音復興運動,其中以1904至1905年的第四次復興運動最為信徒所熟悉,而所帶來的屬靈影響力也是最廣泛、最深遠的。
復興臨到之前,英國社會貪污、賭博、酗酒之風盛行,教會也失去了應有的本質。19世紀末期,歐洲的教會裡外受敵。教會裡有自由派神學被過分高舉,信徒被批判以至懷疑聖經的思想所蠶食;教會外面就受 到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斯的共產主義、弗洛伊得的心理分析論,以及各種的人文主義和世俗主義的衝擊。教會漸漸失了屬靈的影響力和見證。
整體教會是這樣,威爾斯的教會也不例外。基督徒對信仰冷淡,生活不敬虔;教會聚會人數下降,事工缺乏發展,講台信息無聊。熱心的基督徒發出渴望復興的聲音,他們開始切實地向上帝祈求復興的臨到:
‧ 在羅達谷,有基督徒為掃遍全球的復興臨到祈求多年。
‧ 1903至1904年,有一位姊妹懇求上帝復興的大能臨到,否則她寧願死去。
‧ 1903年,有三位傳道人組成禱告小組,每天為別人和自己教會荒涼而求上帝記念。
在大復興降臨之前,上帝的靈早已藉著有負擔的基督徒以禱告和呼求去預備好了。
二. 威爾斯大復興的領導人物
A. 伊文羅拔士
在威爾斯大復興中,最觸目的人物是伊文羅拔士。他本來是羅格地方一個寂寂無聞的基督徒,但自從大復興展現以後,便大受注意。1878年 出生的羅拔士,父親是礦工,他後來成為鐵匠。他最大的心願是尋求復興,他忠心地出席教會所有的聚會,因他聽取了教會一位長老的忠告:不要失去被聖靈祝福的 機會。他很努力的讀聖經,無論往何處去,總帶著聖經。由於他性 格很內向,缺乏演講的天分,也沒有卓越的解經恩賜,許多人不相信他會成為神合用的器皿。
然而,羅拔士被上帝呼召去傳道,他在1904年前往紐卡斯爾的傳道人預備學校唸書,以便將來接受作傳道人的訓練;但是他並沒有完成學業,他受了聖靈的感動返回家鄉。後來,他在靠近羅格的毘斯加山的一次聚會中講 道,他說:“如果威爾斯要領受聖靈的大大澆灌,那麼基督徒就應該遵守四大要點。”
這就是很有名的“四個重點的講道”。這四個重點就是:
1. 過去有任何未向神承認的罪,應當立刻承認,要除去隱藏的罪;2. 在生活裡有任何疑惑的習慣,應當棄絕;
3. 時常順服聖靈;
4. 公開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
在一個禮拜之內,這類聚會連續舉行,屬靈氣氛越來越熱烈。在主日,羅拔士主領聚會,有60個
年輕人決志信主。在不同的聚會中,羅拔士繼續呼籲信徒要順服聖靈。聖靈大大地彰顯祂的能力,參加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多,聚會時間也延長了。漸漸地,整個社區
都感到震盪。在聚會中,上帝的同在與聖靈的感動顯而易見;在聖靈的帶領下,會眾禱告、見證、唱詩、讚美上帝,表面上好像毫無秩序,但實際上非常和諧。
1905年2月,羅拔士向英格蘭利物浦港的威爾斯人傳福音,有750人信主。然後,他進行旅行佈道,在北威爾斯周遊了兩個月之久。在5月底,一共有十萬人決志相信耶穌。後來,復興的烈火傳到英格蘭康威爾,而教會大復興的消息也傳遍了全世界。
其實,在大復興全面顯明之前,上帝已經在不同地方使用一些人迸發復興的火花:
‧ 羅斯娜戴維斯:在幾年間舉行許多聚會,借著講道喚醒基督徒起來贏得靈魂。‧ 賓路易師母:在蘇瑞郡主領查經班,又在1903年在威爾斯設立聚會,帶來很大的屬靈影響力。
‧ 邁爾牧師:1903至1904年,他在威爾斯主領培靈會,聖靈大大的向數十位牧師及布道家作工,促使年輕的傳道人迫切的為國家覺醒禱告,熱心地推動靈命進深的工作。
‧ 塞特約書亞:1904年,塞特約書亞以查經會吸引信徒追求更深的靈命。11月,他在以便以謝禮拜堂主領布道聚會,復興出現了,有不少人信主。復興的火焰由南威爾斯燃燒到北威爾斯。
‧ 1904年,曾建士召集教會一群青年基督徒,認真地指出他們的毛病,呼籲他們順服聖靈。曾建士要求他們出來講見證,其中一位姊妹的話:“我全心愛我的主耶穌基督”,大大感動了很多人。
三. 總結
威爾斯復興叫許多不信者回轉歸主,在復興開始後兩個月內,已經有七萬人信主。教會的基督徒也充滿了活力,同心事奉,彼此認罪,過著切實相愛的生活。社會也有所改變,酗酒的、偷竊的、賭博的都被轉化過來;礦坑裡的賭風停止了;聖經的銷量是以前的三倍。
威爾斯復興的火焰也影響其他國家。普世復興史權威 歐伊文 博士說:“威爾斯大復興是所有覺醒運動中遍傳得最遠的,它影響了全印度、韓國及中國的福音事工,又更新了日本及南非的復興,而且在非洲、拉丁美洲及南海一帶,帶來了覺醒的浪潮。”
威爾斯大復興給今天教會帶來什麼啟示呢?大復興如何出現?是許許多多的信徒不約而同的組織禱
告會,不斷向主呼求復興臨到他們的地方教會和普世教會。結果上帝應允禱告,復興之火不斷蔓延。教會要復興,首先要復興禱告聚會,動員所有基督徒熱切的向上
帝呼求,因為多禱告就多有力量,不禱告就沒有力量;另外,我們要完完全全的降服在上帝面前,讓上帝使用。
訂閱:
文章 (Atom)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