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各是英國長老教會差會(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最早派往台灣的宣教師之一,被視為「台灣西方醫療宣教的先驅」。他的一生深刻反映了宣教士如何以醫療、語言學習、文化理解與福音宣講推動上帝國在陌生土地上的擴展。
✨ 一、蒙召及背景(出發前)
馬雅各於1836 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是一位受過良好醫學訓練的基督徒醫師。當時英國長老教會因著中國沿海通商口岸的開放,開始尋求進一步拓展福音工作。
馬雅各在閱讀宣教報告後深受感動,願意以自己的醫學專業作為宣教的橋梁。
他的宣教理念:
醫療是打開福音門的鑰匙,醫治身體使得人願意聽福音。
✨ 二、抵達台灣:1865 年(台南)
1865 年 6 月 16 日,馬雅各從中國廈門渡海,登陸台灣府城(今台南)。這一天後來被視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起點。
1. 初期阻力與衝突
- 當時府城仍充滿傳統宗教勢力,外國人被視為「紅毛番」。
- 馬雅各的醫療行為被誤會為「取人眼睛」「取人臟器」。
- 當時文人與仕紳公開反對基督宗教。
他第一次的醫療所不久後被縱火燒毀。
2. 危難中的忍耐與智慧
馬雅各沒有報復,也沒有離開,而是持續以醫療服務百姓,逐漸獲得信任。
這也展現了基督徒「以善勝惡」的實踐(羅 12:21)。
✨ 三、醫療宣教的里程碑
馬雅各在台灣建立了第一所西式醫院:
🏥 1879 年:新樓醫館(Sin-Lau Hospital)
後來發展為今日的台南新樓醫院。
其醫療工作包括:
- 眼科、外科、內科治療
- 傳授醫學知識
- 以愛與專業換取民心,使福音得以被接受
醫療帶來的改變:
- 打破民間對外國人的恐懼
- 建立長老教會與社會的信任
- 為福音開路,使台南成為宣教中心
✨ 四、語言學習與文化適應
馬雅各積極學習台語(河洛語),以地方語言與百姓溝通。他堅持:
「福音必須用聽得懂的語言宣講。」
這為後來台灣長老教會重視「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奠定了基礎。
他與其他宣教師共同參與台語字母化(白話字)的推廣,為識字、聖經翻譯以及平民教育帶來深遠影響。
✨ 五、拓展宣教站(南部與中部)
馬雅各建立的宣教策略十分有效:
先以醫療進入 → 形成聚會點 → 建立教會 → 發展教育 → 培訓本地人才。
他的宣教足跡包括:
- 台南府城
- 高雄(打狗)
- 彰化
- 鹿港
- 雲林
- 嘉義
他也訓練出一代台灣早期本地傳道人,如陳金聲、甘為霖配搭等後期宣教師。
✨ 六、遭遇反教事件:羅妹號事件(1868)
1868 年的羅妹號事件引起民眾反外、反基督教情緒高漲,馬雅各與其他宣教師一度遭驅逐。
但他依然堅持在不同城市協助醫療與傳道,直到風波平息。
✨ 七、離台與後續貢獻(1885 之後)
馬雅各因健康因素回到英國,後來沒有再回台灣,但繼續透過募款、寫作與督導關心台灣宣教。
他的兩個兒子(特別是馬雅各二世 James Laidlaw Maxwell Jr.)也投入中國與台灣的宣教。
✨ 八、馬雅各神學與宣教精神(整合)
1. 以基督的仁愛為中心
他的醫療不是工具,而是基督愛的實踐。
2. 本地化與在地文化尊重
他學語言、與地方合作,不強壓文化。
3. 全人宣教
- 醫療(身體)
- 教育(心智)
- 福音(靈命)
長老教會至今仍以此為傳統核心。
4. 苦難中的盼望神學
面對迫害,他展現出馬太福音 5 章的八福精神──溫柔、忍耐、為義受逼迫。
✨ 九、影響與遺產(至今)
馬雅各被視為:
- 台灣西醫之父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開拓者
- 台灣白話字與語言研究的重要推動者
- 長老教會社會參與與公共神學的奠基者
🕊️ 結語:馬雅各的生命見證
他用醫療打開了人心的門,用語言跨越文化隔閡,用生命為台灣寫下福音故事的開端。
馬雅各的宣教歷程提醒我們:
- 福音不只是話語,而是愛的行動
- 宣教不是征服,而是陪伴
- 上帝的國在弱小中彰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