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安篤尼
對自己的知識,是升到對上帝的知識和愛必需的唯一階梯。 --安篤尼
近代的文明,帶給我們官感享受和物慾,知識的增進。不過,這些都不能使人滿足;外面的,儀式的宗教,也是如此。於是,基督教近年的發展趨勢,是轉向"靈修神學」;不少的人回到早期教會的修道運動去找靈感;在物質的泉源不能夠止渴,人智慧枯竭的時候,有人到埃及沙漠中,去尋找古代隱修者的腳蹤。
修道運動的精神,大致是反對物慾,也不注重儀式宗教,不注重知識,而著重默想,靈修,追求內心的平安,過捨己傚法基督的生活。安篤尼可算是修道運動的發起人。
安篤尼(St. antonios, 251-356)出生在上埃及一個名叫克馬(Koma)的村鎮。他的父母是基督徒,怕他沾染惡習,不肯給他出外受教育;所以他不懂當時通用的拉丁文和希臘文學,只懂埃及的科普替(Coptic)方言。不過,他聰穎過人;奧古斯丁曾說,安篤尼聽了人誦讀即能記憶,並且能領悟其意義。
在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安篤尼的父母相繼離世。留給他不薄的遺產,還有需要撫養的弱妹。大約過了半年,有一天,他到教堂,聽到宣讀基督對富有的少年所說的話:"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安篤尼接受這經文是對他個人的命令;回家去,把良田給了他的鄰舍,把其餘的家產變賣了,以所得的價值分給窮人,只留下自己和妹妹養身必需。不久之後,在聚會中又聽到基督的話:"不要為明天憂慮」。他就把所保留的也作為賙濟,把他妹妹送入修道院中。安篤尼自己,則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避靜獨居,過著刻苦的生活。據說,安篤尼曾從底比斯的保羅(Paul of Thebes,壽高113歲)受過教。
他 謙卑,仁愛,祈禱默想的生活,和各樣的品德,成為一時的模楷。他的食物只是餅和水,加一點鹽,偶然也吃棕棗。每天只在日落時進食一次,有時三四天一餐。他 睡在一條粗蓆上,或就地而臥。為了尋求更安靜的地方,他再遷移到一個更遠的山邊廢壙,是埋葬過死人的墓穴;只有一個朋友,每隔一段時間,給他送些食物。這 樣過了約十五年。
285年,他三十五歲。他更遠離人群,渡過了尼羅河的東支,在山邊隱居。有二十年的時間,安篤尼甚少見甚麼人,只有一個每半年給他來送食物的人,能見他的面。
305年,他五十四歲的時候,他才出山,於法耘(Fayum)創立第一所修道院。以後,傚法他隱修的人漸漸多起來,在他附近築舍居住,形成幾個小社區。到313年, 安篤尼移至東沙漠的一座山上,位於紅海和沙漠之間。為了幫助別人,他訂立了隱修的規律。早期的修道士,並不只是消極的隱居避世,過苦行生活;他們以為自己 是基督精兵,靈戰的先鋒。他們禁食禱告,克制肉體的情慾,與魔鬼的軍兵爭戰。據說,魔鬼曾經用可怕的聲音,或幻化為各種形象,來恐嚇安篤尼;有一次,甚至 攻擊他的身體,痛打他,使他受傷失去知覺;他的朋友發現他,躺臥在那裡幾乎要死。
亞力山大城的主教亞坦耐修(St. Athanasius), 是正統信仰的柱石,早年即與他相識,說到安篤尼如何長期與魔鬼的試誘爭戰:先是叫他想到家庭的快樂和責任,又叫他思想所過生活的艱難;見到這些伎倆無效, 就試圖叫他發起成功的驕傲,化成一個黑男孩童的樣子,畏謹承認給他打敗了。又一次,魔鬼化作修道士的形象,特別在安篤尼禁食的時候,來送餅給他;有時幻化 為野獸,或婦女,或兵士,安篤尼忍受了許多此類的攻擊,有人見證確有其事。肉體的另一試探是閒懶貪惰。因此,安篤尼種植一小塊菜園。他也日常編織草蓆。據 說,有一次他和亞坦耐修同用餐,食物只有一塊餅;二人爭論該誰謝恩:亞坦耐修尊安篤尼的年長;安篤尼說亞坦耐修是主教位尊。他獨居生活,但有時為人祈禱, 或探訪病人。不過,他絕不誇耀禱告蒙上帝應允的事,因為那全是上帝作的;他也不願高舉神蹟,因為主耶穌說過,更應該為了名記在天上歡喜。
安篤尼曾有兩次間斷靜修,去過亞力山大城。311年,教會受迫害,他去亞力山大城,勉勵將要殉道的聖徒,堅守所承認的信仰。有一次,他在異象中,看見有一匹騾子,踢翻了祭壇;後來果然有亞流派迫害教會的事。約在351年, 年逾百歲的老人安篤尼,應主教亞坦耐修之請,去到亞力山大城,闢斥亞流派異端。那時,亞流已經死了,但他的黨徒,在政治上仍有頗大的影響力,不承認三一真 神;他們說,基督不過是被造的。安篤尼反駁說:如果那樣,信基督就變成敬拜受造之物的異教一樣。他在那裡住居了不過幾天,宣講基督是與上帝同等同榮。合城 的人都聚集,爭去瞻仰那位高年聖徒的風采,歡喜聽他講道;連異教徒也為他莊嚴的風範震懾,圍著要見他。許多人受感動歸信主。在那幾天因安篤尼而信的人,比 平常一年中皈信的人還多。當亞坦耐修伴送他出城門的時候,安篤尼行了一件神蹟,奉主的名使一個被鬼附的女子復原。
據拉丁教父耶柔米(St. Jerome)說,安篤尼在亞力山大見過最負盛名的盲學者岱迪瑪(Didymus the Blind, c.313-398)。 當時,亞力山大城是基督教世界神學教育的中心,亞坦耐修主教委任岱迪瑪為學校的首長。岱迪瑪自幼雙目失明,一生為平信徒,卻是學問淵博無比。年老的安篤尼 鼓勵那位青年學者,不要因目盲而灰心,卻要以使徒所喜愛的內心光明為寶貴;那能夠使我們看見上帝,並且燃起我們靈裡愛上帝的火焰。異教的哲學家,也多來同 安篤尼談論,無不驚奇他的溫柔和智慧。
約在337年,康士坦丁大帝和他的兩位皇子,寫信給安篤尼,請記念他們,為他們禱告。與他在一起的修道士們表示驚奇。安篤尼說:"不要為了皇帝寫信給我這樣的人而希奇;卻要為上帝竟會寫信給我們希奇:祂更差祂兒子來向我們說話。」他本來不想作覆,推說不會寫信。但門徒極力催促,他才勉強給了一封覆信,信中說:"要為你敬拜基督而歡喜。不要因地上的權勢而驕傲。要想到將來的審判,並要知道基督是唯一的真實永遠君王。要行公義,愛人民,關心窮人。」正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356年,安篤尼病了。他囑咐門徒們,把身上僅有的一件外衣和一塊羊皮,送給亞坦耐修,作為共同信仰和團契的公開見證;另一塊羊皮給另一位主教;剩下的一塊粗麻布留給修道院。然後,與他們擁抱道別說:"再 見,孩子們!安篤尼要去了,不能同你們在一起了!」他就停止呼吸,安然離世。他在世寄居的年日是一百零五歲。據為他寫傳記的亞坦耐修說,安篤尼一生過苦行 生活,到老飲食簡單,卻全然健康無病。他至終神志清醒,眼睛未花,牙齒雖然年久磨損,卻全無脫落;手足四肢靈活如常。他的名聲傳遍羅馬帝國。他沒有受教 育,沒有屬世的智慧,也沒有人的才能,卻對上帝虔誠,可以作聖徒的榜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十六世紀的歐洲,因著宗教版圖的重整,爆發了多次的戰爭。其中最後、也是最無意義的一場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範圍從波希米亞、蒙羅維亞,一路擴大至整個歐洲,危害極甚。就德國而言,這次戰爭殺戮了全德2/3的人口,舉目所見田野荒蕪,工商摧毀殆盡,淒涼之...
-
🕊 ️ 一、詹姆斯 ‧ 庫克( James Cook, 1728–1779 ) 📍 出生: 1728 年 10 月 27 日,英格蘭約克郡 📖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 ️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
-
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出現塞維 ‧ 圖里阿改革,隨之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具有明顯的貴族專政性質。 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權由執政官掌握,執政官有二名,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平時有行政、司法權,戰...
-
黑暗時代產生的由來 在「 羅馬 和平」的盛世, 羅馬帝國 北邊的疆界,僅止於 萊因河 和 多瑙河 一線,廣大的中 歐 和北 歐 地區還住著許多野蠻民族,如 日耳曼 人( Germans )、 北蠻 人(Northmen) 和 斯拉 夫 人(Slavs)等。 到了西元四...
-
使徒約翰是伯賽大人(約 1:44;可1:19) 父親:西庇太,是個漁夫 母親:撒羅米,是愛主的姊妹(路 8:3;太27:56;15:40;可16:1) 哥哥:雅各,也是十二使徒之一,他是十二使徒中首位殉道(徒 12:1) 而約翰則是最後離世的。 ...
-
在十八世紀,英國興起了若干自由傳道者(evangelists)。他們並非受雇於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曾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 自由傳道者由於不在聖公會的體制中,便不受任何牧區的約束。在這以前,英國教會有嚴格的牧區觀念,每個牧者都有其隸屬的教堂及牧區,他們的工...
-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 藉着死 ,
-
【人生的命運和歸宿】 王明道自小對死亡懼怕,六到九歲時已經開始為死亡問題擔憂:「我怕死,但我知道遲早不免於死。我求長生,但我知道不會得到長生。我悲觀,我失望,沒有人給我帶來安慰與喜樂!每逢讀書或玩耍的時候也是興高采烈,但一想到人生的歸宿,就感覺痛苦萬分!」 他時常...
-
約在公元 150 年生於希臘的雅典,他也如奧古斯丁一樣,經過漫長的尋覓才找到心靈的歸宿。在皈依之前,他曾周遊各地,拜訪名師,最後在亞歷山大遇到當地教理學院的創始人 Pantenus ,深受他吸引、感染,以致留在亞歷山大進行研究、講學,凡二十多年,直至教難興起,才迫不得已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