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內地開放期的宣教方法

 

    在1860年至1900年這段“內地開放時期”,傳教士所採用的宣教方式,基本上是與開拓期和五口通商期的宣教方式相同。不過隨著環境的更開放及更多的機會,宣教工作在各方面都有十分明顯的發展。這段時期的傳教士,不但熱心傳福音,而且更盡心竭力的參與各項社會服務,特別致力於社會的改革,使中國社會整體,更加進步、安定和繁榮。傳教士積極的改革中國社會,嘗試除掉一些違反天理的傳統習慣,如纏足等,都是很有果效的。

 

傳教士的改革工作

 

    傳教士從事的社會服務和改革工作,對中國社會日後的發展和進步,是有極重要的影響。

 

一.     禁止纏足運動。中國婦女纏足的習慣是從五代後唐時期開始的,一直到清朝,這種習慣在漢人中間,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傳統。清朝政府,曾幾次下令禁止婦女纏足,但在社會觀念壓力之下,沒有產生任何果效。當年的傳教士,也是在這樣不利的形勢下,為中國婦女爭取公道。首先從教會學校開始,所有女學生,不得纏足。1874年,組織了中國第一個反對纏足的團體。廿年後又組成了“天足會”,推廣至整個中國社會。以致日後纏足的陋習終於被推翻,傳教士的功勞是值得欣賞的。

二.     禁煙運動。由主後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當時傳教士李雅各就曾經與駐中國的英國大使,商談關於禁止鴉片輸入中國的問題。1875年,廣州教會的信徒成立了“羊城勸除鴉片公會”,一方面聯繫各地的鄉紳父老,響應戒煙運動;另一方面也鼓吹地方教會,組織類似的機構,來推動禁煙運動。如︰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漢口、北京和其他重要城市。此外,還有不少教會醫院,成立了戒煙中心,協助中國吸鴉片的人戒煙。

三.     賑災運動。在1876年至1879年,華北五省、包括山東、直隸、山西、陝西和河南等省發生了一次十分嚴重的大旱災。因旱災死亡的約有一千萬人。傳教士有見及此,自動展開賑災的工作,用行動來表達基督教對社會的關懷。當時傳教士所作的工作有三方面︰    (1)寫文章寄給報紙刊登,在文章中報導災情,引起中、西方人士的注意和同情,並呼籲捐款救災。(2)傳教士將捐款收集,分發給各地災民。(3)出版一些災後檢討的小冊子,向中國政府提出一些治本的建議,以避免旱災再次發生。其他還有︰取締娼妓和收養孤兒,照料棄嬰工作等等。宣教的方式從此開始轉為社會的改革和社會服務。

 

傳教士的文字工作

 

    文字事業有:

一.     京師同文館:譯書機構,近代化學校。1862年由恭親王在北京設立,1863年丁韙良到北館任教,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在其中任教的還有包爾,司默林、傅三雅出版《萬國公法》《公法便覽》、《各國史略》等。

二.     澳門有華聖經書房和上海美華書館。主要出版聖經、讚美詩、科學和醫學譯本,例如《地理略論》、《萬國藥方》等。

三.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19世紀譯本最多,影響最大譯本機構。1868年開館,在館中供職的西方傳教士有英國聖公會傅爾雅、美國監理會林樂知等。此乃館譯書到1899年已有126種,其中有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地質、醫學、軍學和兵制、工業和商業、政治、史志等。

四.     格改書院:中國近代最早的科普團體。1874年由傅爾雅於1876年正式成立,出版《格改洰編》,論題包羅萬象:天文、地理、機械字、電學、醫學等等。廣受歡迎。

         

出版刊物方面有︰

一.     萬國公報,前身為“教會新報”,由美國宣教士林樂知在1868年創辦了。內容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包羅萬象,是當時一份十分寶貴的報導性刊物。中國知識分子,對它深具好感。領導“戊戍維新”和“立憲運動”的康有為、梁啟超,都是該報的長期讀者。民國前後,孫中山先生上書李鴻章,也是由“萬國公報”發表的,該報共發行了卅四年,是清朝中文報紙中,影響力最廣的。

二.     廣學會︰是基督教傳教士在近代中國設立的最大出版機構。1887年由英國長老會書廉臣創辦,初名「同文書會」,1892年改名廣學會,由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接任督辦,出版大量的西方書籍:《治國要務》、《天文地理》、《地理全志》、《自酉祖東》、《西國學校》、《富國策》、《五洲教務》等。翻譯外國書籍的出版有四、五百種之多,其中科技書也不少。

 

傳教士的教育工作

 

一.     教會學校。當時創辦的比效著名的教會學校有:

    1864年美國長老會狄考文(Calvin Mateer)在山東登州創辦的榮養學堂。

        1867年美國公理會在河北通州設立了學院,後經美國傳教士謝衛樓的努力於1889年擴建成大學。

        1879年,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若瑟將聖公會原開設的培雅書院和度思書院合併為聖約翰書院,美國傳教士卜航濟致力將其建成聖約翰大學。

        1881年,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開了中西書院。

        1884年,美國哈巴牧師在廣州創辦“格林書院”,即嶺南大學的前身。

        到1877年,在新教學堂中已有6000人就讀,到1890年上升到16836人。

        當時大部份傳教士主張以辦學方式推進基督教傳教事業。

        謝衛樓提倡說:「教育是未來中國的一種力量,基督教會必須為了基督使用這種力量,否則撒旦就會反對基督。教會必須積極舉辦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基督徒佔據有勢力和有影響的地位,在政府做官,做傳授西學的教師、當醫生、商人…」。狄考文更說:「基督教與教育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天然親和力;通過教育可以使基督教的信仰和論理道德滲透到整個社會結構中去,從而使中國基督化」。

    二. 女子教育︰1864年,教會學校的學生中只有百分之十三是女學生。1869年開始才開始發展,女學生的百分比數增加三倍。在出國留學生中,竟然有三位是女性,而且都是學醫,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很驚人的突破。

三.    盲人教育︰英國宣教士莫菜,在1871年,將法國人布菜爾的盲人點字,加以改造,使適用於中國。1874年創辦第一間盲人學校︰1887年又創辦了聾啞學校。

 

醫療衛生工作

 

     1891年在廣州創辦了第一所痲瘋病院;1898年在廣州又成立了第一所瘋人院。

     著名的醫院有:廣州的「溥濟醫院」、香港「雅麗氏醫院」、漢口「仁濟醫院」、武昌「仁濟醫院」、杭州的「廣濟醫院」、福州的「柴井醫院」、蘇州的「博濟醫院」等合英美教會共約五十餘家。

     醫學譯著由美國長老會牧師嘉約翰編有:《西醫略釋》、《眼科撮要》、《劇症全書》、《炎症》、《化學初皆》、《衛生新編》、《體用十章》等。英國倫敦教會牧師譯著:《西醫五種》、《全體新論》、《博物新編》、《內科新說》、《婦嬰親說》等。

     更積極培養西醫人才。嘉約翰倡辦南華醫學校,後又有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更送一批學生到英美學西醫,如黃寬、石美玉等。

    總而言之,這些工作的基本精神,是讓中國人分享到耶穌基督的愛,從而考慮去接受耶穌基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