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伊拉斯謨與馬丁路德的關係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帝的主權」問題上,兩人分道揚鑣。


一、共同點:改革的早期同路人

1. 反對教會腐敗

  • 兩人都批評羅馬天主教會的貪婪與形式主義。
  • 伊拉斯謨在其諷刺作品《愚人頌》中猛烈嘲諷神職人員的虛偽與迷信。

2. 提倡經文更新與回歸聖經

  • 伊拉斯謨編輯了《希臘文新約》(1516年),這對路德翻譯德文聖經具有關鍵性影響。
  • 路德曾感謝他:「你是第一個讓聖經重見天日的人。」

二、分歧點:自由意志與救恩觀

1. 爭論的起因

  • 1524年,伊拉斯謨出版《論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認為人有能力與恩典合作,對救恩的回應具有自由意志的作用。
  • 路德在1525年出版《被捆綁的意志》(De servo arbitrio),激烈反駁,主張:

「人的意志在罪中已經被捆綁,除非上帝主動拯救,人無能自救。」

2. 神學差異的根源

神學議題

伊拉斯謨

路德

自由意志

人有有限自由,可選擇回應上帝

人意志被罪捆綁,無法選擇上帝

救恩的參與

上帝恩典為首,但人有合作的責任

救恩完全出於上帝的主權與恩典

對人性的看法

人仍有道德潛力(人文主義影響)

人全然敗壞(宗教改革核心教義)

路德說:「伊拉斯謨,你觸及了問題的核心。」(因為他看出人意志與神恩的張力正是福音的關鍵所在)


三、歷史與屬靈意義

1. 為什麼這場辯論重要?

  • 這不只是哲學問題,而是關乎我們如何得救人是否可以靠行為與決定回應上帝的恩典
  • 路德強調唯獨恩典(Sola Gratia),並建立「信心稱義」的核心教義。

2. 伊拉斯謨的立場其實更接近中間派

  • 他希望避免宗教分裂與衝突,主張改革應溫和、透過教育與理性。
  • 他不支持路德的激進行動,例如與教宗決裂與公開破壞教會秩序。

四、我們今日的反思:理性與信心如何並存?

這段歷史提醒我們:

追求真理有時會面對張力

  • 路德強調上帝的主權與恩典的不可抗拒,而伊拉斯謨則相信人有道德責任與理性自由。
  • 我們是否也面對「信靠上帝主權」與「人需要回應」之間的張力?

信仰不排斥理性

  • 儘管分歧,兩人都深信學術與真理的重要,這啟發我們今日的查經也應結合理性思辨與屬靈領受。

五、結語:從「夥伴」到「辯論者」

  • 伊拉斯謨像是為宗教改革「舖路」的人,卻沒有走上改革的道路;
  • 路德則是那位踩下油門、不怕撞牆的駕駛者,堅信聖經的真理必須捍衛到底。

 

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

  

**人文主義(Humanism宗教改革(Reformation**之間有著密切而微妙的關係。雖然兩者在某些核心理念上不同,但人文主義的發展為宗教改革創造了重要的思想與文化基礎。


一、人文主義(Renaissance Humanism)的概念與背景

1. 定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並非現代所說的「以人為中心」的世俗主義,而是:

重返古典(ad fontes —— 回到希臘羅馬文獻與聖經原文,提倡文學、哲學、語言、歷史與倫理教育,強調人的尊嚴與理性。

2. 特點

  • 語言學與經文研究:重視原始語言(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
  • 強調教育與思辨:培養人的道德與理性。
  • 批判中世紀神學:反對經院哲學過度抽象,鼓勵回到聖經與教父原典。

二、人文主義對宗教改革的影響

1. 經文回歸與聖經研究

  •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是人文主義的重要人物,他編輯了1516年出版的《希臘文新約》(Novum Instrumentum),並強調:

「回到耶穌基督的純正教導,而不是教會的傳統。」

  • 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正是使用這些原文工具來發現羅馬書1:17「義人必因信得生」的真理。

2. 語言與翻譯工作

  • 人文主義推動了語言訓練與印刷技術,這使聖經翻譯成德語、英語、法語變得可行。
  • 這讓聖經從神職人員的手中釋放出來,進入平信徒的生命中。

3. 對權威的挑戰與個人良知

  • 人文主義強調個人思想與良知的自由,宗教改革則進一步強調個人面對上帝的責任與信仰抉擇
  • 路德在1521年沃姆斯會議上說的名言就反映這樣的精神:

除非我被聖經和清楚的理性所說服,我的良知受上帝的話語所約束;我不能也不願撤回,因為違背良知是不安全也不正確的。


三、兩者的異同對比

項目

人文主義

宗教改革

核心關注

教育、語言、文學、倫理

救恩、信仰、聖經權威

對聖經的態度

原文研究,回歸聖經文本

唯獨聖經,聖經是信仰最高權威

對教會的批判

呼籲改革,但尊重教會體制

系統性批判,導致新教的出現

關於人

強調人的尊嚴與道德潛能

強調人是墮落的,需要上帝的恩典


四、神學與屬靈反思:我們今日能學什麼?

  1. 重視經文的原意與語境:正如人文主義者那樣,我們在查經時也要「回到源頭」(ad fontes——用心研讀原文、歷史背景與作者的語境。
  2. 讓信仰與理性同行:信仰不是迷信,而是要用理性思考、深思熟慮地回應上帝的啟示。
  3. 強調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像改革者一樣,我們不只是教會體制中的一員,更是與上帝直接對話、被上帝呼召與塑造的門徒。
  4. 信仰需要更新與批判精神:改革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活態度(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 ——「改革的教會要不斷改革」)。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兩個關鍵且深刻影響基督教與西方社會的運動,它們雖然在時間上有所重疊(大約從14世紀到17世紀),但本質、目的與影響各有不同,卻又彼此交織。


一、文藝復興(Renaissance

1. 時代背景

  • 起源於14世紀義大利,擴展至整個歐洲,直至16世紀。
  • 代表「古典文學與藝術的再發現」,強調人文主義(Humanism)、理性與自然。
  • 「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

2. 對信仰的影響

  • 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質疑中世紀教會的權威與迷信。
  • 人文主義者重新研究聖經原文(特別是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例如:
    • 伊拉斯謨(Erasmus)編輯《新約聖經》的希臘文版本,促使人們重返經文本身。
  • 文藝復興並未反對基督信仰,而是促使對信仰的反思與更新。

二、宗教改革(Reformation

1. 發起背景

  • 16世紀早期,天主教會出現濫用職權、販售贖罪券等問題。
  • 馬丁·路德於1517年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揭開改革序幕。

2. 核心主張

宗教改革五個唯獨(Five Solas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唯獨信心(Sola Fide

唯獨恩典(Sola Gratia

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唯獨榮耀歸於上帝(Soli Deo Gloria

  • 反對教宗至上,強調信徒皆祭司(彼前2:9)。
  • 聖經翻譯成平民語言,使更多人能閱讀(如路德德語譯本、丁道爾英譯本)。

三、兩者的關係與差異

項目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中心關懷

人的尊嚴與理性、人文價值

信仰純正、對上帝的回應

對聖經的貢獻

回歸聖經原文、語言學與文本研究

強調聖經權威、翻譯與普及

對教會的態度

批判教會迷信與權威濫用

對教義與制度進行根本改革

結果

促成思想與藝術自由

建立新教會、引發教會分裂


四、神學與屬靈反思

雖然文藝復興關注人,宗教改革強調上帝,但兩者都體現了「真理的尋求」——不論是對知識還是對信仰。作為現代的Haverim,我們可以從中學習:

  1. 重返聖經本源 —— 像人文主義者一樣,學習原文與歷史脈絡;
  2. 堅持信仰純正 —— 如宗教改革者那樣,持守「唯獨聖經」與「唯獨恩典」;
  3. 敬畏與自由共存 —— 在敬畏上帝的同時,也活出上帝所創造的自由與尊嚴。

 

凱波爾與公共神學

 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是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的早期典範與實踐者之一。雖然他當時未使用公共神學這個術語,但他在政治、教育、新聞、社會改革等多個公共領域的參與,正體現了公共神學的精髓——將信仰帶入公共領域,為全社會的真理與公義發聲,並展現上帝國的見證與影響力。


一、什麼是公共神學?

公共神學是指:

基督徒從神學出發,參與當代社會議題(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人權等),在公共領域中見證福音的真理與價值,推動社會整體的良善、公義與和平。

凱波爾的整個人生與事奉,就是這樣一種公共神學的實踐。


二、凱波爾的公共神學實踐:全人參與,全地為主

1. 「全地屬主」:基督徒參與公共領域的神學根基

凱波爾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公共神學的宣告:

「在整個人類存在的領域裡,沒有一寸土地不是基督所宣稱:『這是我的!』」
"There is not a square inch in the whole domain of our human existence over which Christ, who is Sovereign over all, does not cry: Mine!"

這句話成為改革宗公共神學的核心——基督是萬有之主,不只掌管教會,也掌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一切領域。因此,信仰不能局限在私人生活或教會中,而應進入公共領域中活出上帝的主權與真理。


2. 政治參與:建立信仰政黨

  • 凱波爾創立 反革命黨(Anti-Revolutionary Party,這是歐洲第一個以改革宗信仰為基礎的政黨。
  • 他擔任荷蘭首相(1901–1905),透過具體政策實踐改革宗倫理觀,如:
    • 推動教育自由法案
    • 關注社會福利與工人權益
    • 反對無神論式的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

🧭 對凱波爾而言,政治不是「髒的」,而是信徒參與社會治理、實踐神公義與慈愛的管道。


3. 新聞與文化領域:建立基督徒媒體聲音

  • 他創辦《標準報》(De Standaard),為當時荷蘭社會提供具有基督信仰立場的新聞與評論。
  • 他不只是回應社會議題,更塑造了公共輿論,展現基督徒的價值觀與倫理觀。

📣 凱波爾的行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參與文化塑造,我們就會被文化塑造。」


4. 教育與學術:創建以神學為核心的大學

  • 創立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 該校不只是為信徒開設的學校,而是全面挑戰世俗學術的根基與權威,建構完整的「基督教學術世界觀」。

🎓 凱波爾認為:學術與知識本身必須對基督負責。


5. 社會與階級關懷:建構信仰基礎的社會倫理

  • 凱波爾強烈關注工人、貧窮人、農村群體,批評工業資本主義剝削弱勢,也批評無神論社會主義忽視人類的靈魂。
  • 他主張 以基督信仰為中心的社會關懷與制度改革,推動社會倫理與公益實踐。

三、神學基礎:凱波爾公共神學的四大支柱

支柱

說明

基督的主權(Christ's Lordship

基督是萬有之主,不只是教會之主,也掌管世界每一個領域

普通恩典(Common Grace

上帝透過普通恩典維持社會秩序,使非信徒也能有美善行為,基督徒可在其中合作與見證

領域主權(Sphere Sovereignty

社會各領域各自對上帝負責,彼此不能互相干預,教會、政府、家庭、教育各有上帝所設的主權

改革宗世界觀(Calvinist Worldview

世界觀是信仰的展現,基督徒應建構出與世俗對立的基督教世界觀,影響文化與制度


四、凱波爾公共神學的今日啟示

鼓勵信徒進入公共領域:

  • 不只是當牧師,也可以成為有信仰見證的老師、政治家、工程師、記者、律師。
  • 不只是教會有價值,每個工作、每個公共領域都是敬拜與事奉上帝的場所。

建立信仰公共聲音:

  • 不躲在「教會內部」,也不與文化妥協,而是在公共領域有智慧、有愛地發聲。
  • 例如:教育政策、家庭法案、AI倫理、貧窮救助、媒體真相等。

建立信仰的文化根基與制度反思:

  • 與其抱怨「世界很黑暗」,不如行動起來建立光明的見證。
  • 透過基督教學校、媒體平台、NGO組織、學術研究,展現「上帝國在地」的見證。

五、總結金句:凱波爾式公共神學的呼召

「基督徒的信仰不是只屬於主日、教堂和個人靈修,而是要延伸到整個社會與文化的建構之中。上帝呼召祂的子民,在萬民中為祂作王與作見證。」

 

湯姆.華森(Thomas Watson)之著作A Divine Cordial介紹

    湯姆.華森( Thomas Watson )的《 A Divine Cordial 》(譯作《神聖的強心劑》或《屬天的靈藥》)是一部屬靈生命極具激勵作用的著作,與他的另一部名著《 All Things for Good 》主題密切相關。實際上,《 A Div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