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摩尼派(MANICHAEISM)
有一時期看摩尼為基督教版的祆教(Zoroastrianism),摩尼綜合了基督教、波斯祆教以及佛教的觀念。學者視它是諾斯底最詳備的。
創辦人摩尼(Mani 216-76)是巴格達生波斯人。276年被釘死,信徒受逼迫,之後快速傳開。人們把不願與羅馬制度認同,堅持簡單規矩與聖經屬靈標準的人扣上摩尼派。百基拉跟隨者都被誣衊為摩尼派。摩尼派影響力日漸低落。中世紀一度復興,但是他們教條至今在通神主義 (Theosophy) 或普救論 (Universalism)
中。
摩尼教「知識」(gnosis)核心是光明與黑暗,太初的鬥爭。黑暗先發難,攻擊光明,光明反抗卻失敗,光明分子(Light-particles)被黑暗吞吃。世界被造,目的要救贖光明分子,刑罰和囚禁黑暗統治者。因黑暗統治者色慾,光明分子從黑暗統治者體內逃出,變成植物。黑暗統治者可怖罪行,如墮胎、亂倫和同類相食生人,光明分子(靈魂)被囚在體內,身體完全邪惡與敗壞。透過gnosis靈魂醒覺自己是源自上帝。
摩尼教體系,耶穌成了諾斯底的救贖者的一位,祂在歷史是幻影。摩尼教宇宙爭戰情節,自次經及Edessa(米索不達米亞城,四世紀基督教學術中心)哲學家巴Bardaisan
(154-222)開天闢地理論。摩尼受馬吉安影響反律法主義,並自稱為「耶穌基督的使徒」。
摩尼教有階級觀念,信徒分揀選的和聆聽者;前者是祭司嚴禁色慾,行素食,為把被禁錮於植物內光明分子釋出來。聆聽者即平信徒,他們負責照顧祭司,不需守戒律。摩尼教編成細小團體,以便傳教,就遭逼迫也不會根除。
摩尼教宣教熱誠很快滲透羅馬帝國和River Oxus以東地區。非洲是摩尼教發展理想區,有人佩服它對猶太教及基督教聖經批判,稱它是基督教完美形式。摩尼派對哲學追求者有吸引力。奧古斯丁皈依基督前是摩尼派。
中世紀學者認為,摩尼教二元論傳到之異端如:Paulicians(認為物質邪惡,棄舊約)、Bogomils(七到九世紀巴爾幹異端,意為上帝之友),和Cathars(清潔,法國小教派;又稱Albigenses)。
摩尼教曾擴展到中國,但被中國禁止。九世紀在中亞再建立根基,強盛起來。在中國南方地下繼續到十六世紀。
孟他努主義(Montanism)
孟他努(Montanus)原為弗呂家異教祭司,悔改信耶穌。他經常會突然抽搐,狀似入迷,然後發出一連串的預言(Prophecy)。他與跟隨者都說,這是完全被聖靈得著的記號,因為聖靈要引入一個新的紀元,開始有上帝的啟示,他們要求人毫不猶疑地接受這些新的預言。
他自稱受聖靈啟示並宣佈:弗呂家就是啟21章講的耶路撒冷,自信聖靈要用他成為工具潔淨教會。孟他努的教訓:
- 承認聖經各卷。
- 強調聖靈充滿和工作,並講基督再來。
- 相信預言是上帝繼續對教會說話的形式
- 認為基督與聖靈二而為一,沒位格的分別。
- 過禁慾的道德生活,認為屬靈生活,要整天禁食禱告。
- 注重靈恩,聖職人員必須有聖靈的恩賜。
受洗後的基督徒,凡屬孟他努主義者,若再犯錯就絕不能蒙赦免。孟他努在第2世紀開始興起靈恩運動。160年小亞細亞主教會議,認為孟他努亂解釋聖靈和恩賜,開除他。但孟他努的教訓,並不因為異端就停。如:法國教會接受孟他努主張禁慾生活、敬虔禱告的思想。
孟他努主義為教會帶來了一個很重要問題,以後興起的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最後一個使徒去世後,教會還有沒有神蹟和預言呢?反對靈恩運動的人否認有這種可能,這不是教父的看法,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愛任紐(Irenaeus)和俄利根(Origen)他們那一代奉主的名行神蹟,禮拜也說預言。
靈恩運動的興起,有其時代特性如︰教會領袖疲弱、禮拜枯燥、信徒生活鬆散,靈恩運動的特徵,正是這些現象對立︰魅力的領袖、熱切的敬拜,有動力的信徒,此模式重複二千年。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諾斯底」希臘文意思:知識是得救條件,比信心、行為重要。諾斯底主義在很多宗教內都有它的影蹤,它強調人是靠某種神祕的「知識」得救。諾斯底主義強調靈界與物界的永恆對抗。舊約的耶和華既是造天地萬物的,而物質既是邪惡,耶和華也就是次等的神,與超越的神不能同日而語。以瓦倫提努和馬吉安主義兩大派為主。
- 瓦倫提努派(Valentinus):模糊神說或充實境界說(pleroma)。
約於主後140年從亞歷山太來到羅馬。他說神(眾數)有很多等級,藉著放射而衍生,包括「第一批四對」(First Ogdoad)。這群神中最低弱者Demiurge因做錯而離開光明世界,創造物質世界。
他又把人分作身、心、靈三等級︰屬肉體的(hylics),他們是沉迷於自然界與肉慾的不信者;屬魂的(psychics),是靠信心而活的普通基督徒;和屬靈(pneumatics),即屬靈的諾斯底信徒。其中靈最有價值,身最無價值,不應救贖。思想如下:
- 二元善惡論:凡有重量的就是惡,物質是有重量的,因此物質是惡,這惡帶來很多不該有的慾望。要拒絕情慾,強調苦行和禁慾。
- 創造論:認為上帝是絕對聖潔,不能成為惡的源頭,不會造出惡的物質。
- 救贖論:認為基督不是道成肉身,聖潔的上帝不會住在惡的身體裏面。基督不過是以人的形狀出現的一個靈。幻影說(docetism) 否定基督之人性,認為基督肉身是靈界的投影,基督的靈是在耶穌這人受洗時臨到他身上,耶穌死前則離開他。他們認為肉身既屬物質,上帝絕不能成為肉身。
- 馬吉安主義( Marcionism 約A. D. 140):
馬吉安生於西哪坡(Sinope of Pontus),據說父親是主教,他自己則是個富有的造船商,慷慨奉獻大筆金錢給教會,而受看重。馬吉安深信只有保羅才是真使徒,而其餘十二使徒早就因猶太化而成了假使徒。他把加拉太書置於保羅書信之首。他的神學思想記在《對比論》(Antitheses);此書一開首便說︰「啊,無窮的珍寶,又滿有權能,令人狂喜、驚異不已!偉大叫人無以言喻,無法想像,無可比擬!」
這便是他對保羅論到恩典之福音的讚歎。馬吉安從保羅的恩典觀,引伸出一套律法與福音(Law and Gospel)的對比,把二者之不同誇大。他追隨當代本都之亞居拉(Aquila of Pontus)的意見,完全按字面的意思來解釋聖經,拒絕任何寓意法的解釋。但馬吉安對律法與福音的見解,比保羅提出的大膽很多。他認為有兩個神,一個是舊約的神,是創造者,也是律法和公義的神,預言一個猶太教的彌賽亞要來;另一個是新約的神,這是以前人所不認識的,是耶穌基督之父,也是恩典與救贖的神。他於144年被羅馬定為異端開除。大量的著作後來影響東方教會。他喜歡研經,寫很多解經書,是第一位編輯新約經典人。他否認舊約,只接受路加(刪除耶穌降生和祂以舊約中的神為的父部分)和十封保羅書信(教牧書信大力批評諾斯底主義之先驅)。
- 其他的諾斯底主義者都由這兩派延伸,各以其領袖命名:
- 克林妥 (Cerinthus)二世紀初小亞細亞教書一個諾斯底主義者說基督以一鴿子的形式降臨在耶穌這個人身上,但因為基督是神,不能受苦,故耶穌被釘十架前,基督便離他而去。
- 巴西理得(Basilides)是埃及諾斯底教師;愛任紐說他是二元論者,希坡律陀說他是一元論(Monism)者。
- 愛爾克賽派(Elkesaite)自誇其新的受洗方式能力之大,甚至連被狗咬也能治好。
4.
Tatian是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門徒。他傳禁戒嫁娶的禁慾主義,源於Saturninus和Marcion,婚姻視為腐敗和淫亂,棄絕上帝安排,在責難上帝為人類繁衍造男女。他禁戒有氣息的活物,不感謝創造萬有的上帝。他否認亞當得救。Justin殉道後他從教會背道出去,自命為教師自高自大建立教義。他效法Valentinus門徒,發明不可見的分神體(aeons)。他提出自己見解,反對亞當所得的救恩。此異端Severus名為Severians。他們雖用律法書、福音書,卻照自己方法詮釋。他污蔑保羅書信,不接受使徒行傳。Tatian 寫 (Diatessaron) 四福音合參。他更正使徒文體,將使徒著作意譯。他致希臘人(Address to the Greeks)記古事,說摩西比希臘作者們更悠遠。
律法主義
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搖籃,耶穌引聖經是猶太教經典。
2世紀有猶太基督徒以便尼派
(Ebionites)。這字原意是貧窮者,嚴守律法,反對保羅只要恩典不要律法的解釋,不接受童貞女生子;只相信獨一真神,耶穌受洗時聖靈才被上帝收養成為上帝的嗣子而非親子這種基督論叫嗣子說(adoptionist)。並主張彌賽亞要再來,在耶路撒冷建立千禧年國,復興猶太民族國家。此派到主後五百年左右即湮沒。
伊便尼派有好幾個分支;俄利根(Origen)說,有一派是接受耶穌為童貞女所生,另一派則否定,認為耶穌是約瑟和馬利亞所生的兒子。優西比烏則認為,就是接受耶穌是童貞女所生的一支,也否認耶穌的先存性;耶柔米(Jerome)則說他們仍然守割禮,並且等待基督再來,展開千禧年的國度。
訂閱:
意見 (Atom)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 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 。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 —— 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
-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1950–)的生平 , Rowan Williams 的 靈修思想五大主題與經文對應表 , Rowan Williams 與其他安立甘靈修導師思想比較表 , Rowan Williams 靈修神學五大主題經文...
-
德國及瑞士的人物 , 英國人物 , 美洲人物 , 荷蘭人物 , 丹麥人物 , ...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序言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一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二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六段 , 馬丁路德論...
-
一、分辨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遠離世俗負累,專注於某個宗教目標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始於四世紀,多在群體中以固定形式進行。後者則指著某種對付罪惡與獲得善行的特殊操練方法,例如長時間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
-
📅 寫作時間與背景 成文於 1560 年 ,在蘇格蘭宗教改革的高潮時期。 在約翰 ‧ 諾克斯( John Knox )與其他五位改革者(合稱 “ 六位約翰 ” )的帶領下完成,於 蘇格蘭議會( Parliament of Scotland ...
-
他 為 使徒後時期 ( Post-Apostolic Age )的 基督教會 領袖之一,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 安提阿教會 ( Patriarch of Antioch )第三位 主教 (前兩位分別是使徒彼得與 Evodius )。最終被 羅馬帝國 皇帝投入野獸的...
-
開西原位於英國的湖區,教會自 1875 年起,每年的七、八月時在此舉辦培靈會,起初是一個星期,後來變成兩個星期。大會每年仍然持續進行著,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每年約五、六千人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屬靈的筵席。 1. 推動者 美國貴...
-
先前恩典就是上帝賜給所有人的一種「預備的」恩典,讓人能回應并接受福音。先前恩典可以定義為:「人的靈魂進入救恩大門之前的第一步,或預備的救恩 (preparatory grace) 。這是聖靈向在罪中無助的人所施的恩典。對有罪的人,這可稱為恩慈﹔對無能力的人,這可稱為...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