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龐君華
Albert
Outler,這位衛理宗的學者,約翰‧衛斯理思想的專家及新衛斯理著作全集的主編,對衛斯理的思想有這樣提綱挈領的評論「上主形象的更新,可以說是衛斯
理救贖論的主軸( the axial theme of Wesley’s soteriology)」(Runyon, 1998:8)。
對人的救贖的關切,其實是西方自宗教改革以來,改教大師們所共同關切的課題,歐陸的宗改大師們大多以一種靜態的思維去構思人的救贖問題,這個傳統對人的
救贖看較以一種「人地位上的改變」來看待,作為一個罪人,恩典就是人從罪人的身分或地位得到改變。這個改變最大的關鍵在於作為審判者的上主,他按他的方式
(上主的義 Iustia Dei)宣告了人的罪得到赦免,人的地位改變了。人只能憑信心接受這個恩典,除此之外,人別無作為。
衛斯理參考東方教會一種較動態的思路,人的救贖意味著一種人靈魂的「醫治」,這種醫治不是一次過的,而是一種不斷持續的醫治。這其中思想上重要的關鍵在
於,衛斯理對人裡面上主的形象的了解,有別於西方歐陸的宗改大師的觀點,西方歐陸的觀點,認為人的裡面雖有上主的形象,但是因為「墮落」的緣故,人已經完
全扭曲了這個形象,或以破碎的這個形象。衛斯理則將上主的形象分為三個層次,即自然的形象(the natural image)、管治的形象(the
image of political)以及道德的形象(the moral image)。
自然的形象是指我們基本的能力,使得我們可以有感應上主的感動,可以意識到自己與神的關係,使我們可以理解(understanding)或說有理性
(reason),有意志(will)或說意願(volition),或自由(freedom or liberty)。
管治的形象是因為上主將大地交由人來管理,所以賜與人管理的能力如領導(leadership),經營(management)等使人可以受託管理上主
所有的創造。與自然的形象相同,在人墮落之後儘管人性遭到腐化,但是這一向度的形象仍可繼續存在人性之中。儘管人在墮落(fall)之後,處在一種混亂的
形態下,上述功能卻仍能保留人性之中。
至於道德的形象是標示著人能活出上主的屬性,如愛、公義、憐憫等等。與上述兩種形象不同,道德的形象並不能獨力存在。它必須奠基於人與上主之間關係的情
況。當人墮落後,人與上主間的關係自然受到影響,人的道德形象自然亦不能彰顯。這一點上,約翰‧衛斯理採用了典型東方教會傳統的看法,人性是不斷地參與
(participation)上主的神性;當人─作為受造之物與創造的主之間關係的破裂,人在分享上主屬性的形象自然也無法彰顯。(可參John
Wesley在彼得後書1:4的筆記 Explanatory Notes Upo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Epworth, 1950/1958, 890)
由於人性在墮落之後,無法在與「上主的性情有分」,所以上主的形象在人性之中就不完全,即使人得到救贖之後,他亦須不斷地與上主有分,不斷地參與
(participate)。這個不斷參與的過程,就是指向聖靈的工作,所以亦有人稱衛斯理的救贖論是一種「聖靈救贖論 Pneumatological
Soteriology」。人地位的改變─「稱義」Justification只是其中的一個過程,重要的是接續下來不斷地在聖靈的工作中,將上主的形象
彰顯出來。
根據衛斯理的觀點,在人之內的上主的形象並未失去。「自然的形象」與「管治的形象」仍然保存,是為人性的特色。然而這兩個形象是中立的,猶如一座鏡子,
但是鏡子要反射出何種光芒,就要看它聚焦於何處。鏡子必須時常聚焦於聖靈,那麼就會完整地反映出上主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人性中發揮,就會如同上主般,對人
充滿憐憫。
鏡子只是讓人有反射光芒的條件,它必須不斷地聚焦於聖靈,才會將上主的形象彰顯出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衛斯理強調「成聖」與「完全」觀念的特色。以及何
以衛理宗對靈修、聖禮的重視,將之視為「恩典的途徑」the means of
Grace,因為這救贖的過程不是一次過完成的,而是動態地不斷地保持「呼吸」聖靈的能力,才能持續地更新在我們裡頭的上主的形象,也因此我們可以因由神
來的憐憫而服務鄰舍。
這就是何以Albert Outler會將上主形象的更新,放在衛斯理的救贖論中如此重要的地位。至於上主的形象在我們此間宣教的啟迪則留待日後繼續討論。這將是我日後重要的思考,因為這關係對衛理宗教會在台灣信仰實踐的特色。
<心得>
唯有基督之救贖使我們恢復原有上帝之形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 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 。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 —— 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
-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1950–)的生平 , Rowan Williams 的 靈修思想五大主題與經文對應表 , Rowan Williams 與其他安立甘靈修導師思想比較表 , Rowan Williams 靈修神學五大主題經文...
-
德國及瑞士的人物 , 英國人物 , 美洲人物 , 荷蘭人物 , 丹麥人物 , ...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序言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一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二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六段 , 馬丁路德論...
-
一、分辨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遠離世俗負累,專注於某個宗教目標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始於四世紀,多在群體中以固定形式進行。後者則指著某種對付罪惡與獲得善行的特殊操練方法,例如長時間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
-
📅 寫作時間與背景 成文於 1560 年 ,在蘇格蘭宗教改革的高潮時期。 在約翰 ‧ 諾克斯( John Knox )與其他五位改革者(合稱 “ 六位約翰 ” )的帶領下完成,於 蘇格蘭議會( Parliament of Scotland ...
-
他 為 使徒後時期 ( Post-Apostolic Age )的 基督教會 領袖之一,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 安提阿教會 ( Patriarch of Antioch )第三位 主教 (前兩位分別是使徒彼得與 Evodius )。最終被 羅馬帝國 皇帝投入野獸的...
-
開西原位於英國的湖區,教會自 1875 年起,每年的七、八月時在此舉辦培靈會,起初是一個星期,後來變成兩個星期。大會每年仍然持續進行著,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每年約五、六千人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屬靈的筵席。 1. 推動者 美國貴...
-
先前恩典就是上帝賜給所有人的一種「預備的」恩典,讓人能回應并接受福音。先前恩典可以定義為:「人的靈魂進入救恩大門之前的第一步,或預備的救恩 (preparatory grace) 。這是聖靈向在罪中無助的人所施的恩典。對有罪的人,這可稱為恩慈﹔對無能力的人,這可稱為...
-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