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庥牧師小檔案 ,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李庥牧師受召、來台
李庥牧師,1840年9月14日出生於蘇格蘭的Mietport。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後,因嚮往至中國宣教,於是前往倫敦長老教會神學院就讀。
1866年11月16日當他唸神學院三年級時,原先受派要來台協助馬雅各醫生的馬遜牧師(Rev. David Masson),從船上被大海浪捲走,殉難於南中國海。英國海外宣道會找不到適當的接任者,就揀選李庥牧師,等不及他畢業,於1867年6月17日他三年級結業時,即差派他到南中國海取代因「死的洗禮」(baptized for the dead)而殉教的馬遜牧師,並前來台灣協助馬雅各醫生。
1867年12月13日二十七歲的李庥牧師和懷有身孕的牧師娘,經過一百四十二天的航程,抵達打狗(高雄),受到馬雅各醫生及眾信徒的歡迎。
翌年,因英商走私樟腦,引發台灣人排斥洋教、洋人的風潮。馬雅各醫生赴香港結婚不久,就發生高長傳道被捕下獄、莊清風傳道在舊城活活被打死及埤頭禮拜堂受搶奪燒毀的事件,幸經英領事及馬雅各醫生的爭取,反而得到了信仰、宣教的自由與保障。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成聖本身的工作
成聖是將我們被罪污染的本性清洗乾淨,乃是聖靈的主要工作(箴三十12;結三六25-27;賽四4;民三一23;瑪三2,3)。
聖靈的成聖工作或對我們的靈作潔淨的工作﹐是靠著基督為我們的死和寶血而施行(弗五25,26;多二14;約壹一7;啟一5;來一3;九14)。然而上帝也吩咐信徒從罪中潔淨自己(賽一16;耶四14;林後七1;約壹三3;詩一一九9;提後二21)。
洗禮是一個偉大的外在標記﹐表明內在「重生的洗」(多三5;彼前三21),乃是我們進入主基督裡的外在方式﹐和忠於福音的證章。洗禮象徵我們內在靈魂與良心藉著聖靈的恩典得以潔淨(西二11)。
罪是屬靈的污穢。聖經將罪比為血、損傷、麻瘋、污穢、可厭的疾病以及其它相似的邪惡事物。我們必須從罪中洗滌,淨化,精煉和潔淨出來。信徒認為罪惡是可恥的,因罪而痛恨厭惡自己。信徒因基督的寶血從罪中潔淨,並能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座前而喜樂歡欣(來十19-22)。
罪的污穢
有人認為罪的污穢在於犯罪帶來的內疚、羞愧和懼怕。因此基督要在這幾方面洗淨我們(來一3)。有些罪對靈有特別的玷污影響(林前六18)。聖潔不能容忍這些玷污(帖前四3)。罪的玷污與上帝的聖潔完全是背道而馳的,上帝並告訴我們祂的聖潔反對罪的污穢(哈一13;詩五4-6;耶四四4)。上帝的聖潔是祂那無限和絕對完美的本性。在所創造的人中,祂是真理、正直和公義行為的永恆藍圖和樣式。上帝命令我們要聖潔,因為祂是聖潔的。因此祂厭惡律法顯示出來的罪惡和罪的污穢。
道德之律在上帝的誡命與威嚇中顯出祂的權柄。違反道德律產生懼怕和罪惡感。律法顯示上帝的聖潔和祂的真理。上帝是聖潔的,所以不聖潔就是罪。罪人在上帝的聖潔光照下看見自己的污穢,因而感到羞愧。亞當看見自己赤身露體而羞愧。我們的成聖就是將罪的污穢洗淨除去,使我們再次成為聖潔。
上帝藉懼怕教導人知道自己的罪孽,藉羞恥教導人認識罪的污穢。藉著贖罪祭,上帝教導祂的子民知道自己的罪孽。藉著聖禮的潔淨,上帝教導祂的子民知道罪的污穢。利未律法的獻祭與潔淨,象徵內在與屬靈的事。這些預表基督和祂的工作,祂實現了真實的屬靈潔淨工作(來九13,14)。因此,<<撒迦利亞書>>描述成聖的全部工作是「一個泉源洗滌罪惡與污穢」(亞十三1)。
罪的羞恥與污穢
靈魂的美麗與可愛﹐在於它像上帝。恩惠賜予美麗(詩四五2)。教會以恩惠為裝飾,顯出榮美與可愛(歌一5;六4;七6;弗五27)。罪使靈魂產生污點、骯髒與皺紋。
只有聖潔和像上帝才使我們的靈魂成為真正的高貴。任何與聖潔相反和作對的﹐都使靈魂成為卑賤、低劣和無價值的(賽五七9;耶二26;伯四二5,6;詩篇三八5)。
罪的羞恥與污穢造成墮落或靈裡的混亂。這可從兩方面看出來。一是我們污穢的本性,被生動地描述爲好像一個悲慘被玷污的嬰孩(結十六3-5)。我們靈裡的一切能力都在出生時可悲可恥地被腐蝕墮落了。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我們成為聖潔,因為上帝是聖潔的。墮落也可從我們邪惡的行為看出來,這樣的行為乃是因靈魂的墮落和玷污所致。
罪帶來的玷污
任何的罪都帶來玷污。難怪保羅勸勉我們「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林後七1)。靈魂的污穢包括驕傲、自愛、貪婪、不信和自義等,這一切都有玷污的效果,正如肉體與情慾的罪一樣。
我們本性的墮落使我們最好的行為都被玷污了(賽六四6)。每一個生在世上的人都被罪所污染,至於實際的罪行則有不同程度的污穢。從罪的本質或環境來看,罪越大,其污穢也越大(結十六36,37)。最厲害的玷污乃是整個人都變為污穢,例如行淫亂。更嚴重的玷污是當一個人將自己投入罪中,不斷活在罪裡。這就是彼得後書二22「回到泥裡去滾」所描述的。
對冥頑不靈的罪人,最後的審判要將他們永遠留置在污穢的狀態中(啟廿二11)。清楚明白罪和罪的污穢﹐能幫助我們更清楚明白聖潔的本質。
洗淨是非常重要的
哪裡仍有污穢未經潔淨,那裡就沒有真正的聖潔(弗四22-24)。哪裡沒有任何潔淨的工作,那裡的聖潔工作也就沒有開始。而除罪的潔淨工作開始,就會在這信徒的一生中繼續進行。任何人天性中的污穢不潔淨,都是上帝所憎惡的(多一15)。除非罪的污穢得以潔淨除去,否則不能享受上帝(啟廿一27)。沒有人能靠自己的能力從罪的污穢中釋放出來,唯有靠上帝聖靈的幫助方可。沒有人能夠靠自力除去犯罪的習慣,也沒有能力把自己罪的污穢洗淨。
不錯﹐上帝命令我們「要洗滌我們自己」,「從罪中潔淨自己」,「當潔淨自己,除去一切罪孽」;但是如果我們以為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這潔淨的工作,我們是糟蹋了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祂的恩典。上帝以祂的恩惠在我們身上作工,祂命令我們負起我們的責任。上帝在我們身上作全部的工作﹐同時也要我們工作。人無法使自己潔淨﹔這可從約伯和耶利米身上看出來(伯九29-31;耶二22)。
禮儀律例無潔淨的能力
上帝頒發給摩西的聖禮儀式律例﹐本身不能洗淨人罪的污穢。這些律例只是按律法而言將不潔淨的潔淨了。律法宣佈某人因遵行潔淨的聖禮而潔淨了﹐可以參加敬拜。律法只是宣稱他們潔淨,承認他們好像真已被潔淨了一樣而已(來九13)。但沒有人因這些聖禮能真正潔淨他自己的罪污(來十1-4)。在舊約時期,這些潔淨的禮儀只是象徵如何使罪的污穢得到潔淨。因此,上帝應許開一條新路﹐讓罪人真的將罪污洗淨(亞十三1)。
錯誤的教導
天主教發明瞭許多方法﹐使人以為能將罪的污穢洗淨,但這都是愚蠢的空談。他們說洗禮可以將我們本性的原罪﹐和到接受洗禮為止所犯的罪行的罪污完全洗淨。可是這卻沒有使那受洗的西門得到潔淨(徒八13,18-24)。
天主教另外一些使人以為罪污得到潔淨的方法就是灑聖水,向神父懺悔,告解,以及禁食。
即便遵守了這一切,或做得更多,天主教徒還是得不到靈裡的平安與滿足。他們還是感到自己的罪孽和罪的污穢。因此,他們說他們死後要往煉獄去,在煉獄裡受火的煉淨。我們清楚知道﹐在<<聖經>>裡沒有這些教導。這都是假基督教的邪惡發明。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王明道信主及蒙召的經過
【受別人愛心和品德的感召信主】
在十四歲時,受到一位有愛心和品德良好同學的感動信了主,起初他還有當「偉大政治家」的宏願,自十四歲那年重生後,王明道有著非常規律的靈修生活,除了早晚禱告,每天至少讀經一次,並且參加教會聚會風雨無阻。
【對死的恐懼和委身】
當十八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群醫束手之際,他向上帝作了一個應許:如果痊癒,他會接納上帝為他作的安排。王明道病癒後想進入大學未能如願,勉強當一間長老會所屬小學的老師,與學生接觸中漸漸明白傳道工作的重要,因此1920年,當他二十歲時立志接納上帝的呼召,作傳道工作。他為了表明心志,把「文盛」的名字改成「明道」,含義為「願上帝用我在這個黑暗邪惡的世界上,証明祂的真道。」
王明道從蒙召到委身,是一個漫長的內心掙扎過程,並不是朝夕間或在感情衝動下所作的決定。起初,他不願意作傳道人,反而認為政客比傳道工作受到更多的尊榮;王明道堅決抗拒上帝的呼召有三年之久,他並沒有不理上帝的呼召,只是不願意放棄作政治家的野心,不願讓步;最後卻在相繼的幾次重病中得到了醒悟,在一次必死的大病中,醫生已經放棄治療,上帝垂聽了王氏悔改請求醫治的禱告之後,他說:「如果我的病不能痊癒,我承認我應該死;但如果上帝存留我的性命,我再不敢抗拒上帝了。」
他平日最怕死,這次死亡的威脅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屬靈的轉機】
王明道求學的心志一再受到打擊。先遇到「五四」運動事件學校罷課的風潮,及母親和姐姐臥病,不得不觸犯校規服侍家人,以盡孝親之情;隨後為了進燕京大學,多次求見本科的科長卻得不到,好像所有求學之門都被關閉;當時王明道的心情非常抑鬱和沮喪,一籌莫展。這種難堪的遭遇卻帶來了屬靈的轉機。
王明道在入學無望,憂傷到極點時,得到聖經的安慰:「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
從聖經中獲得啟發,使他灰暗的人生重現曙光。他效法耶穌四十晝夜的曠野經歷,過著讀經、禱告、禁食、默想的屬靈操練生活。這是王明道神學思想形成的主要時期。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保羅派
在第七至第十世紀,有一股新興的屬靈運動,在米所波大尼(Mesopotamia)一帶頗為活躍。那些基督徒除了「基督人」(Christians)和「弟兄們」(Brethren)以外,不喜歡有任何其他的稱謂。他們堅決地反對崇拜偶像、聖物,以及羅馬天主教的一些錯誤禮儀,人們稱他們為「保羅派」(Paulicians)。羅馬天主教為了打擊這些叛徒,就醜化抹黑他們,說他們是「二元論」的異端論者(即相信有一善良之神和一邪惡之神),並指控他們就是摩尼派。
保羅派的信徒不承認有一個中央的權威可以管轄分散在各地的聚會。地方教會只應以上帝為他們的元首。他們認為可以有一些上帝的工人如同使徒保羅,到處走動幫助建立各地教會。當時他們並沒有一套公認的教條,因為各個聚會藉著不同的人的服事都有它獨特強調的部份。他們並不以教條來強求合一。他們屬靈的合一乃是建立在他們在基督裏所有的生命為基礎,這個生命能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見證出來。他們極度地強調聖經的權威,尊重上帝的話語,作為他們屬靈成長的根基和指南。
當時有一本用亞美尼亞文寫的書,名叫「真理之鑰」,把保羅派的基本信仰和行為記錄下來。書中特別強調兩件事:第一是讀經和禱告,第二是合乎上帝的話的聖潔生活。該書也反對給嬰兒施洗,但是主張教會應該為信徒的孩子禱告;長老們應該鼓勵父母養育並教導下一代,使他們能夠敬虔、認識主以及主的話。洗禮只應該對那些願意見證他們悔改和信心的人施行。他們不僅對要接受洗禮的人有著聖潔的要求,對施洗的人也是相當嚴謹。在設立長老的記載中,作者強調聖經中所提到的各樣 條件必須符合,一個願意做長老的人,必須有勇氣承擔長老職份所帶來的危機,並且準備為主受苦。
保羅派吸引了那些熱愛基督的人。在他們的中間,我們能看到早期教會單純而又聖潔的生活。那些傳講上帝話語的人,都是謙卑而又有像使徒一般靈性的人,為了傳講上帝的話,他們把生命傾倒,寧死也不否認他們的主。後來,拜占庭帝國把這些勇敢虔誠的信徒驅趕到山上去,以致他們與世隔絕。到第十世紀左右,在保加利亞定居下來的保羅派信徒,漸漸地融入波各米勒派(Bogomiles)中,從此保羅派便消失無蹤了。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
亞他那修年輕時教會受到逼迫,他在亞歷山太教義學院受教育;因其能力與敬虔,亞歷山大主教( Bishop Alexander )對他另眼相看。他還作執事時就陪亞歷山大主教去參加尼西亞會議;亞歷山大去世後他成為主教共46年,期間被放逐5次(共17年)。 他的作品顯出深博學養和豐...
-
……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長闊高深。(以弗所書 3:18 ) 醫生告訴喬治·馬得勝( George Matheson )他快要失明瞭。然而,他繼續學業,並在 1861 年他 19 歲時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當完成神學院研究生的學業時,他已完全失明。雪上加...
-
黑暗時代產生的由來 在「 羅馬 和平」的盛世, 羅馬帝國 北邊的疆界,僅止於 萊因河 和 多瑙河 一線,廣大的中 歐 和北 歐 地區還住著許多野蠻民族,如 日耳曼 人( Germans )、 北蠻 人(Northmen) 和 斯拉 夫 人(Slavs)等。 到了西元四...
-
十六世紀的歐洲,因著宗教版圖的重整,爆發了多次的戰爭。其中最後、也是最無意義的一場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範圍從波希米亞、蒙羅維亞,一路擴大至整個歐洲,危害極甚。就德國而言,這次戰爭殺戮了全德2/3的人口,舉目所見田野荒蕪,工商摧毀殆盡,淒涼之...
-
辯論時間 : 1519 年 6 月 27 日- 7 月 16 日 地點 :德國萊比錫( Leipzig ),萊比錫大學 主要人物 : 馬丁 · 路德( Martin Luther ) 約翰 · 艾克( Johann Eck ) — 天主教神學家、辯論家 卡爾施塔...
-
加爾文棄絕慈運理的聖餐看法,他認為慈運理的看法是「不尊敬的」。他也堅決棄絕路德所主張那 “ 基督真正臨在於聖餐之中 ” 的教導。他認為路德的聖餐論還是屬於教皇的 ( 簡單的說,還是屬於天主教的 ) 。他自己的看法是處在路德與慈運理之間。 他相信聖餐的奧秘...
-
在十八世紀,英國興起了若干自由傳道者(evangelists)。他們並非受雇於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曾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 自由傳道者由於不在聖公會的體制中,便不受任何牧區的約束。在這以前,英國教會有嚴格的牧區觀念,每個牧者都有其隸屬的教堂及牧區,他們的工...
-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 ️ 一、詹姆斯 ‧ 庫克( James Cook, 1728–1779 ) 📍 出生: 1728 年 10 月 27 日,英格蘭約克郡 📖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 ️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
-
在1860年至1900年這段“內地開放時期”,傳教士所採用的宣教方式,基本上是與開拓期和五口通商期的宣教方式相同。不過隨著環境的更開放及更多的機會,宣教工作在各方面都有十分明顯的發展。這段時期的傳教士,不但熱心傳福音,而且更盡心竭力的參與各項社會服務,特別致力於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